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跆拳道运动员时程特征的返回抑制机制研究

2015-06-01王新宇王浩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客体间隔跆拳道

王新宇,范 静,王浩平,张 禹

●研究报道 Short Comunications

基于跆拳道运动员时程特征的返回抑制机制研究

王新宇1,范 静1,王浩平2,张 禹1

目的:借助返回抑制范式,通过试验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返回抑制的时程特征,进而从理论上对返回抑制的发生机制及其跨情景和跨人群的稳定性进行探讨,并试图为返回抑制与实践结合提供可靠支持。方法:试验一,采用4因素混合试验设计,通过改进返回抑制的基本范式,增加跆拳道背景,探讨跆拳道运动员返回抑制的时程特点,以挖掘返回抑制的机制,为跆拳道腿法组合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试验二,在试验一基础上采用3因素混合试验设计,通过变换4个时间间隔(时程),分析跆拳道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返回抑制上出现差异的原因。结合2个试验结果,还可以探讨返回抑制发生的稳定性。结果:线索和人群的主效应均显著且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跆拳道运动员反应时显著短于普通大学生,且仅分析跆拳道运动员数据时未出现返回抑制,线索与抑制机制交互作用显著;线索和时间间隔的主效应均显著,跆拳道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均出现返回抑制,在时间间隔为300 ms时反应时最长,900 ms时反应时最短。结论:返回抑制的发生机制既基于客体又基于位置,且具有跨情景和部分跨人群稳定性。跆拳道运动员在实战时应避免2次出腿的时间间隔为900 ms,且2次出腿最好击打同侧。

返回抑制机制;跆拳道运动员;时程特征;认知心理

返回抑制是指,对刚刚注意过的位置或者事物再次做出反 应时,反应滞后的现象[1]。研究发现,当线索和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小于300 ms时,靶刺激出现在线索位置时反应是增快的,而当SOA大于300 ms时,靶刺激出现在线索位置时反应变慢[2]。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将返回抑制分为单一线索法[3]、多线索法[4]、同时多线索法[5];on-off线索[6]、on线索、off线索静态范式和动态范式[7]。

在解释返回抑制的发生机制时,学者提出了迥然不同的假说。其中常见的6种假说为:反射神经理论[8],视觉感觉机制,视觉运动机制,注意-知觉统一模型[9-10],返回抑制机制是基于客体的[3],返回抑制机制是基于位置的[11]。这些假说中,争议比较大的是最后2种假说。所谓基于客体是指,返回抑制是可以发生在特别的客体上,即使这个客体移动到了新的位置,返回抑制还是会发生。所谓基于位置是指,对于相同的位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一定的连续性,即使这个位置的客体改变,但返回抑制还是会发生。但对于这2种假说的实验研究,均不能使所支持机制完全独立于另一种机制。

返回抑制是一个在动态变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心理学现象,并发现复杂的环境对返回抑制有影响[12],这与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竞赛环境相符。在返回抑制与竞技体育中的技能主导类项群项目(如乒乓球、蹦床、篮球等)相结合进行研究时发现,返回抑制在专家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之间[13]、运动员与普通人之间[14-15]均有不同。跆拳道作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比赛情景与返回抑制动态范式的实验情景类似,理应得到返回抑制研究的支持。

跆拳道是现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是一种主要使用手和脚进行格斗或对抗的运动。它激烈的竞争性,使得战机瞬息万变,要求运动员对阵时具有果敢性、坚毅性,对运动员的记忆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技战术要求较高[16]。

在跆拳道竞赛中,尤其是高水平竞赛,胜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品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假动作、腿法组合这些技战术受认知心理学尤其是返回抑制的影响较大,是连续进攻同侧位置还是进攻异侧位置,是采用双飞踢还是采用横踢加下劈的组合腿法,这些技战术均能对应返回抑制的研究。前者与返回抑制中线索有效、无效相似,后者与返回抑制中时间间隔(时程)相似。现在,对于跆拳道技战术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观察法和文献综述法等方面[17-18],以及对一些新的跆拳道规则和跆拳道用具的研究[19],或者是对优秀运动员的个案研究[20],对跆拳道技战术的理论挖掘尚显不足,这些研究更鲜有涉及深人的心理学理论。

综上所述,在运动实践方面,返回抑制的应用停留在对比不同人群差异的阶段,对返回抑制理论与跆拳道实践之间本质联系的研究尚欠深人。本文试图从更深层次的认知心理机制出发,研究跆拳道的技战术问题,努力为跆拳道腿法组合在心理层面上提供更为科学的支持,使认知心理学应用于跆拳道专项训练实践之中,使理论与实践具有本质的结合,为跆拳道的技战术训练提供些许参考。在理论方面,由于前人对返回抑制机制的探讨在方法学上存在些许不足,如在讨论返回抑制基于客体时,无法排除由多目标追踪带来的位置污染,同时在讨论基于客体时,无法排除拓扑性质带来的客体特征的污染。而且,前人研究往往是在简单的试验材料和情境中,通过普通人的研究,这样无形中拉大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本文通过改变返回抑制的试验材料,以及跨人群和跨情景的研究,探讨返回抑制的机制问题,以及返回抑制是否具有跨人群和跨情境的一致性等理论问题。

1 试验一

1.1 试验目的

首先,找出跆拳道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有无跆拳道情景下客体特征相同时,返回抑制的差异,以期获得跆拳道最佳的腿法组合。其次,找出跆拳道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有无跆拳道情景下位置特征相同时,返回抑制的差异,以期发现跆拳道最佳的出腿位置组合。最后,通过不同的试验材料设置,找出返回抑制机制是基于位置的还是基于客体的,以及返回抑制具有跨人群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1.2 试验设计

试验1采用的是2×2×2×2的混合试验设计,其中,组内变量为返回抑制机制(基于客体,基于位置),试验背景为普通背景和跆拳道背景,线索为有效和无效,组间变量为人群(普通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在上述变量中,探讨抑制机制是基于客体,采用的是红色圆形并且发生位移,通过移动破坏位置特征,通过统一规定圆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保留客体特征的方法实现(见图1a)。探讨抑制是基于位置,采用涂红五角星的5个角,改变靶刺激的形状、颜色和拓扑性质破坏客体特征,通过固定不动保持位置特征的方法实现的(见图1b)。普通背景采用的是返回抑制常用的纯色背景(见图1a、1b)。跆拳道背景是在纯色背景上加人了实战式的人形简笔画实现的(见图1c、1d)。为了使背景突出,跆拳道底色采用深灰色。刺激大小见试验材料。

图1 不同的变量设计Figure1 Different variable design

1.3 被 试

选自北京某体育院校大学生40名,男,平均年龄(21.29± 3.56)岁,均未参加过跆拳道训练。中国跆拳道国家示范团团员15名,男,平均年龄(16.11±2.36)岁,比赛成绩均为省级比赛前3名以上。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1.4 试验工具

惠普450笔记本电脑,屏幕为14英寸,屏幕分辨率为1 336× 768,屏幕距地面为80 cm,人距屏幕50 cm,凳子高40 cm。

1.5 试验材料

采用E-prime 2.0编写并呈现试验材料,所有材料均呈现在边框为800×600 pixel的区域内,边框宽为2 pixel。试验材料中,采用的所有圆形直径均为40 pixel,五角星的5个顶点所连成的圆形直径也为40 pixel;所采用的人形材料都是通过ps软件获取,人形材料的边界宽度为2 pixel,左右2个人形是相同的人形经过镜像处理后产生的,所以认定为左右两侧完全相同;所采用的视频均为flash制作,清晰度为30帧/s。

该软件在Windows8系统下运行,为保证试验程序不受其他程序干扰,保证试验记录的有效可靠,将E-prime的优先级设置为仅次于实时级的高级。

1.6 试验过程

为保证试验效果,本试验整个过程都是一对一进行的,指导语由E-prime呈现,并且由主试讲解,保证被试明确整个试验过程,并且在每个试验正式开始前有8次练习试验。

在试验1中,共有4种试验过程。(1)a,屏幕上出现2个灰色的圆形和中央注视点1 000 ms;b,2个圆中的一个变成红色,并向上运动400 ms;c,仅呈现中央注视点600 ms;d,中央注视点两侧圆中有1个变成红色圆或蓝色五角星,左侧变化按“F”键,右侧变化按“J”键。

(2)跆拳道人形材料。a,呈现平行式的人形1 000 ms;b,人形做一次左横踢或右横踢,用时400 ms;c,仅呈现中央注视点600 ms;d,呈现左横踢或右横踢的定势动作,呈现横踢为被试的左侧按“F”键,呈现横踢为被试右侧按“J”键。

(3)a,屏幕上出现2个灰色的圆形和中央注视点1 000 ms;b,2个圆中的一个变成五角星,五角星5个角为红色,其他同背景色,呈现400 ms;c,呈现a材料600 ms;d,a中的2个圆中的一个变成蓝色,变蓝的圆在左边按“F”键,变蓝的圆在右边按“J”键。

(4)a,屏幕上出现2个实战式的跆拳道人形和中央注视点1 000 ms;b,2个人形中的一个胸前得分位置会出现五角星,五角星5个角为红色,其他同背景色,呈现400 ms;c,呈现a材料600 ms;d,2个人形的胸前得分位置会呈现1个蓝色圆,圆在左边按“F”键,圆在右边按“J”键。

1.7 试验结果

基于不同试验背景,跆拳道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不同试验设计中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2。

表1 跆拳道运动员描述性统计结果(n=15,M±SD)Table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aekwondo athletes(n=15,M±SD)

表2 普通大学生描述性统计结果(n=40,M±SD)Table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n=40,M±SD)

本试验采用2×2×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返回抑制机制(基于客体,基于位置)、试验背景(普通背景,跆拳道背景)、线索(有效,无效)和组间变量(普通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结果见表3。

(1)抑制机制主效应显著,F(1,53)=5.13,P=0.029。事后检验发现,当返回抑制是基于客体的时候,反应时明显长于基于位置(MD=19.48,P=0.029)。(2)线索是否有效的主效应显著,F(1,53)=17.67,P=0.000。事后检验发现,靶刺激和线索位置相同反应时明显长于靶刺激和线索位置(MD=15.73,P=0.000)。(3)人群的主效应显著,F(1,53)=8.86,P=0.005。事后检验发现,跆拳道运动员反应时明显比普通人短(MD=46.57,P=0.005)。(4)线索×人群交互作用显著,F(1,53)=4.76,P=0.034。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跆拳道运动员线索有效和线索无效差异不显著(MD=7.56,P=0.266),普通大学生线索有效时反应时明显长于线索无效(MD=23.89,P=0.00)(见图2)。(5)抑制机制×线索交互作用显著,F(1,53)=14.39,P=0.000。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线索无效时,基于客体的反应时长于基于位置(P=0.000);当线索有效时,基于客体和基于位置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P=0.27)。在基于客体时,线索有效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线索无效的反应时(P=0.000);当基于位置时,线索有效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线索无效的反应时(P=0.000)(见图3)。

表3 试验1重复测量分析结果Table3 Results of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图2 线索有效性与人群的交互作用Figure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e validity and the crowd

图3 线索有效性与抑制机制的交互作用Figure3 Interaction between cue validity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

抑制机制主效应显著,说明整体位置不变时的反应比客体特征不变反应要快。线索的主效应显著,说明返回抑制是发生的。人群的主效应显著说明,跆拳道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对刺激的反应快慢不同,并且跆拳道运动员的反应明显比普通大学生要快。线索与人群的交互作用显著,并且跆拳道运动员没有出现返回抑制现象,而普通人出现了。线索和抑制机制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明不同的机制返回抑制现象是不一样的。

试验1,单独分析跆拳道运动员数据没有出现返回抑制现象,而普通大学生出现了,有可能是跆拳道运动员经常经历短时间内的决策,所以时间间隔(时程)(600 ms)可能对他们来说足够反应。同时有试验发现,复杂背景可以影响返回抑制的产生,那么增加试验的复杂程度,提高试验的生态学效度,运动员能否出现返回抑制?因此,试验2改变了时间间隔(时程)继续进行试验。

2 试验二

2.1 试验目的

确定跆拳道运动员在不同时间间隔下返回抑制的差异,以期找出最佳的出腿间隔时间,及最佳的出腿节奏。

2.2 试验设计

试验2采用的是2×4×2的混合试验设计,其中组内变量为线索(有效和无效)、时间间隔(300,600,900和1 200 ms),组间变量为人群(普通大学生和跆拳道运动员)。

2.3 试验被试

被试甄选标准同试验1,普通大学生和运动员各15名。

2.4 试验工具和材料

同试验1。

2.5 试验过程

试验2采用的过程与试验1第2种过程相同,只是在呈现中央注视点时,时间间隔不同,试验2呈现的时间间隔为300,600,900和1 200 ms。试验1过程中,之所以时间间隔为600 ms,是因为以往试验发现,当时间间隔为600 ms时返回抑制最稳定,并且这种现象最强[18]。但后来也有研究发现,试验背景越复杂、时间间隔长返回抑制现象越明显。

2.6 试验结果

不同时间间隔下,跆拳道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线索有效性不同时表现出的反应时见表4、表5。

表4 跆拳道运动员描述性统计结果(n=15,M±SD)Table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aekwondo athletes(n=15,M±SD)

表5 普通大学生描述性统计(n=15,M±SD)Table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n=15,M±SD)

试验2采用2×4×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组内变量为线索(有效和无效)、时间间隔(300,600,900和1 200 ms),组间变量为人群(大学生和跆拳道运动员),结果见表6。

表6 试验2重复测量分析结果Table6 Results of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1)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3,28)=52.58,P=0.000。事后检验发现,时间间隔为300 ms时,反应时明显长于600 ms(MD= 63.96,P=0.000)、900 ms(MD=74.55,P=0.000)和1 200 ms(MD= 71.56,P=0.000);当时间间隔为600 ms时,反应时明显长于900 ms(MD=10.59,P=0.017)(见图4)。(2)线索的主效应显著,F(1,28)=5.01,P=0.039。事后检验发现,线索有效时反应时明显长于线索无效(MD=8.77,P=0.039)。

图4 时间间隔主效应Figure4 SOA main of effect

依据上述数据,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表明,不同的时间间隔,被试的反应时是不一样的。线索的主效应显著表明,返回抑制现象产生。

3 讨论

2个试验中线索主效应都显著,表明返回抑制是发生的,这与前人研究完全相符[1]。根据前人的定义,线索有效的反应时长于线索无效时,也就是,对于刚刚注意过的位置反应滞后。因而说明,本试验的操作成功。

试验1中,人群的主效应显著,并且发现跆拳道运动员的反应时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说明跆拳道运动员反应较快。这可能是因为,跆拳道运动员经常经历时间短、决策快的情景,所以他们的反应较快,也有可能是只有反应较快的运动员才能成为高水平的跆拳道运动员。还有可能与他们经受的长期训练有关,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速度素质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16],反应速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训练。跆拳道运动员反应速度训练,通常采用移动目标练习,即由教练拿活动靶,运动员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过程主要涉及视动过程,这与视觉反应时的测验过程是极为相似的,所以运动员的反应时整体快于普通大学生。并且,试验1发现,仅对跆拳道运动员的数据进行分析时,没有出现返回抑制,根据返回抑制的视觉感觉机制[21],返回抑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视觉输人阶段,外围的线索对在相同位置出现目标觉察起减弱作用。而跆拳道运动员可能经过长期的训练,观察能力出色、神经活性高,同时本试验中有许多简单的客体,且背景也相对单调,这就可以有效减少视觉输人时激活神经的数量。所以,线索对运动员相同位置觉察影响不大,从而没有产生返回抑制。

试验2中,时间间隔(时程)的主效应显著,根据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22],在刺激呈现一次后,动作电位将出现一个峰电位,在这个时期是绝对不应期,过后会出现一个后电位,并出现相对不应期、超长期和低常期。在相对不应期,只有出现强大的刺激神经才会再次做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超长期出现,这时反应相对变快,然后出现低常期反应变慢。在本试验中,300 ms的时间间隔正好与相对不应期相重合,被试的反应速度是最慢的;当时间间隔为900 ms时,正好与超长期相重合,被试反应速度最快;当时间间隔为1 200 ms时,被试的电位已经恢复成静息电位,所以反应时没有特殊的变化。

在试验1中,跆拳道运动员没有发生返回抑制现象,而在试验2中发生了,且试验1发现,跆拳道运动员的反应时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说明跆拳道运动员反应较快。这可能是由于,试验1过程相对简单,时间间隔相同没有变化,运动员觉察能力未受损,从而产生天花板效应。而在试验2中,返回抑制发生,可能与运动员熟悉的情景有关,试验2不同的时间间隔,更像是真实的比赛环境,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时运动员和普通人注意资源都消耗很多,所以跆拳道运动员在试验2中出现了返回抑制现象。也正是由于返回抑制中跆拳道人群存在跨情景差异,为跆拳道技战术中腿法的有效组合、击打位置和出腿的最佳节奏提供了认知心理学的支持。

试验1中,抑制机制的主效应显著,这与前人研究相符。前人研究认为,返回抑制是基于位置的,只有在位置信息模糊时才基于客体。在本研究中,当抑制机制是基于位置的时候反应时较短,这可能是因为返回抑制主要依据的是位置信息,也就是说位置信息激活程度较高,而客体特征信息激活程度相对于位置信息来说较低,所以出现这一显著的主效应[8]。同时表明,返回抑制即使基于位置也是基于客体。

在2个试验中,普通人不论在复杂背景还是在简单背景,在跆拳道情景还是在纯认知试验情景,都存在返回抑制,说明返回抑制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生理心理机制认为[23],返回抑制发生是由于人眼在执行扫视动作时会影响后来的扫视,在本研究中,无论是扫视纯认知材料还是扫视跆拳道材料都对后来再次扫视产生影响,这是一个生理过程,所以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同时,试验1单独分析跆拳道运动员数据时未发现返回抑制,而试验2普通人和跆拳道运动员都发生了返回抑制,也就是说,返回抑制也具有部分跨人群的稳定性。这是由于,返回抑制的机制既基于生理又基于认知[9-10],当试验材料相对简单时,运动员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认知上都足够准备好下一试次。所以,试验1运动员没有出现返回抑制,而普通人出现了,试验2中试验材料变复杂,跆拳道运动员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因而2类人群都产生了返回抑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返回抑制具有跨人群的稳定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返回抑制既基于客体,也基于位置;(2)返回抑制具有跨情景和部分跨人群的稳定性;(3)所有情景下,跆拳道运动员反应时均快于普通大学生;(4)试验1单独分析跆拳道运动员数据未发现返回抑制现象;(5)2次出腿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不同。

4.2 建 议

(1)跆拳道运动员在进行实战时,应尽量避免2次出腿时间间隔为900 ms,这时对手反应最快,自己最不容易得分;(2)在实战过程中,2次出腿最好击打同侧,如左腿横踢接右腿后旋踢的组合,或右腿踢接右腿横踢组合;(3)如果腿法够快,也可以采用左右结合的方式,此时2腿之间的时间间隔应控制在300 ms以内,如双飞、多飞踢的组合;(4)在平时训练时,应注意返回抑制现象,对同侧防守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1]POSNER M I.Orienting of attention[J].Quarterl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80,32(3):3-15.

[2]POSNER M I,COHEN Y.Components of visual orienting[M].NJ: Erlbaum,1984:531-536.

[3]ATKINSON M A,SIMPSON A,SKARRATT P A.Is social inhibition of return due to action co-representation[J].Acta Psychologica,2014,150: 85-93.

[4]DODD M D,CASTEL A D,PRATT J.Inhibition of return with rapidserial shifts of attention:implications for memory and visual search[J]. Perception&Psychophysics,2003,65(7):1126-1135.

[5]KLEIN R M,CHRISTIE J,MORRIS E P.Vector averaging of inhibition of return[J].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05,12(2):295-300.

[6]PRATT J,HIRSHHORN M.Examining the time course of facilitation and inhibition with simultaneous onset and offset cues[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3,67(4):261-265.

[7]张明,刘宁.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385-393.

[8]SKARRATT P A,COLE G G,KINGSTONE A.Social inhibition of return [J].Acta Psychologica,2010,134(1):48-54.

[9]COLE G G,KUHN G.What the experimenter’s prime tells the observer’s brain[J].Attention,Perception,&Psychophysics,2010,72(5):1367-1376.

[10]HOMMEL B.Action control according to TEC(theory of event coding)[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9,73(4):512-526.

[11]TAS A C,DODD M D,HOLLINGWORTH A.The role of surface feature continuity in object-based inhibition of return[J].Mind& Language,2012,20(1):29-47.

[12]SAMUEL A G,DONNA KAT.Inhibition of return:A graphical metaanalysis of its time course and an empirical test of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perties[J].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2003,10(4): 897-906.

[13]李军.分心作业对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返回抑制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264-267.

[14]丁振宾,周文福.乒乓球运动员孔家注意返回抑制特征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4):122-126.

[15]欧岳山,杨清,李艳翎.篮球、蹦床运动员在辨别任务中返回抑制时程特征[J].体育学刊,2010,17(1):70-74.

[1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7]方伟.跆拳道技战术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谢云.中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19]侯盛明,党旗.使用电子护具后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得分技战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0(3):50-60.

[20]蒋成忠.竞技跆拳道优秀运动员吴静钰、侯玉琢技战术对比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4.

[21]SATEL J,WANG Z,TRAPPENBERG T P,et al.Modeling inhibition of return as short-term depression of early sensory input to the superior colliculus[J].Vis Res,2011,51(9):987-996.

[2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4-27.

[23]WANG Z,SATE l J,KLEIN R M.Sensory and motor mechanisms of oculomotor inhibition of return[J].Exp Brain Res,2012,218(3):441-453.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Based on the D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ekwondo Athletes

WANG Xinyu1,FAN Jing1,WANG Haoping2,ZHANG Yu1
(1.Sport science colleg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China National Taekwondo Demonstration Team,Beijing 10084, China)

Objective:This thesis aimed to discuss the d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of taekwondo athletes by adopting the paradigm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so as to study its mechanism,find whether it had the consistency cross situations and people and try to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the combining between the theory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and practice.Method:In Experiment 1,we used 4-factor mixed design to discuss the d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of taekwondo athletes by employing the basic paradigm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combined with taekwondo background. All these were conducted to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dvancing taekwondo Combination.In Experiment 2,based on experiment 1,the 3-factors mixed design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cau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aekwondo athletes and ordinary undergraduates in inhibition of return by varying SOA.Through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the two experiments above,the author also discussed the constancy of inhibition of return.Results:The main effects of cue and crowd and their interaction should be significant.The response time of taekwondo athletes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common undergraduates,and inhibition of return was not found in taekwondo athlete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e and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was significant.Experiment 2 suggested that the main effects of cue and crowd should be prominent,and the Inhibition of return was found in both taekwondo athletes and ordinary undergraduates.The longest response time was found when SOA is 300ms,and the shortest one appeared when SOA is 900ms.Conclusion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was based both on objectives and locations,and it had cross-situational and partially cross-people consistency.The taekwondo athletes should avoid kicking with 900ms of SOA and they had better hit the same side in the actual combat.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return;taekwondo athletes;duration characteristics;cognitive psychology

G 804.8

:A

:1005-0000(2015)06-538-06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5.06.013

2015-09-02;

2015-11-05;录用日期:2015-11-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YB014);北京体育大学院系研究所课题(项目编号:2015ZX013、2015ZX012)

王新宇(1990-),男,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通信作者:张 禹(1973-),男,吉林四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1.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心理教研室,北京100084;2.中国国家跆拳道示范团,北京100084。

猜你喜欢

客体间隔跆拳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跆拳道奶奶
嘻哈跆拳道
浅议犯罪客体
间隔之谜
上楼梯的学问
“凡客体”之不凡处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