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2015-05-30梁晶

经济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建设

梁晶

摘 要: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功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244-02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农民生活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度假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提供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条件的一种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延长旅游产业链,也是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径,对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城乡和谐繁荣、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实践证明,以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必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从总体上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农村资源包括农村的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农产品等有形资源和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的导入,可给这些农村的无形资源赋予新的内涵,把这些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使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双重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突出其资源优势,实现其资源价值。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打破传统种养产业的思维定势,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带动乡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可为当地带来大量游客,刺激消费,游客争相购买当地有特色的土特产,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延长了农副产品产业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限制性因素。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农业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能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村民素质和村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际过程中,能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综合素质可得到显著提高。

5.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中最为核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民从生态环境改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绿色无公害产品,绿色无公害产品越多,生态环境越优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好。从而广泛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走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6.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容村貌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大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工作力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

乡村旅游以农业观光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示范型、农村民俗型、乡村建筑型和乡村文化型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1.农业观光型模式。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融观赏考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暂时离开喧嚣繁杂的都市,在清新静谧的农村环境中短暂生活一段时间,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2.农业生态型模式。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活动,是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一种结合体。可给人们强烈的生态感和回归自然的韵味。

3.农业示范型模式。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为目标,融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于一体,为参观者提供参观、考察、学术交流和现场会议的场所,是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并可带动二次消费的旅游模式,是农业院校师生、农业工作者和农业专业大户接受科技培训的好课堂。

4.农村民俗型模式。具有独特民俗风情和村寨文化的村镇,通过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游客,是历史的再现,能令人产生进入一个新境界的感觉和获得返璞归真的感受。

5.乡村建筑型模式。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社会里,古城边的塔以及古镇中的庙,都成为文化的寄所,神灵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象。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与环境的真实接触, 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

6.乡村文化型模式。乡村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各地小吃各有特色.而游客在乡村旅游照样需要吃饭,这样,传统的农家小吃对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文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

乡村商品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浓烈地方色彩,小小纪念品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精心规划,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点的设置、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

2.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努力营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要不断创新,突出地方的优势特色,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3.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农户家庭接待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环境和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4.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 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不同类型、特色鲜明、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游典型,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的地方特色。广阔的乡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空间结构、区位优势等条件,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客源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类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伍勤忠.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农学报,2008(2)

[2] 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3] 于成国.基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6)

[4] 吴志江,张永峰,李进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5]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6]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12)

[7] 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

[8] 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40-44

[9] 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20-23.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陕西咸阳 712046)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新农村乡村旅游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