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

2015-05-30张海峰

经济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经济发展

摘 要:藏羌走廊主要是以藏彝走廊的岷江上游区域为核心,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源远流长的人文积淀。在现代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发挥藏羌走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走廊经济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实现民间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藏羌走廊 民间文化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191-02

藏羌走廊主要是以藏彝走廊的岷江上游区域为核心,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源远流长的人文积淀。早在石器时代,藏羌走廊地区就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羌自治州,居住着藏、羌、回、汉多个民族,总人口约80万,是全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亦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藏羌走廊内多为典型的高原和峡谷组合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然而多民族迁徙流动、民族关系彼此交错和多种文化碰撞交融也孕育了独具区域特色且丰富璀璨的民间文化。藏羌走廊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主要以藏族文化、羌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构成五大特色文化,既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又展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文化交融,也张扬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奋发图强的慷慨豪情。

藏羌走廊民间文化是藏羌各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高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文化表现形式从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间歌舞、民间文学等,均与藏羌走廊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展现着浓厚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和活力,是藏羌各民族长期生存生活中形成的精神资源。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存续环境和传承机制发生了变迁演变,甚至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另一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藏羌走廊民间文化对藏羌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对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传承现状、藏羌走廊民间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剖析,以求探索一条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共赢之路。

一、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繁花似锦,许多文化项目有待深入开发和传承

1.民族民间文学。藏羌走廊民间文学以神话传说为主,内容涉及人类起源、天地、山川等自然万物和对风土、习俗、历史、人物等充满传奇色彩的叙述。藏族民间传说故事《格萨尔王传》,格萨尔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公元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藏族民间神话传说还有《人类的由来》、《蚂蚁开天辟地》、《青稞的来历》、《金城公主的故事》羌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以口传文化为主,有汶川羌民中流传的《大禹王的传说》,《石狮子吐金》、《瑕支姑娘盗天水》、《玉花姑娘》,以及语言生动、幽默诙谐的《阿叩登巴的故事》和寓意深刻、委婉动人的《茶和盐的故事》等。羌族民间传说故事著名的还有《开天辟地》、《燃比娃盗火》、《黑虎将军》、《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羌族广为流传的叙事史诗主要有《羌戈大战》、《泽基格布》,以及《木姐珠剪纸救百兽》等。

2.民族民间歌舞文化。藏羌高亢激越、粗犷热烈的山歌很多,其中藏族民歌《吉祥幸福》、羌族民歌“花儿纳吉”最为广泛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风韵原始、民族气息浓郁的藏羌锅庄舞蹈,羌族传统文化气息浓烈的摆手舞、铜铃舞、羌笛、羊皮鼓舞、萨郎舞,传统的民俗竞技项目有“推竿”、“拔河”等。

3.民族民间建筑文化。藏羌建筑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藏羌古碉群、碉楼、村寨、索桥、克枯栈道以及掘井、筑堰等方面。藏羌古碉群雄伟坚固、棱角突兀,以马尔康松岗古碉群最为典型;村寨主要有黑水县的色尔古藏寨、甘堡藏寨、藏族卓克基土司官寨、茂县的黑虎羌寨、理县的桃坪羌寨和周边配套的古城、曾头寨、萝卜羌寨;其他建筑文化还有甲蕃古城、姜维古城、观音桥寺庙、黄龙寺、松潘羌族的白花楼、西山“茶马古道等。

4.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藏羌走廊独特精湛的民间工艺主要分为雕塑、编织、刺绣、绘画、酿造。烤青稞美酒酿制技艺是藏羌走廊妇女们普遍会酿制的青稞酒技艺,酿造的青稞砸酒醇香宜口,浓烈苦甜,清香可口、营养价值高,喝了对人体有益,而且能给传统节日喜庆活动增辉。用圆雕、浮雕和镂雕等技法雕成的花、鸟、虫、鱼,形象栩栩如生,普遍被用于日常用品的装饰和建筑的装饰方面。用牛毛、牛绒、羊毛和棉麻、丝线等纺织材料所编织的帐篷和藏毯、坐毡上面多织有梅花、牡丹、吉祥结等百余种图案。色彩鲜艳,精美绝伦的羌绣及其制作的独具羌族风彩与特色的围腰与云云鞋、衣领、头帕等,都是羌族女性心随意起,使用一针一线描绘出的美丽图画。

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藏羌走廊民间文化面临诸多困境

随着藏羌走廊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工业化的强力推进,加速了人口、地域等规模化、现代化进程,而在民族地区快速推进经济现代化则必然施用行政的、经济的、政治的手段,这样势必会对藏羌走廊民间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而经济提速发展中的偏移性和误差性导致自然、人文生态的失调,造成自然条件的恶化、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引起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流变,导致藏羌走廊传统文化的生态破坏和扭曲,从而造成一些藏羌走廊民间文化资源的枯竭和消亡;其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上就会形成一种阻力,减缓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使这种民族性的区域经济陷入发展与破坏、再发展更破坏的恶性循环之中。

1.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生态破坏。藏羌走廊人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城乡建设的大力推进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那种原始味浓郁的乡间田野式的对歌、民俗风情、乡土文艺表演等已逐渐被现代文化取代。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大规模的流动群体,在外接触的是都市主流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群体的情感态度、传统文化认同观发生了改变,背离了藏羌走廊人们的传统文化。村寨生活越来越接近城镇化,大量现代工业品涌进寻常百姓家,导致藏羌走廊民间工艺品以及工艺制作逐渐淡出藏羌走廊人们的民间生活。政府重经济轻文化倾向,无暇顾及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之各民族经济价值的取向,藏羌走廊域内的许多民间文化资源得不到切实的重视,从而导致藏羌走廊部分民间文化不得不退出民间这个舞台。

2.城镇化加速了有形、无形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衰退和消亡。在城镇快速重建大潮中,藏羌走廊城镇的建设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旧城旧镇中改造而成,这样势必摧毁孕育着深厚传统文化的旧城旧貌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模式,导致藏羌民族气息浓郁的大部分民间文化载体不复存在;大型电站、库区的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消亡了一些古村寨、古村镇,使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消失。随着有形的物质文化衰退、消亡的同时,那些乡间非物质形态的民间文化特别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承传方式的羌族民间文化更是在加速消失。

3.生态环境的不稳定,导致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生态体系的破坏,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建设、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据资料称,在现代文明扩张的前提下,全球每天都有100多种物种消失,导致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生态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必然会导致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不稳定性,引起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消亡和破坏,造成民族文化资源急剧枯竭。比如:村寨田野性的文化项目无传承性;民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消融不断形成一种阻力,必然会阻碍着藏羌走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藏羌走廊传统文化优势,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

区域的资源环境差异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差异,不仅使不同民族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各不相同,而且使其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道路选择,也表现出重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藏羌走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类型依赖于可用的生产技术和资源环境的状况,并必然受到民族现存的、并不断演变着的特定文化价值标准的制约,而这种经济发展类型也会对该区域的社会制度、文化结构产生变革性影响。可见,藏羌走廊在经济发展中关键就是如何发挥走廊内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歌舞、戏曲、服饰、饮食、建筑、艺术等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走廊经济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全面调查摸底、盘量家底,把那些能与当代市场经济相融合起来的藏羌走廊民间文化做大做强,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以正在打造的以桃坪羌寨为起始点,以马尔康卓克基官寨为终结点的藏羌文化走廊等新景区开发为契机,整合藏羌走廊民间文化资源,推进藏羌走廊民间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加速经济发展和实现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比如利用当前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的契机,通过启动藏羌碉楼和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建设,结合民族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再通过经济发展支撑起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应将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一并纳入规划之中,形成较好的文化产业结构。比如汶川县城的重建使许多悠久的民间文化消亡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形态来,那么在移民新聚集村镇中,就应该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构建工作,把其开发建设成为民俗性文化园,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藏羌走廊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将这些民间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科学地规划和开发出来,可与藏羌走廊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构成强劲的双翼,不仅能够有效传承藏羌走廊民间文化,又能够托起走廊旅游经济的腾飞。

3.高度重视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开发工作,形成民族文化生态经济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正在兴旺的朝阳产业,其越来越占据市场份额,构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充分利用和重视藏羌走廊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影视业、工艺设计、民族医药、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业,挖掘开发民间民族工艺,把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走廊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从而构建起良好的藏羌走廊民间文化生态经济产业链。如茂县羌族通过创建专门从事羌族服饰和羌族手工艺制品的私人企业——“茂县羌寨绣庄”,不仅受到当地羌族群众的喜爱和支持,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来体验,甚至现场购买羌族绣品。

4.通过媒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宣传,广泛推介藏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以桃坪羌寨为核心,辐射带动老木卡、蒲溪、薛城,集中展示原生态羌文化和边塞文化、红军文化,突出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等旅游功能,全力建设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羌寨中众多的碉群,历经百年依然安然无恙,迎送着茶马古道旁一代代的商旅游人,展现了一个民族绵长不息的精神追求,拥有极高开发价值,应不遗余力地加大宣传力度,广为推介。传统文化产业属于一种智商产业,故要求越具地域化、民族化、特色化就越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前景,可成为藏羌走廊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藏羌走廊的独特地理位置区位,把藏羌走廊建设成为一个无污染、植被丰盈、田园式的区域,把返朴归真的人们都吸引到藏羌走廊这块区域来;利用岷江搞梯级开发,大力发展无污能源建设,形成岷江流域水面养殖区,马尔康片区牧业综合开发等等,把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保护、抢救、挖掘、开发利用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人民出版社,2001.10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四川汶川 623002;作者简介:张海峰,阿坝师专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法治规范与发展思路探析——以河北为例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事业发展和产业价值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