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之道的寻根与传承

2015-05-30刘慧

东方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刘慧

【摘要】中国历代王朝信奉仁义道德、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以五代领导人的治国方略为切入点,简要剖析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传承、巩固、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策略方面的贡献。对历代王朝治国经验的总结、吸收、完善和发展,对当今的国家治理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对推动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和现代化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治理之道;继承;发展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孕育着深厚的治理文化,古代各朝帝王的成功治理之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品味悠长醇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和政治追求,可以进一步增进对国家发展理念、发展道路以及内政外交政策的理解。本文以五代领导人的治国方略为切入点,简要剖析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传承、巩固、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策略方面的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文化”的精髓

中国历代王朝信奉仁义道德、以民为本、以法治国、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饪,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也是指圣人治理的朝代,天下是公有的,没有霸权。《荀子·不苟》中“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公正就会政治清明,偏私就会政治黑暗。《三国演义》中“治国者必一奉法为重”是指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遵守国家法令,以遵纪守法为第一要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淮南子·汜论训》中也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治国要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国家诸多规章制度,都应以利民为出发点。《杂说》中借“拙制伤锦,迂政损国” 论述了国家官员为政的好坏,行政能力的高低,都会对国家有重要的利害关系。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论述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也是告诫我们社会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当政者需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调整政策与策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墨守陈规,更不能生搬硬套。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治国之道,在今天仍被我们视为治理经典,在时代变迁中彰显出新的价值。

二、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华治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去奢、去泰”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老聃《老子》中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荀子 《荀子·天论》中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尹文《尹文子》中有“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都说明了事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并告诫我们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的外界的规律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成功的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之发生变化,毛泽东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特殊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的开辟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道路。

“去奢、去泰”思想源于老子《道德经·道经》“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实现天下大治”,毛泽东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1949年3月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针对胜利后党内生长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使同志们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1956年中共八大的开幕词里,毛泽东又再次强调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二)邓小平对“变则通”思想、“大一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变则通”思想最早出自《周易·系词》:“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思是事理到了窘困穷尽的时候,就应该有所变动,变动之后即可遇事通达。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小平打破了这种观念的束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他强调只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都可以拿来利用,计划和市场只是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经济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同时,邓小平还受到了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回归问题上,他创造性的提出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大陆与港、澳、台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两种制度的矛盾,创造性地实现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三)江泽民对“民本”思想、“以德治国”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以德治国,早在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进步思想。意思是只有实行德政,才能长治久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政,就会具有北斗星一样的地位。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对“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通过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四)胡锦涛对“以人为本”思想、“和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以人为本”的观念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尚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苟子提出“民水君舟”之论,范仲淹主张“政者为民而设”。中共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他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同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提出了坚持“五个统筹”,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出了“和谐”的思想。

(五)习近平对“中国梦”、“反腐倡廉”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就追求国泰民安,这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梦想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引用了欧阳修《易童子问卷三》中的“得其大者可兼其小”对“中国梦”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而倡导为政清廉,惩治贪污腐败更是中国历代王朝治理国家一项重要内容。《咏史》中有“历览前贤与国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西江月·反腐赞注》中有“ 反腐狠抓立案,惩贪严办依纲”,宋真宗颁布的《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谈到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时,引苏轼《范增论》中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来论证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的道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强调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措施是有力的,旗帜是鲜明的,效果是明显的,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源远流长的治理文化,对当今的国家治理仍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只有在借鉴中不断创新,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和现代化的更好、更快实现。

参考文献:

[1]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233813335.html

[2]略论毛泽东治国理念中的传统道家思想 陈文斌 刘晓雪

[3]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4]以德治国与传统文化 武汉大学教授 宫哲兵《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3月24日第二版)

[5](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第1版)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