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网络就业体系的设想

2015-05-30程平旺刘晓敏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程平旺 刘晓敏

摘 要:扶持和发展网络就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大学生就业形势、拓展网络就业渠道的社会意义和大学生网络就业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高校扶持、社会舆论支持、行业企业帮扶、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就业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网络就业;就业观念

一、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最难就业季”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4年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将高达810万,再创历史新高,同时也被社会媒体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

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成为高校、政府就业工作的新课题。

二、拓展网络就业渠道的社会意义

网络就业,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一种新兴就业形式,通过经营网店或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从而获取收入或报酬的就业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一个新的就业平台。据《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截止2013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而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500万人。同时,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6.32亿,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蕴含着巨大的网络商机。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最集中的一个群体,因此,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扶持和培育网络就业,开发与构建大学生网络就业体系,可以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渠道。

三、大学生网络就业的优势

与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大学生的网络就业具有以下优势:

(一)大学生具有观念优势

年轻人是网络购物、网络服务的最大消费群体,现在的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成长的,网络已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他们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对网络商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易于接受网络购物、网络就业等新理念,甚至不少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有网络兼职、网络创收的经历。通过网络开展商品销售、软件开发服务、文学创作等业务活动获得收益的就业形式,可以成为他们就业的选择渠道之一。

(二)大学生具备技能优势

网络就业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应用技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普遍学习过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课程,具备了相应的技能,他们在技术应用、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社会其他人群,他们通过网络就业的成功率也将高于社会其他人群。

四、大学生网络就业体系的构建

构建大学生网络就业体系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政府、高校、社会,乃至行业、企业应该通过系统合作,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大学生网络就业体系。

(一)高校应大力扶持大学生网络就业

高校扶持大学生网络就业,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

1.高校要认可网络就业

高校要重视网络就业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和就业指导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接纳网络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拓展网络就业渠道,并在就业率统计工作中,改变仅认就业协议或企事业单位的原有方式,将网络就业的学生纳入自主择业或通过增加网络就业方式加以确认,从制度和政策上真正认可、接纳网络就业,这样才能有效地鼓励大学生开展网络就业。

2.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就业知识和技能

要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就业,高校就必须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网络就业的基本技能。高校培养学生网络就业技能的途径很多:可在公共选修课或就业指导中开设网络就业相关课程,如电子商务技术、网络创业等;邀请网络创业成功的企业人士到学校为大学生开设网络就业方面的专题讲座、培训等;在校内开设、开办网络就业论坛或网络创业沙龙等;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建立并提供网络就业实践平台;举办或积极参与大学生网络就业相关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有意向选择网络就业的大学生储备相应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网络实践能力。

(二)社会舆论支持大学生网络就业

大学生网络就业的顺利开展与推行,离不开社会舆论支持。

1.社会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目前,由于受各种传统价值观的约束,社会上,特别是为数不少的学生家长还持有大学生应该“安稳就业”的保守意识,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是大学生毕业的首要选择,其次是争取“铁饭碗”进入企事业单位,而认为网络就业是“不务正业”或“一时无奈之举”。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新经济的载体,已经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代表人物,如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等年轻人耳熟能详的社会精英,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应该摈除传统的就业意识,提高对网络就业的认知,接纳网络就业的新观念。

2.媒体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的宣传、引导,网络就业方式缺乏广泛的舆论支持。为了支持大学生网络就业,媒体应加大宣传、倡导新的就业理念,鼓励大学生群体树立网络就业观念并积极参与网络创业实践,提高网络就业者的社会地位,增强社会对网络就业方式的认同,为大学生的网络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行业、企业帮扶大学生网络就业

行业、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积极帮扶大学生网络就业,可以开展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行业、企业为大学生建立并提供网络就业实践平台,鼓励并吸引大学生参与网络实践,通过网络实践增强大学生网络就业的信心;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的网络就业提供相关咨询、培训等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就业能力,为他们将来进行网络就业奠定良好的从业基础。

(四)政府政策支持大学生网络就业

政府政策支持大學生网络就业,当务之急是开展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出台网络就业扶持政策,将现行的就业政策和对实体经济的创业扶持政策向网络就业、创业方面延伸,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对网络就业者在创业资金补助、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二是建立网络就业保障制度,政府可将通过网络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出台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从社保补贴、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等方面给予保障,解决网络就业群体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唐百锋.大学生网络就业体系开发与构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85-94.

[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1.

[3]岑俊静,梁静,马其浩.网络时代高校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4):25-26.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分析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