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西藏中学生心理共性积极开展藏区中学德育工作

2015-05-30陈永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

陈永

摘 要: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德修养,逐步形成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如真诚、善良、坚毅、勇敢、无私等。这些健康的个性心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西藏中学生在个性心理上与内地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西藏中学生心理共性;民族意识;自我激励

本文结合西藏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对藏区中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作如下粗浅探讨:

一、西藏中学生的心理共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藏族在创造和发展自己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文化时,与其他民族之间也形成了具有一定心理差别的民族心理特征。而往往这些具备一定特色的民族心理特征是客观存在、极为鲜明的,而这些必然会对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西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除了包含其个别特殊性外,可以概括为下列几个一般共同性。

1.情感意向方面和一致性程度较高

西藏和平解放这6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西藏人民在经济生活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在政治上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西藏的学生从内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他们又深感自己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和祖国内地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这激发了学生一种要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这便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西藏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言行举止中明显体现出来。

2.传统朴素的道德观念强烈

西藏人民世代居住在边远的边疆地域,山高水长的自然因素,造成了交通上的不便,再加上环境的封闭,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只有通过联合起来才能更有力量,更好地战胜自然,得到发展。这样,在集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种种族规家法。这些“法”“规”中都会包含民族传统朴素的道德观,它用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平和偏私,诚信和虚伪等等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些道德标准在本民族内部有着很强的约束力。西藏中小学生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法”“规”的影响,这一特点会明显在西藏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例如:讲哥们义气、结拜兄弟等等。

3.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

大多数西藏学生所在的家乡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他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够获得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此,西藏的学生除了具备勤劳善良朴素的优良品质外,还形成一种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民族凝聚力与强烈的民族意识无疑是可贵的,但是我们必须做到善于引导,否则这种情况会演变为一种讲义气、重豪气、进而演变成以一种单一的民族感情为内容的狭隘民族意识。

4.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卑感

由于地理、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西藏学生也因此形成了一种近于封闭的心理定式,这种情况往往在一些欠发达的牧区较为严重。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会是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却又不是单一性的,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表现形式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交织到一起。我对此做出分析,我认为形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是:西藏中学生是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他们以一种封闭形式的心理定式进入学校,在学校进行学习活动。作为中学阶段的西藏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遇到新环境、新文化、因此,接触到新的同学感知新的人际关系,还会产生新的价值观念,这样学生会在新的生活方式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等等。因此,他们原有的那种心理定式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会产生一种矛盾激荡的不平衡状态,对于他们自身而言长此以往这种内心世界的心理作用影响还会很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民族自卑感。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心理相互交错在一起,使得西藏中学生的内心经常处于一种悲喜交替的心态,这种不断变化动荡心理最终导致两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不仅会对集体和团结产生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对西藏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系统地进行中学生德育理论教育

西藏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德育部门和德育工作者应立即引导他们认真地学习中学教育理论,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便掌握中学的生活规律,适应中学生活。同时,德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不定期地向中学生讲授生存、生活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上帮助他们树立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用生活中的哲理、藏民族的光荣传统、优秀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事跡去激发他们。让他们明白,每个人不可能在父母“全方位”照顾下生存,中学几年正好是培养一个人自立、自主、自理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树立坚定而稳固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树立起为振兴西藏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理想的关键时期。

2.坚持积极教育,辩证地对待西藏中学生的自卑与自尊心理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西藏学生的自卑心理都比较严重,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客观的现实环境影响的反映。因此,要给学生创造团结友爱、平等和睦的教育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对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尊重民族生活风俗习惯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他们改变一些陈规陋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要针对藏族中学生民族意识和小群体倾向较强的特点,做好导向工作

引导认识,民族的现代化是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消除那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在小群体方向上正确引导,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社团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学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在组织方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积极开展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苏联早期著名教育理论家安·谢·马卡连科说“努力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人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同志的关系,即培养一个人对其他的人应有的正确态度,这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因此,我们要从一言一行上抓起,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训练,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将学到的文明礼仪得以运用,例如文明用语、文明的礼貌礼节。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会将学到的文明礼貌进一步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通过持之以恒的运用,努力使曾经一贯的强制变为自主自觉,纪律上的自律,久而久之会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5.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职业的重要作用:“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教师这一职业从表面上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职业之一”。在工厂里面我们通过工人的工作加工出“废品”“次品”然后再回收对其再加工。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的事业,从我们的手中若出现了“废品”“次品”,不但不可以回收,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这足以说明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这就是说,教师要培养一个个合格的“产品”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即为:师德,这是因为良好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这指的就是这个道理。矛盾的特殊性认为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办事情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身的不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开展工作。事实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老师没有找到适合学生的好办法。从西藏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切实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会更加有针对性。我们只有抓住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才能够使得藏区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得他们的身心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先秦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探究
沈连洙与尹东柱创作生涯的比较与研究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
美国早期白人弱势群体的民族意识分析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