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2015-05-30刘微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

刘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问题也随之凸显,比如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自律性等心理问题。艺术类高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具备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也有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比如较为感性、依赖性强、个性明显、想法独特等等,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比较感性,想问题办事情全凭热情和感情,本文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对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使艺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情感丰富并具有想象力。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富有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对不公平待遇反应较为强烈,是大学生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投入情感并富有想象力,使得他们想问题过于理想化。在看待事物时常常从自身情感方向出发,缺乏对事物理性的判断与分析,更多的是凭着单纯的热情去做事,不能冷静下来仔细分析问题

2、强调个性、自我,抗挫折、压力能力差。艺术创作求异、求新、求变的特点决定了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表达更为强烈,他们热衷于“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这种个性发展容易导致过度自信,甚至走向极端,没有对自己客观、正确的评价和理性的思考,特别是遇到挫折时会变得束手无策,受到打击,容易出现自卑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3、综合素质表较低,缺乏自律性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高中既要学习艺术专业,又要学习文化课,自身综合素质较普通类高校大学生有一定差距,例如行为散漫、文化素养较低,自我管理意识较低,缺乏组织性、纪律性、自律性。此外艺术类高校学生小组化的教学模式,加之自身的自律意识不强,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松散和生活懒散的现象,部分学生对校纪校规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学校文化课、公共课的设置不认同,以上因素造成了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班风和学风都相对较差,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班级缺乏凝聚力,这无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艺术类高校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而言,一定会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冲击。此外,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理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会让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出名,渴望成为焦点,但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以及付出的坚信让他们消极、悲观,产生心理失衡也在所难免。

2、教育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和普通学生的课程安排不一致,艺术类的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应的专业课,文化课的老师对他们要求相对也会放松,导致他们行为散漫、缺乏集体观念,在学习艺术专业时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近相同,更注重他们创作思维的培养,使得他们更自信、更有优越感,从而使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产生影响。

3、专业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专业特点对他们自身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美术专业比较注重学生的灵感,不仅要有手绘能力还要有创作能力,表演专业比较注重学生能够处理、表演好不同角色,要仔细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想法、特征,此外他们在各种创作和揣摩过程中会备受外界的质疑和不解,这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艺术类学生因为专业不同,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

4、自身因素

艺术类高校学生情感丰富、惯用感性思維看待问题,个性独立,想法追求标新立异,但是受性格特征的影响,他们抵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自我评价往往不是很客观,他们的心理敏感且性格直率,情绪波动和起伏较大,受此影响,他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容易理想化和片面化。

三、对艺术类高校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对策。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相应机构。首先,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心理特征,可选择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在教学和讲座中尽可能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心理委员,关注班级学生动态,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反映,避免出现问题。最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实时关注、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筛选出需要给予心理辅导的学生重点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专职心理教师应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辅导员培训、学习,为辅导员创造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协会,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加强相关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学习研究,不断借鉴有益经验。

3、完善心理咨询制度,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一是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入学心理测试,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时跟踪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对于不同年级遇到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式予以指导。二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和信箱等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咨询和指导。

4、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需求,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针对一年级新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心理电影观摩、心理沙龙等活动,不断提高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完善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引导大四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开展绘画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

猜你喜欢

艺术类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艺术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艺术类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