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变构教学的特征分析

2015-05-30鲁晨

开心素质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句型英语课堂学习者

鲁晨

变构学习是对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各种影响学习的因素的有机整合,将对学习有干预的因素适当的调整改变,让学生可以真正学会如何理解运用知识。

一、对变构学习的概述

(一)变构学习的概念

瑞士著名的生物学家、科学教育专家安德烈·焦耳当在化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变构原理,他将该原理应用到教学中便形成了变构学习模型。变构模型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这其实是来自学习者本身,学生在学习新概念体的同时还要对原概念体内容选择性吸收。对于该体系的认识,在不同的角度,其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从学习者到学习环境它是一种有效工具,从环境到学习它可能是障碍。

(二)变构学习模型的特点

变构学习模型是焦耳在对不同的学习理论进行多次验证分析,不断地总结后发展而来的变构学习模型,它包含着不同的建构主义学说,比如巴什拉的“认知论断裂”与“认知论障碍”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些理论实际上早已被许多英语教学者利用,实践到他们的各种教学实证研究的理论中。变构学习模型理是对这三种理论的择优选取,它从教学的各个角度去考虑,改变教学中各个参数的设定,对影响英语教学任务的各种不利条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而更促进学习。变构模型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去思考,它培养学生从优秀的教学中学会学习,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

二、英语变构教学的特性分析

如何才能将变构学习模型,顺利地实施到英语教学中去,这是需要经过教育者对变构学习理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全面把握英语教学的特征以及各环节相互配合要点。

(一)英语教学的概念广泛

变构教学模型中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概念体,它是学习者接受新知识的建构工具。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比如高等数学中的“集合”,物理学习中的“相对位移”等,这些概念体都是相对可控的宏观量。然而在英语教学中,练习运用词汇、句型和口头及书面表达等是重点的教学,话题的作用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个新的词汇,都有可能引发出学生的概念体,让学习者对概念产生疑惑。然而初中每节英语课堂中,有着大量的新词汇、新句型应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头脑思维活动极其有效。学生还需要对英语课堂提到的习俗、环境等内容进行联想或想象。这样学生都处在一个氛围极为压迫的英语环境中,他们可能会产生逆反心情,所以应该尽快限定英语课堂的范围,同时掌控对学生思维的干预因素,这是变构教学应用到英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英语学习者对原有概念极为固执性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一些学习习惯,例如培养英语口头表达能力,那么他们会参加学校的演讲活动或在课堂进行互动对话等,但是在进行这些方式后,可能会让某些学习者产生一些疑惑,认为“英语学不到什么东西”,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这其实是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误解,词汇量的增加不等于英语技能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习者思想中,英语学习概念系统的解构是十分必要的,应用变构原理,在教学环境中需找寻新的英语知识应用途径,然后建构以英语知识应用为目的学习观念。

(三)英语变构教学中“知识”具有特殊含义

英语知识是指单纯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还是指运用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这直接影响到概念体这一核心要素的定义。英语教学是很难把每一个单词或句型,设定成相对合适的学习情景,来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那么,如何才能在英语变构教学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让学习者对语言知识能够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反思,对各种应用情景建立其相对密切的联系,这时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原语言知识”的“新情景应用”,从而使学习者可以激活概念体,更加自如的提炼知识。所以,英语教师的任务重点是对“英语应用情景”的多角度的开发,这是变构教学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变构学习模型认为学习是一个“解构”和“建构”互相配合的过程。学习者需要根据原有的概念体来重新认识新知识,这中间就要学会如何调制新知识,尽量不要让它对原有概念体产生对抗。英语学习是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变构学习模型可以便于学习者,去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学习障碍,还能在教师设计变构教学环境时对其指导,并对学习者的思维进行干预,最终达到影响学习者概念体转化、知识活用的目的。然而,因为英语教学存在的各方面因素,英语变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更多的教育学者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变构教学与实际英语课堂的配合。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句型英语课堂学习者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典型句型大聚会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