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村庙宇兴修看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及功能
——以湖南省L市C镇为例

2015-06-01颜娟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庙宇神灵信仰

颜娟娟 朱 平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从农村庙宇兴修看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及功能
——以湖南省L市C镇为例

颜娟娟 朱 平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当前随着民间信仰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地区农村庙宇修建兴起,而庙宇兴修因不同地域的资源及社会发展而不同,庙宇修建的规模、设置等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民间信仰特征及功能。文中特以中部湖南省L县C镇为例,从当地农村庙宇兴修出发,试图透视该地在转型期所独特的信仰地域特征及功能,以期为民间信仰的地域性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修庙;民间信仰;特征;功能

对于民间信仰的概念众说纷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和研究农民思想意识的基点"[1]。所谓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流行于一般民众特别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家祭、墓祭、岁时节庆、人生礼仪和象征等[2]。笔者比较赞同,民间信仰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3]。它源于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的信仰习俗。它是一种自觉意识行为,至今仍明显带有较多的原始宗教痕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与佛教、道教等不断融合,但始终没有改变其低级、原始、分散、自发的状态。然而这种由许多"零散"、"混乱"的神灵意识所组成的意识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它们属于一种弥散性质的低级宗教形式,没有完整的宗教教义来定义、归类,而是受世俗社会生活的需要的影响,这包括人们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风俗习性、心理特点、外界影响等等。"民间信仰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往往孕育出不同的信仰内容与仪式活动"[4]。特征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根本,体现了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功能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外在指向,体现其实践性要求[5]。因此,本文特选中部地区的湖南省的一个镇作为典型研究地区,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有其本身发展特征,由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其民间信仰又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

一、L市C镇庙宇兴修及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分析

1、庙宇修建情况

L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丘陵地形为主,是一个拥有133万人口、5000多平方公里的农业市,其中农业人口110万。近年来,由于花炮龙头产业快速发展,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各类新兴产业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仍不断增长,财政排名在省内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已经成为闻名世界的"花炮之乡"。据1996年统计,该市就有六百余座地方神庙。这些神庙中,历史上曾为道教庙宇的仅县城的古升冲观(主供药王孙思邈)、石柱峰顶的樱桃观(主供玉皇大帝后汉玉皇庙、龙王庙等)、祖师岩。如此庞大众多的神庙,反映了民间信仰和崇拜的多样性。这些民间信仰、民间民俗文化与道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于2014年7月份赴该地调查,调查显示,L市C镇的一个村,已修建或重建的关圣庙、观音庙、玉皇庙、土地庙、大圣庙就有5座,其规模都比以前都要大,有些还在修建扩大之中。而走访、询问了其他各村的村民,其大小庙宇数最少的也不低于2座。据统计,C镇共有16个村,3个社区,初步统计大小庙宇一共有60余座。而就整个市来说,共有乡镇37个,据有关数据统计,大小不一的庙宇至少有800多座。农村庙宇属于民间自发的产物,基本上皆为群众自愿出资兴建。根据实际调查,笔者把庙宇修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年久失修或受损庙宇进行维修、补修或重修;二是古旧庙宇的遗址、废墟上重建、恢复古代庙宇;三是新辟地基修建新庙。

表1 对调查的65座民间庙宇统计

上表中,在65座庙宇中,其中有44座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这说明大部分的庙宇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因素,这大都是古代或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它存在着一些历史遗迹,这其中大多是人们对传统民间信仰的一种重新追捧。

据调查,C镇H村解放前就有一座老庙,称成观音阁,当时祭拜的人非常之多。解放后,在政府的严厉打击封建迷信的潮流中,该庙被毁于一旦,其地皮被用做种菜,最后只剩下一块老钟,一直保留下来了。一直到80年代,当地的村民将老钟搬出,在一块原先遗址的空地建屋置放,内设香台,用以祭拜。后经一些老人的倡导,加上村上部分干部的支持,又有许多信众的拥护。当地主张重建该庙,本村的每户人家平均分摊,都要出点钱或出点力,其他周围的去组织劝募动员,经过几个月的建造,大庙又重新竖起,其规模不小于当年。后又经几次修复,该庙规模又扩大不少,由于祭拜人很多,如今业已成为地方闻名的"大庙"了。

上表可知,大多数民间庙宇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其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并还在不断增加。由于该镇是以丘陵地形为主,因而许多庙宇都是建立在山林地带,至于其建筑面积我们没有具体去统计,但从实地考察中,可以反映出不单是规模惊人,还有其内外装修也颇具风格,所花费用想必也是十分巨大。有些庙完全是没有任何历史遗迹的,只是有一些灵异物体,如高山、古樟、怪石、崖洞等等。而且在我们所见的庙宇里,不少的庙宇几经修缮,其不仅建筑气派、壮观(如下图组),而且其室内装修也十分华丽,有的还添加了不少的电子设备,如电视、彩灯、音响、风扇等。我们在某所较大的庙宇里还惊奇地发现,其中不仅具有现代的各种电器设备,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给人们占卜、算命的电子机器设备。

2、L市C镇民间信仰特征

根据调查,在一些颇具规模的庙宇里,笔者发现祀奉的神祗比较多,其建筑都具有一定的摆建规律。所祀神灵按照民间大众的信仰需求而设制,所以庙里的佛、道、儒以及民间所信奉的神灵都列摆其中。虽然比较杂乱无章,但是根据各地的情况,仍然分为主奉神灵及次奉神灵。观音庙里供拜财神、老君庙等菩萨都是极为常见的事情,还有些大庙里,设所祀神之多,人们需要拜谁就可以到所特建的殿堂去拜就可以了。而神像殿堂布置是根据当地的信奉,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以C镇南冲村的观音庙的殿堂神像布置为例,就可很清楚地看出该地区庙宇的杂祀布局:

①灵塔:庙门前,一般作为庙宇标志,上刻有庙宇简介,多用于燃响鞭炮之处;

②灵官阁:进庙门,往右走,穿过一门,设有一个阁,主要供奉属道教系统的灵官神;

③财神阁:灵官阁后有一大树,旁边设置财神阁,枝叶茂盛,以表财源兴旺,内设香炉以供祭拜;

④正殿:位于庙内上前正方。殿左旁墙上有两块刻碑,一碑上面刻有对神庙的简介、修建的情况,一碑上刻有功德事迹。在上台正中主供佛教的观音菩萨,左右两侧供道教的关公爷、杨泗将军等诸神。主神殿台左右旁都设有神像。殿内两旁靠墙处砌有长台,设有塑好的十八罗汉像。

⑤后殿:放有其他神像,大都是供奉道教神祗。这样可以增加庙里的内容,可供人选择祭拜,供台上放有绘有道教图案的签筒。

⑥戏台:在正殿前方,主要是为观音菩萨做寿唱戏而设建的。一般来说,中等大小的庙宇都会设有此台。

一般而言,许多庙宇其中大多数的杂祀布局,都会建有"一塔(灵塔)、一台(戏台)、二殿(正、后殿)"、两阁(灵官阁、财神阁)。由于C镇所在的L市花炮产业发达,凡到庙里敬拜的信仰者必然会买鞭炮来燃放以图吉利,放得越响越长代表对神灵菩萨越敬重,也意味着这一年会有好运。就是由于这种特殊现象,该镇凡具规模点的庙宇门前必然会有一个灵塔,且近些年来灵塔的数量越来越多,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至于神阁的数量,一般由庙宇的规模确定,随庙宇的扩建而不断增加。另外,在许多田间、山脚、大树旁边修建的小庙,里面一般只会设置一个神"牌位"(并没有神像),诸如龙王、土地神、财神等,这些小庙属于杂祀类,它们就如庙宇的一个小阁房一样,其一般有特定的神祗功能,它为人们平时提供了一个比较方便的祭神场所,用来满足人们某一种心理需求。

结合当地的实地调查,将当地民间信仰的主要地域特征总结为:

(1)自发性突显

当地庙宇大都是村民们自发组织修建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民间信仰本身具有自发性特征,它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现象,其自发性体现在无组织性、非官方性。在C镇,没有固定的组织,民间信仰大多是民众自发形成。迄今为止,民间信仰都是该镇集体传承创造的结果,没有哪一个民间信仰可归结为历史上某个具体人物的创造,当然并不排除个人因素在传承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在C镇由于留守老人居多,加之他们本身深受传统民间信仰影响,因此为了使村里老人们能有一个活动场所,许多老人会自发地组织村民们,共同商议修建庙宇兴办老年活动中心。虽然表面上看是要修建老年活动中心,但其实质上还是民间信仰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性特征,从而导致民众自行组织修缮庙宇。另外,民间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并非是官方推动的,而是在普通民众推动中产生的。虽然在文革时期,C镇的许多庙宇都遭到了破坏,但是民间信仰仍旧深植于村民心里。文革后,庙宇的修缮工作一直存在,无论是官方禁止还是赞同,民间信仰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着,改革开放后并随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功利性浓烈

由于中国古代重经验、重使用,轻理论、轻信仰,而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环境,使民间信仰因为实用而产生多神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发展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间自我需要而产生的神愈来愈多,我国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呈现出"因我需要"、择神而拜的特征,拜神大都具有明显的目的。众所周知,在乡村社会,民众最讲实际,最为务实,这种务实主义在信仰领域的逻辑延伸便可表现为信仰的实用功利主义,他们"惟灵论,有灾信佛,无灾不信","早夜营营,所求者福尔,所希者利尔" [6]。通常他们关注的是神灵的职能或神灵的效验,而绝少在意谱系源流、派教界限、等级系派或理与否。调查发现,民间信仰主要有四个诉求:一是平安,二是无病无灾,三是升学升官,四是发财。其实这是传统社会中国人最实际、最普遍的愿望与祝福;集中体现民间信仰最原始、基本的动机,具有浓烈的功利性质。

从C镇的几个典型案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许多庙宇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信仰需求而修建的。

个案一:"专治眼睛"。C镇南冲村的观音庙,以观音菩萨治眼睛而出名修建。虽然近几年来此求神治眼的人数比较少,但是庙宇的规模却仍在扩大。

个案二:"专治小孩疾病"。C镇谢家村的雷神庙,专治小孩子疾病,如今香火相当旺盛,致使当地或其他地区的同类庙宇都在不断修补或重修。

个案三:"求签治病寺"。C镇镇周乡空灵寺规模比较大,庙里神祗众多,内设有专门解签人士,能治各种疾病。庙宇仍在装修、扩建。

个案四:"甘泉治病"。C镇大冲村九郎仙庙庙内有一甘露泉,拜了那里的菩萨,喝了甘露泉水,就能包治百病。如今香火旺盛,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3)多元盲目蔓延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7]。宗教是人在现实中建立的精神家园,它超越了崇拜的意义,具有了更多信仰的内涵。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众只有在他们认可的宗教环境与自己崇奉的神灵沟通,才能获得信仰情感的最大满足。在我国统一认可的多种宗教并存的环境下,民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世俗生活以及当地的民俗传承,选择、设置当地民众崇拜的神灵,其中也包括佛教、道教及儒教体系中的诸神,将其纳入自己的信仰世界。农民并不虔诚某一种宗教,而是"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在供奉的偶像方面也是堂前拜孔子,堂后敬观音;左如来,右老君;敬关羽,接财神;信龙王,恭土地;菩萨与祖先齐餐,鬼怪与神仙共祭。人民内心没有惟一的信仰对象,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需要,而进行选择性的信仰与祭祀,从而导致出现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或者有时信,有时不信。而民间信仰多元盲目化的特征,使庙宇职能内容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庙宇兴修,庙宇数量剧增。据了解,在L市的广大农村,主要是90%以上是以观音菩萨、关圣帝为主要供奉之对象。在所调查的各个庙宇内,除了是主尊庙宇之外,其他的几乎都设置这两尊神灵的塑像,而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观音菩萨能在现实中能够"救苦救难",关圣帝则被人奉为"财神爷",他们能保佑民众在生活中平安和发财,因而为众人拥爱,其也说明了民间神灵信仰带有很强的多元盲目性。

表3 对50座庙有关主要祭祀功能的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的庙宇具有不同的祭祀功能,人们根据自身的信仰需求选择不同的庙宇,如求平安、兴旺便拜关圣庙、观音庙等;防灾便求城隍庙、龙王庙等,这些庙宇能满足普通群众的各种信仰需求。这是由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多元盲目化的特征决定的。长期以来,农村庙宇拆而复建、屡禁不止,这说明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需求旺盛。而在这样一个没有完整教义或规范的信仰制度下,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多神崇拜体系,农村社会设置信仰场所相对来说就比较随意化、自由化,再加上封建迷信与民间信仰混杂在一起,于是庙宇数量急剧增加。这也凸显出当今日益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民间信仰恰好成为他们这种需求的寄托。等到整体发展富裕起来了,很多村民把原因归于神灵保佑,捐点钱出点力把庙宇修建得更大更好,一来可以得到功德名誉,如建庙贴出的捐资红榜、个人乐捐感谢碑、功德碑,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心里得到更大慰藉;二来庙宇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象征,修得更大更好说明该地方更富裕、更团结。

二、C镇民间信仰的地域功能分析

L市C镇由于本地区资源匮乏,加之地理位置不优,该地区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或者做生意,而剩下的以留守老人居多。在这个人口结构相对极不平衡的地区,民间信仰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必然有其特殊的地域信仰功能。然而,由于正功能有助于一个体系的适应或顺应,负功能则削弱体系的适应或顺应[8]。而唯物辩证法三大定律之一的"对立统一定律"中也揭示说:"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民间庙宇的兴修,也意味着民间信仰的兴盛,其功能也同样具有正向及负向的两面性功能同时存在。C镇因其特殊发展状况,民间信仰却呈现出双重功能。

1、 正向功能

(1)满足精神需要,提供精神娱乐场所

C镇大都数青年人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居多,90%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自身内心空虚寂寞,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而民间信仰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在空闲之时可以出入庙宇,寻找内心的慰藉。一方面祈求自己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另一方面又为子女祈求平安、发财、升官等。这种民间信仰正好能够让他们感到"两全其美",内心得到平衡。另外,许多农村庙宇还被设置成为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成为老人们的文化娱乐场所,这就既是老年人排忧解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加强村民们沟通联系的场所。

(2)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增进当地和谐发展

"民间信仰借助于有神论和万物有灵论等阐述的某些道德价值观念仍有一定的合理性"[9]。民间信仰作为思想意识形态,本身内含着善、忠、感恩、最终达到人天合一的律法,并与宣扬和谐、仁义、德治、孝道等传统的儒家思想精髓相融合,从而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并发挥着道德的教化作用。C镇的许多青年虽长期在外,但是只要回到家乡,他们很多都会去庙里烧香拜佛,也深受老一辈思想的影响。民间信仰对于他们在外发展状况也是息息相关的。在C镇的山上村的关帝庙,每逢过年时节,很多青年人会到庙宇拜神求签,以询问新年的家庭、财运等情况。如果抽到的签,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那么他们对民间信仰就会深信不疑,并会按照庙里的长者或佛签的善言去做。一般来说,民间信仰的积善行德、仁义孝道等思想对青年们的行为都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从老辈到青年再到少年儿童等都受民间信仰道德教化的积极因素影响,也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3)具有社会整合作用,利于加强内部团结

民间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兴与民间社会网络的复兴是互相促进的,如果说民间社会网络有助于民间经济联合的形成,那么民间宗教就是通过辅助民间社会网络的形成而间接地服务于民间联合的形成[10]。在C镇的许多村都会祭祀同一位神灵,这样共同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可以将分散的乡族力量有效整合,形成祭祀共同体,并以庙宇为中心形成祭祀圈。庙宇虽不是行政组织,却经常成为抚慰信仰者的心灵痛苦、规范信仰者的行为举止、处理争端、维系村社秩序的场所。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可以作为律法条文的有益补充,并对社会控制和整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C镇还发现,民间信仰中的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紧密相连,在祖先去世的祭祀活动当中就有所谓的"挂庙"活动,就是所有亲朋好友都要护送祖先"灵牌"去庙宇祭祀,这就使得整个家族或村落能够整合在一起,内部之间关系更加团结紧密。

2、负向功能

(1)封建迷信思想促长,危害身心健康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带有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在本质上是与人的愚昧无知息息相关的。作为物质载体的庙宇恰恰是封建迷信滋生的最好载体,而它也是庙宇修建的催化剂。庙宇兴建,民间信仰混淆视听,甚至导致迷信的一时泛滥,各种伪科学和"神庙"因此流行起来,严重地毒害着农民的思想,伤害农民的身心健康。它混淆视听,故意模糊真假的界限,导致农民思想上混乱。我们在许多的庙里发现,来庙求神拜佛的大多数人,其主要目的是问卜抽签治病,而其结果却是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靠神灵来治病其效果大多数是很不好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病症的恶化。

民众对于神灵治病存在很大的疑问,只是在一些神灵治病灵验传闻的鼓动下,他们也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向神灵求救,依靠神灵的"旨意",打卦求药签进行治疗,但是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C镇的一些村民,当家里的人生病时,不是选择马上到医院去,而是选择到庙里去问神佛。这样就会耽误了医治的时间,致使病情恶化,另外,没有做到"对症下药",极有可能吃错药方,也会加剧病情的恶化。

(2)攀比之风形成,增加民众负担

在日常生活中农村一般以村、乡为基本单位,形成一个结合紧密的小团体,而且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当修庙成为一种浪潮,参与其中的农民会被这股巨浪吞噬掉一切的善良品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的自爱、节俭、谦让被当作不合时宜的老古董。于是各小团体间相互模仿、攀比、炫耀,竞相修庙,看谁修得大、修得豪华。修建庙宇所耗费的巨额资金,除少数个体、单位或老板、部分善男信女捐赠捐资以外,绝大部分是建庙发动者挨家挨户强行摊派所要的。这些所谓的"热心人"向群众宣传建庙能带来的种种"好处",煽动民众自愿拿钱;以"不捐资会招祸遭报应"来吓唬群众。有的村庄还有专门的组织者公开向群众摊派,每户多少钱或每家出多少工。不少家庭尽管不满意,但怕遭报应也只好忍痛做"奉献"了。在C镇谢家村的杨泗庙里的墙壁上,贴有群众的出资公开榜,我们观察发现这里家户最少出资也达到100元,据民众反映,这些钱大部分是村里的庙会组织者们亲自上门索要收取的。有些家庭的男主人很反对,不肯出钱,但是其父辈或妻子怕遭"报应",就暗地里把钱送到庙会组织者那里去了。

强行摊派费用,严重违背了村民的意志,加重了负担,使得一些本就不富裕甚至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村民们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言"。

(3)混淆视听,不利青少年的成长

笔者在C镇的高田村、黄荆村、山田村等走访中,也发现这里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信神,许多青少年有时还自主性地在庙里求神拜佛,如庙会活动或菩萨生日做戏之时,他们也会充当一个"信徒"身份去祭拜,有相当部分的人都佩带了从庙里许来的"护身符",其中还有许多学生也参与烧香拜佛,目的是为了升学顺利、婚姻完美等。目前青少年虽然还没有过多地接触宗教活动或民间信仰,但在大多数庙宇中可以看到青少年被父母带来求神的情况,但是有被强迫接受的倾向,多数并非出于自愿,他们只是在长辈的劝说或恐吓下出于害怕才去的。现实生活环境中,由于长辈们本身存在着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他们对神灵的"过热"崇拜,尤其是如今他们又掀起这股"修庙潮",大肆宣传修庙能够"造福"人们,因而使许多青少年混淆视听,使他们对这种神鬼将信将疑,无法辨别真假,加上他们自己本身缺乏信仰,使他们无形中开始慢慢接受它们。无疑,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思想、心智都很不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农村这种"庙宇信仰"表面上能迎合内心世界的需要,但是它却是一种愚昧无知、不科学的思想观念,一种让人形成自我欺骗和消极的处世方式,它能腐朽青少年的思想,甚至吞噬他们的心灵,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三、结语

L市C镇地处我国中部,受本身地理环境、南北文化交融、经济发展等影响,民间信仰呈现出独有特征及功能。由于历史上长期的闭塞,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导致该地民间信仰呈现出了民间俗神诸多、道教系统为主等特征。自改革开放后,该地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许多青年人往返于城乡之间,原有的民间信仰文化系统被打破,大多数青年人在外地发展,更多地祈求出入平安、升官发财、升学顺利等,而留守在农村的老年及妇幼则更多地偏向于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或精神慰藉,在C镇大多数庙宇都被设为该地的老人活动中心,成为老幼妇女经常活动的地方。青年人在外发展得好,经济收入增加,多数会回馈于庙宇神灵,就会乐意捐资修庙;而老人妇女深受民间信仰影响,更加支持修庙,因而使得许多地方庙宇兴建成风,民间信仰也因而得以发展。然而这种现象应当理性看待、认真区分,发掘其积极有利因素,同时也应鄙弃其不利因素。

当前,我国改革继续推进,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创新农村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改进和提高农村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推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新形式,不断创造农民群众广泛接受的文化新方法,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从本质上讲,民间信仰属精神文化的范畴,属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将当代农村民间信仰纳入研究视野。我们应当立足实际,认真探究民间信仰的区域特征;正确看待民间信仰的功能,要积极引导民间信仰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如何使得两者取得平衡,如何将民间信仰的区域特征与当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引导和管理,使之更好地为民众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进而更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

注释:

[1][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87-206.

[2]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21.

[4]范正义.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J].东南学术,2007,(2):166-168.

[5]王明国.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6-9.

[6]三教合一,一在何处?对此,三教均有不同的理解。与其说是圆融三教之一,毋宁说是以各自为本位的合并其他二教之一,或者说是三教归于其中一教之一。事实上,只有在民间宗教与民间社会中,三教合一才得以真正实现。

[7]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8]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8):1-3.

[9]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3):36-38.

[10]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M].上海:三联书店,1997.223.

[11]向柏松.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66-70.

[12]葛荣晋.道家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57.

B933

A

1671-5136(2015)01-0030-05

2015-03-10

颜娟娟(1985-),女,福建晋江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朱平(1985-),男,湖南浏阳人,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庙宇神灵信仰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