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一株水仙在心间

2015-05-30张居祥

关键词:建树水仙孔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引自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显然,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穆罕默德的话在陶行知这里得到了回应,想必也在你的心里泛起涟漪。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不得脱离原材料内涵),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养一株水仙在心间

徐寅秋

于丹在解读《论语》时说,真正做学问人的最终目的是做好心灵的建树。我以为这也是对孔子“君子之道”的较好诠释,孔子也许早已预知读书人终将被功名利禄所蛊惑,不能自拔,因而提出了这“最终目的”之说。

作为思想的巨匠,孔子并非完全在象牙塔中度日,他依然立足现实。不可否认,物质是意识的前提,是一切思想的生长土壤,但若觉溺于物质之中,思想之苗可能永不破土,孔子挣脱名利之索,勇敢地冲向思想的天空。

按照常理,一个民族的“最终目的”在一个时代末期的体现是最权威与真实的。所以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输得凄惨。在清人自己的作品上,中国是烟榻上的枯槁病夫,是声色犬马的官员。按孔子的想法,你既自认物质丰盈、天朝上国,该文明开化、思想繁荣。但他们依旧是物质追求的阶下囚,或拜倒于鸦片带来的“伪精神享受”。不但不开放思想,倒兴起了文字狱,何谈心灵的建树?一个不追求心灵洗礼与思想充实的人是可悲的,而一个不懂得思想修养与心灵感化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民族的倾覆同一个人的衰颓同等地可被预见。

这不管是验证了孔子言论的真理性,还是历史的必然性,无不昭示着一个意义——物质与精神并不冲突,但物质的目的是为心灵的建树铺路。孔子给予了世界观,继而孟子又提出了方法论的指导。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与“天下”是小与大、初级与终极的关系。儒学大宗们并不反对世人的物质积累,但若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便应当转移目光,转而普济世人、传播真知。亦可说物质目标达到了,就该考虑建立一个精神乐园。

这一点,大观园中的姑娘们做的倒是很好。她们用自己的原始积累“做东”办诗社,海棠社、桃花社、菊花诗、螃蟹诗,个个徜徉在由知识构建而成的精神世界里。同样饱读诗书的男子们,却在为功名,实质上是不断膨胀的物质享受而削尖脑袋,一发不可收,岂不可笑!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心灵建树的资本,就像大观园中有一处栊翠庵孑然独立在纷繁之外,让每个走进去的人谦卑而恭敬,平下心来审视灵魂,洗涤心灵。只是一旦没了精神享受的意识,只怕再多的资本还得付诸物欲洪流中罢!

是啊,往往就是这种意识的遗漏,反而带来了人性的泯灭、人心的泯灭。近些年,重新兴起的柏拉图式爱情是否是人心的一个觉醒?至少是有意识地将如斯崇高的一个词从物质付出与欺骗的怪圈中解救出来。人们爱将柏拉图的精神享受同他的理想国一并划入乌托邦之列,可我们必须知道,精神与心灵的高峰活生生地矗立过,只是人们对物质的渴望与吝惜堆积成山,一座快将另一座高峰阻挡在人类视线之外的高山!

你看,其实时代并不缺少有心灵建树的智者与长者。章太炎、陈寅恪、刘文典……他们同样拥有但也仅拥有“独善其身”的物质基础,但他们却如陶行知那样用物质的面包换得精神建树与心灵享受的水仙花。他们用学识为自己构建了一处“栊翠庵”,养一株水仙在心间,让庵中水仙风姿绰约,精神的园子永远生机勃勃。

无论穷达,常思惠己利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养一株水仙在心间

张居祥

帕斯卡尔关于人的思考,可谓穷究天人之际,直抵生命本质。人之高贵全在于能思想,否则,人与苇草何异?亚当夏娃偷食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可谁能知道,人类竟然用思想在人间重建了一个精神的乐园,比起上帝之国中那个让人窒息的伊甸园强上何止百千倍。

从此,谁还敢说:人类一思想,上帝便发笑。就算是笑,大概也只能是苦笑而已。因为,此时,人类的上帝只能是他自己,人类因能思想而具备了日月星辰的光芒!这道天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周遭世界。

思想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花朵,这朵精神之花相对于世俗世界的物质层面而存在。人生在世,若无精神涵养,只能在宇宙洪荒中茹毛饮血,与禽兽为伍。诚然,人不可能离开物质而存在,但人要维护自己的高贵,就必须从物质的泥淖中挣脱出来,在万丈红尘中保持洁净之身,才不负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时毅然决然的身影。

圣人不凝滞于物,其实,这里的物并不特指具形之物,对世间任何一种东西的偏爱,都有可能让精神之花枯萎凋零。最爱读《世说新语》中支道林放鹤的故事:

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好鹤,在许多人眼里纯属精神之爱,与世俗无关,与物质无关。苏东坡笔下的云龙山人修亭放鹤,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让人艳羡不已。他们避世而居,为自己营建了一个无比惬意的诗意栖居空间。中国人太爱这样的世界。

然而,他们过于爱惜一己之身,精神的洁癖使他们始终以万物之灵的姿态俯视万物,爱鹤终于成了一种病。在这一点上,也许古希腊的智者早已窥破天机。那耳喀索斯——希腊神话中一个俊美而自负的少年。出生时她母亲向预言家问及儿子的命运,得到的回答是:那耳喀索斯只要不看到自己的脸,就能得长寿。他迷倒了全希腊的女人,然而他拒人于千里之外。仙女厄科爱而成痴。那耳喀索斯断然拒绝,厄科伤心而亡,痛彻肺腑的呼号声在山间回荡。复仇女神涅墨西斯应受到伤害的女人们的请求而惩罚那耳喀索斯。于是,那耳喀索斯在水中看见了自己隽秀的脸庞。无可救药地爱上自己的倒影,憔悴而死。后来,在那耳喀索斯死去的地方生出了一株水仙花。

也许那耳喀索斯不爱不抚不拥不吻,才是智者之举。那么他化作水仙,是否可以看作是他死后顿悟,用之以警示世人的最优美最诗意的表达。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鸟在笼中,为取悦于人,鸣声中少了太多天籁,多了许多世味。人在用笼子囚禁了鸟的同时,也囚住了自己。支公放鹤而去,爱己爱人,推己及人,将对自身的本能式自怜转化为的悲悯,施于众生。至今读来,依然天光云影,一派天真。

人只有精神上抵达逍遥之境,养一株水仙在心间,心才有可能像一朵花儿一样在这个世界面前徐徐绽开。

[同题PK]

读罢两篇文章,似乎看到两株水仙立于眼前,时而淡香弥漫,时而浓香扑鼻。甘于沉浸其中,久久不愿回神。

这两篇文章同题而作,意趣相似却又各有特色。

学生的文章开篇借助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最学问的人最终目的是做好心灵的建树;接着,用孔子的诠释以及他的身体力行对文章观点作了有力的支撑;还从清王朝的自我写照中让我们认清了“伪精神享受”。

要“做好心灵的建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作者看到了这一点,她给人们留下一个提升的台阶,即“物质和精神并不冲突”。然而这种物质的追求是指向心灵的建树的,是为心灵的建树铺路的。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着。小作者借助亚圣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观园姑娘们的诗社还有近些年来重新兴起的“柏拉图式爱情”,对此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她还提醒人们,不能让堆积如山的对物质的渴望阻挡了矗立在远处的精神与心灵的高峰!

最后,小作者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希望。大师们都在做好心灵的建树,他们用物质的面包换取心灵的水仙,让精神的院子生机勃发。

老师的文章开篇用我们都熟悉的帕斯卡尔关于人的思考引出精神乐园相较物质世界之于人的重要性。亚当、夏娃在人间重建的精神乐园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世界,从此人类成为自己的上帝,拥有了自己的思想。从亚当夏娃到支道林,人类逐渐挣脱了上帝,挣脱了物质。接着,又以那耳喀索斯为例,让我们看到了人如果不能挣脱自己,终将走向无可救药的灭亡。再由笼中的啼鸟回应支公的放鹤,进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由爱己到爱人,从而推己及人,“将对自身的本能式自怜转化为的悲悯,施于众生”。文章的立意在娓娓的论述中不断深化,这也正是老师的高明之处。当然,对于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认识,已属难能可贵。

从两篇文章的行文构思来看,两篇文章各有特色,又异曲同工。小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结构完整。纵观全文,小作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辩证地阐述事理,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文章始终围绕中心进行论述,不枝不蔓。然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行文看似紧凑,却有部分材料衔接不甚恰当,如第五段中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下段用了《红楼梦》中姑娘们自己出资兴办诗社的事件作为例证。小作者认为“这一点,大观园中的姑娘们做的倒是很好”。大观园的姑娘们只是给自己构建了一个精神乐园,却未必能看出她们是物质目标达到了,更谈不上兼济天下了。然就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老师的文章看似天马行空,不拘约束,实则形散其外,神聚其中。从帕斯卡尔到亚当、夏娃再到支道林最后是那耳喀索斯,从战胜上帝到战胜物质再到战胜自己,层层递进,正反对照,终将深刻的立意呈现于读者眼前。最喜欢支道林一段,既有支公放鹤的形象描绘,又有云龙山人和林和靖的比肩媲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这个人世间的诗意栖居,而作者却认为他们“有病”,病在于他们过于爱惜一己之身。由此,引出古希腊的智者、引出了那耳喀索斯。将毫无关系的两类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看似最最随意的一笔,其实正是匠心深藏之处。

两株“水仙”之所以有如此迷人的芳香,既离不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巧妙的构思,也离不开材料的积累。学生的文中既有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于丹、孔子、孟子、柏拉图、陶渊明等,也有相对陌生的章太炎、陈寅恪、刘文典等,众多的材料在小作者的笔下驾轻就熟,这必然得力于平时的用心积累。小作者如能在文中将那些相对陌生的材料应用自如,那么在同场竞技中必会更胜一筹。老师的文中,古今中外人物纷纷登场,古往今来的事件信手拈来,佳句名言俯拾皆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文字功夫可见一斑。

其实师生同题作文,是个比较好玩的写作活动,在写作中师生之间打通了一条独特的交流渠道,在思想的碰撞中实现了良性的互动。想起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大学一解》中的一段话: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由是观之,师生同题写作,不失为很好的作文教学之法。

点评:梁艳

猜你喜欢

建树水仙孔子
一株水仙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爱丁堡水仙
水仙帖
抚摸
我喜欢洋水仙
抓党建树品牌 聚民心促发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奖赏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