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钝针与锐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临床效果的比较

2015-05-30李丽娜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

李丽娜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钝针与锐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对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治疗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60例,共使用扣眼法穿刺针眼120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钝针扣眼法和锐针扣眼法进行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效果。结果 两组在扣眼感染、扣眼渗血等方面无明显差异;钝针扣眼组内瘘血管瘤及血管内硬结、疼痛发生率低于锐针扣眼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时可以有效地保护血管,降低穿刺技术难度,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扣眼法穿刺;钝针;锐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57-02

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的建立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由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开通率高、并发症少且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成为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传统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区域法、绳梯法和扣眼法[1]。其中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不会造成动静脉内瘘血管局部的筛状薄弱,因而不会引发血管瘤,我国由于血液透析患者自身体型的关系,比较适合选用扣眼穿刺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且扣眼已形成。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28~68 岁之间;血液透析时间3~10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钝针扣眼穿刺组和锐针扣眼穿刺组各30例。慢性腎衰竭发病按病因分类如下:肾小球肾炎患者19例,高血压肾病患者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8,红斑狼疮肾病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龄、透析剂量和血管条件等方面均匹配。

1.2方法(1)钝针穿刺法。对相同穿刺点采用相同角度和深度进行8~12次穿刺,确定皮下隧道已经形成,此时可由钝针穿刺。穿刺前清洗动静脉内瘘侧手臂,消毒皮肤,使用无菌眼科镊去除穿刺点血痂后再次消毒。穿刺时穿刺者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翼后面的针管部分,针尖斜面朝上与患者皮肤呈25°角,从穿刺点往里轻缓推送,若感觉有阻力,可同时慢慢捻转针头,即顺皮下隧道滑入血管,再回抽血液确认穿刺针完全在血管内后安全固定穿刺针[2]。(2)锐针穿刺。穿刺前的准备与钝针穿刺相同,穿刺时注意进针速度要慢,手势一定要轻,沿着原隧道穿刺点进针。

1.3观察指标 每人平均透析144例次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内瘘血管瘤形成、血管内硬结、扣眼感染、扣眼渗血、疼痛发生率等方面比较。

疼痛评估方法采用数字评分量表法,即采用数字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从0~10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疼痛、7~10为剧烈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扣眼感染、扣眼渗血方面情况比较。

除外血管通路以外因素的影响,例如透析频次、透析器面积和透析模式等,两组患者在扣眼感染和扣眼渗血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在内瘘血管瘤形成及血管内硬结、疼痛发生率、穿刺成功率方面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内瘘血管瘤形成、血管内硬结、疼痛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无论采用钝针穿刺或锐针穿刺,两组透析患者在扣眼感染和扣眼渗血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穿刺时操作者均严格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8cm,0.5%安多福棉球浸泡穿刺处血痂8—10分钟,再用0.5%安多福棉签消毒两遍。样本中出现扣眼感染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方面是未等自然风干就马上进针,没有达到消毒时效,从而影响消毒效果;另一方面是去痂时损伤到周围组织,破损组织极易为细菌侵入,痂皮去除不彻底,残留于隧道口,痂皮碎片成为细菌培养基而造成扣眼局部感染;另外一可能是穿刺不顺利,穿刺针反复进出隧道,增加了感染机会。

本研究发现无论采用钝针或锐针穿刺,两组患者在内瘘血管瘤的形成及血管内硬结、疼痛发生率和穿刺成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推测如下:锐针穿刺时锋利的针头可导致全层血管壁被切割成一个较大的创面,在动脉血高速冲击下新鲜的创面内膜很容易剥离,引起内膜与血管内壁剥脱、延伸,直至形成内瘘血管瘤。钝针穿刺时是顺着隧道慢慢捻转将针送入血管,圆弧形的钝针针头不会对血管形成切割和破坏,能够将内瘘血管瘤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血管内腔空间[3]。使用锐针有可能造成较大的创伤面积,治疗结束拔针后也有可能产生皮下出血,而致血管内硬结,而使用钝针能够较好的避免上述情况。钝针穿刺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患者对穿刺的恐惧。年轻、经验少的护士也可进行钝针穿刺,本研究发现扣眼穿刺技术采用钝针相对锐针而言难度降低,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透析护士的心理压力,并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

综上所述,扣眼穿刺技术中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采用钝针法穿刺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管瘤和血管内硬结的产生,减少患者的疼痛,同时增加穿刺成功率,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春玲,马峥嵘,孙静静,《钝针扣眼法穿刺成功技巧浅析》, 《临床护理杂志》,2013,12(5); P77—P78

[2]汪年松,乔勇,薛勤等,《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医学》,2005,5;P848—P850

[3]孙淑清,陈今,王琰等,《双静脉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临床内科杂志》,2013,1,P40—P42

猜你喜欢

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优质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Fogarty导管在血透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尿毒症患者复杂难建动静脉内瘘中应用高频血管彩超的临床价值
优质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