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60例中的应用

2015-05-30郑素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复发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郑素红

【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2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皆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仅做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同期选择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患者的血清指标恢复情况,比较患者12个月后子宫肌瘤复发情况,以及3、12个月后三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与孕激素的水平。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雌激素、血清孕激素的浓度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雌激素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血清雌激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显示,对照组子宫肌瘤复发13例(21.67%),观察组复发5例(8.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给予患者米非司酮可有效预防子宫肌瘤的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复发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9-0090-02

子宫肌瘤是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达到20%~50%[1]。目前,该病的发病率还在不断的升高,同时发病的人群渐趋年轻化。临床上常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米非司酮属于孕激素拮抗剂,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常应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对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防复发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同期选择健康女性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40.8±5.9)岁;对照组年龄30~48岁,平均年龄(41.8±3.8)岁;健康对照组年龄31~50岁,平均年龄为(43.8±3.9)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经过B 超确诊为子宫肌瘤,并排除颈管内及子宫内膜的恶性病变患者;有心、肺、肾等疾病患者;米非司酮使用禁忌证,半年之内接受过激素药物治疗的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仅做常规抗感染处理,包括术后切口的护理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米非司酮(国药准字H20010633,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于月经第1、2天开始服用,25mg/次,于睡前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放射免疫疗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12个月的血清激素、血清孕激素水平,同时记录患者12个月后子宫肌瘤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數±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雌激素水平 治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血清雌激素的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的水平(P<0.05),治疗后12个月的血清雌激素浓度和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雌激素的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血清雌激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孕激素水平 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孕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子宫肌瘤复发情况 随访12个月,对照组子宫肌瘤复发13例,复发率为21.67%,观察组5例,复发率为8.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发病年龄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血清雌激素是主要由卵巢分泌的天然激素,而FSH 和LH可以促进雌、孕激素的分泌。研究证实,孕激素可使子宫肌瘤细胞壁上的雌激素受体增多,同时提高上皮生长因子样蛋白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含量,对子宫肌瘤细胞的增生产生间接的刺激作用。米非司酮对孕激素、雌激素有拮抗作用[2-3]。子宫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切除,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瘤核清除不彻底。因此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必须给予患者药物治疗,防止瘤核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引起复发[4]。米非司酮为合成类固醇药物,其结构与炔诺酮相似,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但亲和力更强。其作用机制主要为:①直接抑制孕酮的活性,降低孕激素的受体基因的表达率。②抑制雌激素的生成。③降低子宫肌瘤的上皮因子基因的表达率。④抑制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率、降低子宫动脉的血流量,减少术中失血以及缩小肌瘤的可能性[5]。

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血清雌激素、血清孕激素的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的水平(P<0.05),但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雌激素的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血清雌激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对照组子宫肌瘤复发13例(21.67%),观察组5例(8.33%)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远期复发具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给予患者米非司酮治疗可有效预防子宫肌瘤复发,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邵艳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3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23): 200-202.

[2] 王婷婷.子宫肌瘤 120 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9,18(22): 113-113.

[3] 欧阳煜宏.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治疗子宫肌瘤 280 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6(36): 5831-5834.

[4] 刘凤英,赵淑霞,黄立,等.子宫肌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7): 5302-5305.

[5] 张瑜,刘大庆,惠宁.米非司酮周期疗法与孕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1): 105-107.

(收稿日期:2015.06.19)

猜你喜欢

复发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老年肥胖患者结肠癌的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EA与大便潜血联合检测对肠癌复发的诊断价值
69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安全应用
健康教育在预防尿路结石患者复发护理中的作用
子宫肌瘤采用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