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校建立微信移动课堂的研究探析

2015-05-30向美

2015年25期
关键词:西部高校微信公众号移动互联网

作者简介:向美(1992-),女,汉族,四川,学生,本科,乐山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摘要:随着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完善,2012年推出的微信公众号以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俨然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本文思考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移动课堂的创新模式来丰富、促进西部高校的教学,通过分析西部高校建立微信移动课堂的实践基础,以乐山师范学院为实践对象进行初步试验,通过实验与问卷数据分析进而提出微信移动课堂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校;移动互联网;微信;微信公众号;移动课堂;发展对策

引言

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我们带入一个移动状态下的在线互动时代。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做为网民占比最高的学生群体达到了24.6%[1]。做为互联网第一代土著网民的80、90后,尤其是自控力与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在校90后,学校如何与时俱进地帮助学生在一种随时处于“移动在线”状态下的互联网时代保持清醒头脑,而不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大浪淘沙般瞄准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不面对的问题。

在腾讯公布的2015年业绩报告上,“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的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报告指出人们关注公众号主要目的是,“获取资讯41.1%”;“方便生活36.9%”;“学习知识13.7%”[2]。拥有强大学生群体的微信,微信公众号的一大发展趋势将是资源整合式的交互学习。在华中科技大学推出首个国内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开通了微信公共账号,但大部分高校都还停留在简单交互层面而未将其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本文基于微信公共平台具有信息可信度高、媒体展现丰富、互动方式多样等特点,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进行实践,分析移动课堂在西部高校推行的重要意义、分析实践中的阻力,并依据现实原因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高校移动课堂教学领域中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深入应用。

一、西部高校建立微信移动课堂的实践基础

微信移动课堂即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平台,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支持,高校教师通过将其制作的网络课件上传于平台供学生浏览或下载学习,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群聊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交流,辅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扩充课堂知识点的新型教学方式。

建立微信公众号、上传网络课件并进行无时间地域限制的线上交流有以下几点优势:1、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收看订阅信息,不仅可以巩固本专业知识,也可免费自由地学习其它学科内容。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2、当不同高校的老师分别建立自己的教学公共账号,学习资源将同步跟进,方便各高校老师尤其是同一教学专业老师的教学经验沟通、互补和学习。3、通过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解决课堂时间不足而无法完成的深层讨论。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4、这是一种新型的课件,其可提前制作上传的预见性,随时随地收看的便捷性,能够弥补师生因个人原因而造成的教学任务的推迟。

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提供更加便利知识的需求、行为方式的改变等都让微信移动课堂的建立成为可能。这些实践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技术条件的支持

“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4G及多元传播介质的出现和其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技术之间的相互叠加影响与嵌套,不断催生出以微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区别于以PC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3],其中最典型的微媒体就是微信。做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拥有6亿用户、800万公众账号,日均发送160亿条的微信”[4],支持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文字以及多人群聊等功能。微信的公共账号则寄托于微信的社交功能上,添加公共账号的好友后便能收到来自公共账号点对点精准推送的信息。注册也极为简单,一个QQ号码或电子邮箱便能申请。“微信所具有的操作便捷性、人际交流高时效性、内容推送丰富性、消息推送精准性等特点符合新一代用户群体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交流习惯和渠道”[5]。技术的不断更新、大屏手机的亲民低价走势、政府对于移动上网的扶持,通过督促运营商降低上网资费、提升网络覆盖能力等措施优化网民上网环境、降低手机上网门槛,都让微信移动课堂的建设成为可能。

2、西部高校特殊的发展需求

“西部高校具明显区域劣势而各种资源又相对有限,一方面吸引不来国内外高端的人才,另一方面自己培养的人才又相继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西部高校教学与科研顺利进行,进而使得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受阻,最终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绊脚石。”[6]以本文的调研对象——乐山师范学院为例,调查显示各个学院都存在讲座难办的问题。名人学者时间紧张,如非特殊原因往往选择就近、交通方便、高校集中的城市进行巡回演讲。类似乐山师范学院这样地处西部偏僻区,附近高校稀少且不集中,每学期能像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高校一样经常开办优质讲座的情况很少。而网络视频则能很好地规避西部高校这一劣势。如今,几乎每个高校的优质讲座都会采用视频录制加以保存,西部高校完全可以与之联系借以利用。在微信移动课堂的微信公众号上提前发布视频讲座信息,让有兴趣的同学提前阅读相关资料,而后在观看下期信息发布的视频并与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的兴趣组进行互动探讨学习。

西部高校优质师资匮乏,尤其是一些新办专业难以引进人才,而为数尚少的教师通常还需要去相关专业更为扎实的高校进修。根据实地学生的调查反映,由于学校师资紧张,每当一些教师去外校进修就会导致在校教师身兼数科目,加大教学压力。部分科目由于不是自身研究方向也无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果能充分利用微信移动课堂开展网络与面授的有机结合课程,不仅能加强专业老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学习,进修期间也能及时辅导或辅助在校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3、社会与自身发展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Frank Levy和Richard Murnane去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与机器人共舞》(《Dancing with Robots》),该研究针对近半个世纪(1960-2009)美国社会的工作机会变化,把工作分成了五大类型,包括信息处理——获取或解读信息;解决弹性问题:如医生诊断病情;弹性手工——不容易被规范化的劳动工作,如卡车司机;非弹性手工——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劳动工作,如生产在线的包装;非弹性认知——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认知工作,如计算税收。研究发现那些“非弹性”的工作消失最快,前三类工作的需求则在不断上升。[7]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我国已提前步入刘易斯转折点(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产业对应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被削弱。电脑的不断升级,在所有可标准化、流程化、逻辑化、规律化的工作领域,人力都会被逐渐淘汰。我国未来就业市场需要的将是上述研究提及的前三类工作。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Thomas Friedman所说,“学历不能证明能力,世界只在乎你能做什么?至于你在哪学的、怎么学的,重要吗?”[8]未来的大学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混搭+订制”的,线上知识学习+校园实操体验。学生们将自由选择、订制自己上大学的时间、地点、模式。西部高校如果能充分利用微信的便利功能,开创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有效地缩小西部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高校的教学资源差距,培养适应就业市场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

4、技术带动学习模式的变化

智能移动终端及操作系统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时刻处在一种移动中的“泛在学习”:由任何人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使用任意设备的条件下实现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9]。无论是阅读新闻信息还是常识积累或是外语学习,智能移动设备与网络的普及都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泛在学习。同时“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阅读行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民数字阅读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正在重新建构数字化阅读理念。”[10]我们的数字阅读不再是媒体或部分学者认为的浅阅读,而是由浅阅读向有目的的深阅读发展。“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双向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消解了传统媒介传播时代权威媒体对社会话语的主导权,用户在内容的选择上更趋向于关系型和自主性,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阅读正在矫正着以往人们对数字阅读只是浅阅读的错误认识。”社会化媒体环境正在重新建构数字化阅读的行为模式,利用微信阅读学习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它已经成为一种阅读与学习趋势。逐步上升的数字化深度阅读行为让微信移动课堂成为学习之地不再是空想。

二、西部高校微信移动课堂的实践分析

为验证西部高校发展微信移动课堂的需求与可能,本文针对西部高校——乐山师范学院进行了的一次全校性的师生微信认知使用情况和对移动课堂看法的问卷抽查。收回有效的学生问卷296份,有效的教师问卷17份。如表1所示,296位同学中52.84%每天都会花1到2个小时在微信上,其中的主要活动就是阅览订阅的公众号信息,占到了34.33%,这一活动甚至超过了微信的基础功能——通讯。公众号的订阅内容占前三位的是,新闻类:41.18%;学习类:26.89%;心理历史科普类:16.81%。有22.10%的同学订阅了其他高校的公众号,根据问卷反馈主要为暨南大学、北大、川大、武大这类一流高校发布的知识信息。59.67%的同学赞同将教师出差或学生因事请假耽误的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上传到微信公众号上的微信移动课堂学习方式。

表2中调查的17位老师无一例外都在使用微信,64.71%的教师知道并订阅了公众号,有17.65%的老师熟悉且简单知道公众号的申请条件等。绝大部分老师对移动网络课堂持看好或中立态度,只有11.76%的教师认为移动网络课堂对学生弊大于利。就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取缔关系,47.06的老师不看好,他们认为两者互补是最佳选择。无论是师生对微信及其公众号的使用认知情况还是他们对移动网络课堂的预期看法都为微信移动课堂的投入实践提供了良好基础。

针对表1,表2的数据基础,本文选取西部高校乐山师范学院为实践对象进行微信移动课堂的初步实验。起初,我们以全校师生为主要订阅目标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乐师掌上课堂”。

然而订阅者却低于我们的预期值,互动效果也不佳,未能达到促进学生进行专业深入扩展学习或是开放讨论的效果。由于一开始为了取得账号认证以增加其信息呈现的多样化花去较多时间,但由于是私人建立未能获取认证所需的组织代码最后选择了普通的未认证的个人公众号。学生性质的公众号在宣传中容易被误认为营销账号而得不到较多的关注与支持。

展现形式的失利,后期内容也不够多样且丰富,实验过程中几乎找不到人来制作优质网络课件。支持微信移动课堂的老师选择直接将一些平日课件或自己的精品课视频传给公众号的临时管理者。做为个体的临时管理者——学生,无法一一整理所有科目的学习资料并恰当安排好公众号的辅助学习资料与各科当天课程相匹配。第一次让老师面对准备网络课件的压力,几乎所有老师也都表明自身教学任务已相当繁重没有固定的空余时间来准备网络课件,而且他们表示未曾接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担心自己即使花了很多功夫也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的学习。老师们表示学生已经花太多时间在手机上进行碎片阅读和游戏,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移动课堂可能会让学生完全沉溺于手机中无法静心学习。他们表示,相对于虚拟网络更愿意与学生当面互动。没有固定优质的网络课件,第一个全校性的公众号实践未能成功。

总结全校性的实践经验,如果想要运作一个全校性或一个学院的微信移动课堂,这种大型的微信公众号需要有一个组织或团体来维护管理。单个人的时间精力不能兼顾多类科目的课件制作、上传并与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一一有效的真实互动。团体运作,合理分工才能达到大型微信移动课堂的传播效果。

在课件难以集中全面获得并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本文选取了一门美学课建立微信公众号“美学导论”开展微信移动课堂跟踪辅助其一学期的多班教学。由于科目的针对性更强,有老师的支持,在所修课程的班级中宣传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同学们在下一堂课开讲前,大部分会先浏览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预习要求并回顾之前所学,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能在下堂面授课中得以解决,课后再根据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复习与扩展阅读进行巩固学习。但由于专业课老师时间精力有限,公众号的运营依旧由学生代为管理,未能达到一对一的真实互动,管理账号的同学成为师生间沟通的传导线,将学生问题反馈于老师,再将老师的部分信息发布于公众号上。

相比于大型的微信移动课堂,这种单科专业的微信公众号更适合个体老师的运作管理。教师只需要负责自身所任教专业或有意向传播教授的科目进行网络课件的制作上传,管理起来更为简易,目标更为明确,能够根据平时的上课进度做自由的调整。在带动所任教班级的专业学习的同时,也能与订阅了其微信公众号的有关专业人士、有兴趣学习的学生进行线上互动。传播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并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深造。

然而本次的微信移动课堂实践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成功,根据实践反馈出效果不理想的两大突出问题就是教师难以制作优质丰富的网络课件并亲自管理运作微信公众号。从回收到的17份教师问卷数据得知(表3),如果运作自身教学课程的公众号,41.18%的教师会选择原课件直接上传,47.06%的教师表示有心无力制作网络课件,只有11.76%的教师会选择整理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而他们在制作网路课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视频、音频的录制和有趣的动画、漫画形象表达,分别占到了58.82%和52.94%。管理运作自身教学课程的公众号几乎压倒性的困难是教师均认为自己的时间精力不足,占到了88.24%。另外一大担心就是自己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而无法真正带动学习占到了41.18%。对于运作公众号,76.47%的教师希望得到的帮助是自己提供教学内容,有专人负责制作管理网络课件。47.06%的教师希望有一套网络课件的模式参考。有一套简易的微信公众号使用说明和有专业人士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疑问解答都占到了35.29%。这些问题成为本次实验最终希望解决克服的关键。

三、微信移动课堂的发展对策

依据上述实践与问卷数据反映出当下西部高校建立微信移动课堂的主要阻力是网络课件的制作与运作微信公众号。多数教师的问题是时间精力有限,自身操作技术不足,对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身的学习能力不信任以及观念上的误区与惰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1、微信公众号的简易使用教程

登入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http://mp.weixin.qq.com/,填写信息注册,验证邮箱成功后将会提示选择账号类型。公众号的账号类型共有两类。一类是“订阅号”(可每天群发一条信息,认证后有自定义菜单。没有高级接口,不能用开发模式)。另外一种是“服务号”(申请后自带自定义菜单。认证后可以有高级接口,每周群发一条信息)。建议移动网络课堂的搭建账号类型选择“订阅号”,可每天发布学习信息,方便学生在零碎或自习时间进行定期定量的巩固和扩展学习。如非认证需求主体类型建议选择“个人”,验证填写的身份证信息无误后及注册成功。如有认证需求,根据拥有的组织代码选择“企业”、“政府”、“其他组织”等主体类型。腾讯工作平台产品专区的“公众平台注册篇”:http://kf.qq.com/faq/120911VrYVrA1403202uIzUV.html,有对注册步骤和不同主体类型功能的详尽说明。

注册成功后登入微信公众账号,点击“公众号设置”即可修改账号的个性化信息,“下载更多尺寸”可下载不同大小的二维码图方便线上传递或线下打印,让更多的学生扫描关注。点击“自动回复”还可根据自身需要设置“被添加自动回复”、“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自动回复”。自动回复功能能够辅助教师不在线时与学生的二级互动。“用户管理”可根据学生所属班级划分不同小组,“修改备注”处可根据学生姓名、职务加以备注,方便单独定向信息的发送。分组后可针对不同班级的学习进度发送不同的学习辅导课件。

2、网络课件的制作参考

问卷反馈大部分老师在制作网络课件中因操作能力不足,时间精力有限而畏惧制作网络课件。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视频音频的录制。实际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APP使得教师录制一些较为简短的音频视频完全没有问题。这类手机软件像是“拍大师”、“多拍”、“小影”或是手机自带的录音器等等都可以实现自动添加效果转换,直接导入电脑就可上传使用。使用PPT模板或“绘声绘色”、“iebook”这样操作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实现直接导入图片制作成有动画效果的简易视频。对于要求较高的媒介呈现方式可寻求新闻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同学的帮助。同时,学校可以鼓励本校视频制作的社团协助教师的网络课件制作。

3、组建专门小组进行培训指导

2014年由万维网联盟推出的HTLM5为移动WEB的频繁化使用注入新鲜空气。HTLM5能够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组合到一起,不挑浏览器,代码清晰简单,并能进行游戏开发,在移动时代将完全取代Flash的一种简易编程语言。这种有趣的媒介展现方式越来越被应用到一些公众号的信息呈现或个性的自我介绍、产品介绍中。学校可组织新闻专业、计算机专业、设计专业等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制作,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协助到教师的课件制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一种技术培训。对于教师反映的指导需求问题,学校可组建专门小组进行学习培训。有一个固定的小组对教师在平时运作微信公众号上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时随地的帮助。组建专业小组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运作,也可管理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做为同辈身份的学生能够制作更符合当下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和需求的公告信息,在宣传学校的人文、特色专业、培育方向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转变态度

相当大一部分教师担心自己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无法真正带动学习与交流。从问卷反馈教师对近年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与倾向的数据来看(表4),教师利用QQ和微信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补充等的交流总量超过了上课前后的一些零碎时间。教师在课堂时间外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习补充的倾向方式中,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与面谈、电话短信都达到了64.71%,有望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达23.53%。可以推测,教师认同师生互动在连年增长的比例占64.71%得益于手机与移动网络的发展普及。由此说明技术设备的应用与网络并不全然会导致师生间的隔离而影响教学,反到有助于学习。

2011年,在中国大学生中掀起的“国外公开课热潮”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课中,迈克尔·桑德尔(Michaeal J.Sandel,1953-)教授就密尔的功利主义,在高级低级趣味的选择上做了一堂生动的实验。几乎所有听课的学生选择了三个短片中起初他们认为相对最没有娱乐趣味的“一段哈姆雷特的独白”来度过余生,而没有一人选择起初让他们笑得最开心的动画短片“the simpsons”。实验印证了密尔所说的,通过培养,我们能很好地辨别价值大小,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选择高级体检。学习让我们有能力区分高级低级趣味,并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学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与修养。教师、学校、社会更多地应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培养选择的能力。

5、惰性的克服

无论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还是林语堂的《吾国吾民》,都提及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惰性。许多教师在没有尝试过的情况下就表示自身时间精力有限不能运作微信公众号。然而就笔者亲身实践,网络课件的准备其实与平日的课件PPT没有太大差别,微信公众号的“素材管理”可上传多份课件,只需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将文字讲义、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网页链接等整合上传到“素材管理”中,以后只需每次登陆按照每堂课的教学量选择某条课件群发,所花时间不到一分钟。与学生的互动答疑时间可抽出自己某一些休闲零碎的时间,与往日的QQ,微信聊天没有大的差别。通过微信群聊,不仅能集中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突出问题还能建立在学生中的亲切感。

总结

微信移动课堂的建立,是基于技术进步的时代发展趋势。学生在进行专业深入学习或其他专业的扩展学习时,不再受制于时间、地域,也不必担心以往线上的单向学习不能及时解答所发现的疑惑。这将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可以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校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尤其能丰富西部高校的教学资源,缩短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的教学差距。本文就西部高校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移动课堂做了初试实验,并分析了其建立的有利条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阻碍其建设的困难主要为教师的网络课件制作和运作微信公众号,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几条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西部高校的微信移动课堂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利用希望科技的进步为高校教育领域做出应有贡献。(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10649023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5-07-23].http://www.cac.gov.cn/2015-07/23/c_1116018727.htm.

[2]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DB/OL].[2015-06-1].http://www.199it.com/archives/351990.html.

[3]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新闻大学,2015(02):63.

[4]《2014年中国移动舆论场舆情发展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刘鹏飞、周亚琼、张力)阎虹爽.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625/c209043-27204982.html.

[5]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0,81.

[6]洪德山.西部高校人才流失补偿机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9.

[7]大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EB/OL].搜狐媒体平台,2015-07-14.http://mt.sohu.com/20150714/0.shtml.

[8]同[7].

[9]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9~73.

[10]董二林.社会化媒体对国民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影响[J].本期话题,2015,(8):15.

猜你喜欢

西部高校微信公众号移动互联网
开源软件在西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西部高校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