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

2015-06-01张旻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张旻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

张旻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文中主要分析了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综述研究的背景,梳理了本领域相关调查及研究活动,归纳了社会责任感内涵构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表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等主要问题,综合评价了现有研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开展研究综述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提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中央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充分说明了当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与领域需要

笔者目前承担一项高职院校孤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课题研究,想首先梳理清楚普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关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寻找出一些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方面的共性内容,形成开展承担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为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孤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项目奠定坚实的前期研究基础。

二、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文献和相关调查研究活动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文献概况

我们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研究文献检索(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根据检索统计结果可以知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始于1987年,在2004年以前并没引起学界研究者重视,相关研究文章每年都在10篇以下。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反复在重大政策中提出,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相关研究开始迅速升温和增多,近三年,每年达到百篇左右(见下图2005-2014年数据统计)。

(二)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调查研究活动

近年来开展过的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相关的主要调查有:西南大学裴婷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4]、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陈婷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基于对广州市705名大学生的调查”[5]、山东大学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6]、江西农业大学陈蓉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以江西南昌五所高校为例”[7]、长春大学人文学院刘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长春大学为例”[8]等。

三、现有研究文献主要内容综述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胡建进最早提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9】,目前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界定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公民从事社会活动时对社会承担的使命、职责、义务所抱的坚定态度,是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11】。“社会责任感也称社会责任意识,是所特有的对于社会责任的主观映象和判断。是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报效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思想观念”【12】。“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3。“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操,主要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14】。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界定主要是从德育学角度界定的,也有从心理学方面界定的。结合上述研究,我们把社会责任感界定为社会成员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

(二)社会责任感的构成

对社会责任感的构成,学界主要从以下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从社会责任感的实施对象来看:意大利思想家与政治家马志尼在其著作《论人的责任》中,把人的责任分为“对人类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15】。这其中“对人类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和“对家庭的责任”均属于社会责任的范围。“从系统论角度可以分为:①家庭责任感;②他人责任感;③集体责任感;④国家、民族责任感;⑤人类社会责任感。”【16】“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来看主要有四个层面: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对学校负责;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对世界、对全人类负责[17]”。“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对自我责任感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感[18]”。

从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实践来看:“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积极关注社会的发展及有关的国计民生问题,关心同情并尽力帮助他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工作事业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尽职尽责,敬业乐业,具有服务社会和报效国家的奉献精神”[19]。

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来看:“具体内涵可包括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方面[20]”。

从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视角来看,可以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构成划分为“个体价值(对自己负责)、中观价值(对家庭、班级、院系、高校、社团、社会实践等)和宏观价值(国家与社会)”【21】。

以上论述分析使我们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构成有了多纬度、多学科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结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央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向要求,笔者比较认同从社会责任感的实施对象方面对社会责任感构成的划分,并进一步把社会责任感构成梳理概括为自我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出有责任担当的一面,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疏离与淡漠的倾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主要表现为“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对金钱的崇拜轻对事业的追求;自我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23】。“自我责任迷茫,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缺乏感恩,自私索取,家庭责任感淡薄;缺乏合作意识,对他人责任混乱;公德行为失范,社会公共责任欠缺”【24】。“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能真学真懂,不能真信真用;爱国理论很高调,具体实践有距离;近期想法很清晰,远大理想较渺茫;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物质享受思想滋生”【25】。“在思想意识上,少部分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价值取向上,一些学生片面追求自我实现;在行为能力上,少部分学生自我膨胀与自卑消极共存”【25】。

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但笔者认为上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分析并不全面,并没有完全揭示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全貌,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溯源

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不同学者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一是异质的多元社会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个体利益,容易使人们产生只关注自己,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和出发点,不顾他人与社会整体利益。三是另外还受到西方个人本位主义错误观念的影响。”【26】四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多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讲求个人努力、个人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较之以前更加强烈,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27】”。五是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面对腐败丑恶现象的蔓延,大学生限于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常常把各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作为看待社会和人生的依据”[28]。六是网络信息的负面效应。“网络信息中不健康的成分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响”[29]。

2、学校因素。首先,学校责任感教育与社会脱节。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行结合。其次,教育方法单一。再次,教育者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最后,责任感教育的评价不完善。高校德育课重智力成绩考核,轻责任情感和意志的养成,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30]。“学校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以考试为手段,学校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论成败。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自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助人为乐意识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功利性的教育是主因”【31】。“学校在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教育分离化、专门化,本意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际上却人为地把教育工作分为‘德育工作’和‘非德育工作’,教育者分为‘德育工作者’和‘非德育工作者’,结果反而妨碍了‘非德育工作者’在‘非德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淡化了间接的道德教育”【32】。

3、家庭因素。“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或根本不对子女进行责任教育,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33】”。“家长们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家长对孩子一味宠爱纵容,容易使独生子女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养成任性、执拗的坏脾气,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影响其责任意识的养成[34]”。“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呈现‘超重’现象;另一方面,子女出现责任‘失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习惯接受而不懂得付出。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自我负责的态度,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愿望【35】”。“众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而把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却放在了次要位置【36】”。“家长的溺爱、纵容造就了孩子性格的瑕疵,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只养成了索取意识,淡化了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很难融入到集体中,个别学生执拗孤僻的性格无法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生活中只顾自己,缺少对他人的关心”【37】。

4、个人因素。“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其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个性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又为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38】”。“社会化程度低及社会角色迷惘”【39】是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疏离与担当共存的个人原因。而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得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40】”。

四、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概念界定不明确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但迄今为止对什么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仍然缺乏规范、明确和统一的界定,有界定为态度、自觉意识、思想品质、思想观念、自律意识、人格素质等等,它们在内涵与外延上是不统一的,而且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现有研究对象针对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则比较少;针对一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比较多,而对特殊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比较少,尤其孤残大学生群体则仍然是空白,尚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够关注。

(三)研究地域范围存在局限

已有相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调查和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一个省份的几所大学或一所大学的小范围调查,而跨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调查则比较少。这就说明目前对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把握并不能形成整体认知,急需开展全国性的调查,了解全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05-05.

[2]十 八 大 报 告 (全 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 com/2012-11/19/c_113722546_7.htm,2012-11-19.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文)[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11093995_0.shtml, 2013-11-16.

[4]裴婷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5]陈婷,王彬,李书宁.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基于对广州市705名大学生的调查[J].青年探索,2008,(6):23-31.

[6]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7]陈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以江西南昌五所高校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8]刘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长春大学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2,(10).

【9】胡建进.深入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11】赵福昌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12】李乡乡.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8,(1).

【13】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J].现代大学教育,2003,(3).

【14】蒋国勇,应小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及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15】马志尼,吕志士译.论人的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6】段志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3).

[17]王丹玲,孙丽丽.道德情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18]杨茹,丁云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19]陈锡敏.健全人格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5,(11).

[20]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1】赵志勇,刁连城.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及其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23】[28]彭兰.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

【24】【36】孙秀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25】郭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25】罗文涵.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26】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J].高教论坛,2005,(1).

【27】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 2009,(2).

[29][30]【35】丁科,艾兵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解析[J].教育探索,2012,(12).

【31【37】】邵忍丽,王国良.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J].教育探索,2013,(9).

【32】钟丽萍,赵观石.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原因探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3】许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

[34]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高教研究版),2010,(4).

【38】殷国聪.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9】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0】彭兰.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

G711

A

1671-5136(2015)01-0123-04

2015-03-21

本文为2014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孤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4BDY009)阶段性研究成果、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党建思政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张旻宇(1975—),男,河南周口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学工部长、讲师、社会工作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德育工作。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期望嘱托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