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朝阳经验”

2015-05-30佚名

开心素质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朝阳区学区朝阳

佚名

在北京市教委、教育督导室的关心支持下,朝阳区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动态配置、高位均衡”的原则,以质量为核心,以硬件改善为基础,以软件提升为关键,以优质带动为重点,以机制构建为保障,确立了“均衡发展三步走”战略构想。几年来,全区上下一致,戮力同心,大力推进全区优质资源均衡配置与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北京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刻下了鲜明的历史印记。

民生工程之首:顺应民心的使命自觉

作为北京市一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快速发展的新城区,随着区域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同步推进,朝阳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强区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加快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提升。朝阳区对此高度重视,坚持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作为妥善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矛盾焦点的重大举措,明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作为全区“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十大民生工程”之首。

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朝阳区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主管区长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办公室、推进综合督导评估验收及专项督导……“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被纳入朝阳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一体系、四区、三化”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参与、职能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努力构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督导评估机制等五个长效机制,有效推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区域均衡发展,全区2011—2013年三年间教育财政拨款投入连年增加,较2011年增幅达48.25%,不仅依法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一个提高”,同时实现了在区内经费拨款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办学条件配置标准、教师编制配置标准的“四个统一”,实行城乡均等和城乡统筹的经费定额与供给方式,教育公共服务“一个体系,五个机制”更加完善,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政府职能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依法治教的水平和管理效益。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所学校都优秀,让每一个孩子都活得精彩!”朝阳区教委主任孙其军说。

优质扩容辐射:固本开新的资源运筹

2010年,新源里中学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虽然只是更名,但是对新源里社区的老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大事——盼望了多年的优质教育资源梦终于实现了。清华附中本部派出了包括特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在内的一批优秀教师到朝阳学校任教。目前,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已拥有特级教师6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26人,中学高级教师69人,学生2298人。

“从当年招生的1242人到现在的2298人,学生不仅不流失了,一些原先流失的学生竟然也都回流了。”学校相关负责人说,每年,清华附中从本部选派优秀老师到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为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目前,学校已经拥有新源里校区、新源西里校区、柳芳校区、三元桥校区以及小学部校区等五个校区,发展成为12年学制学校。

作为北京市人口最大的导入区,为促使朝阳百姓尽快享受优质教育成果,特别是尽快改变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和大量新建小区“教育洼地”现状,自2008年开始,朝阳区开始全国性地遴选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按照“促进均衡、辐射品牌、资源共享、提升内涵”的基本思路,朝阳区走出了一条“以名校为龙头,以‘五化促均衡,以‘名校办学三模式为主、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办学为辅的优质资源扩充的基本路径”。

“名校+新校”,拉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名校+薄弱”办学模式,促进一般学校转型升级;“名校+民办”办学模式,满足百姓教育多元选择……近年来,朝阳区先后引进黄冈、华师一附中、东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府学小学、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区级、市级和全国名校资源,共举办中小学33校45址,惠及约31000名中小学生;先后推动了和平街一中整合紫绶园小学,清华附中整合新源里中学、服装附中、新源里小学,八十中学整合温榆河双语学校等一系列名校整合工作,累计整合学校25所31址,惠及17291学生,实现了优质资源在43个街乡的全覆盖;先后开办八十国际学校、陈经纶分校实验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分校、芳草地小武基学校、王四营中心小学分校等5所优质民办学校,总规模达到126个班,能够为5040名学生提供优质化教育选择。

同时,朝阳区借助区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力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拓宽优质资源供给渠道,先后与北师大、首师大、北工大、传媒大学、二外、北京教育学院、中科院等开展合作办学,举办附中附小14所21址,惠及14808学生。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办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力,带动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以二外附中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快速成长为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

不同形式优质资源的丰富,促进了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朝阳区相继研究制定了“一校一策”“名师管理保障计划”等一系列深化机制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极大程度激发了学校管理活力,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均衡程度的提高。

以中考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标志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历史新高。2014朝阳区中考呈现快速增长和均衡分布两个显著特点,综合及格率为95.4%,成为唯一连续6年高位稳定在95%以上的区县。500分以上人数占近五成,高分段人数增幅达到35%。优秀学生分布在除一所学校外的全部公办学校,覆盖率为98.5%。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到87.1%(国家标准为85%),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由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跃居北京市前列。

朝阳区教委副主任肖汶介绍,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和薄弱学校转化,增强了百姓对就近入学的认可,带动了择校等不公平现象的解决,准备择校的学生纷纷回流。2014年朝阳区义务教育入学实现了全部取消共建行为,新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就近入学,标志着今年择校得到根本性遏制。

城乡一体联动:公平均衡的生动实践

“区内留学”——这是朝阳区因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而产生的生动词汇之一。2014年10月20日至24日,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官庄村的官庄小学20名学生再次来到芳草地国际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留学活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官庄小学的孩子们融入芳草集体、深入芳草课堂,在快乐与分享的氛围中体验了城区优质校的特色学校文化。

像管庄小学与芳草地国际学校这样的“结对子”学校,在朝阳共有14对。2011年起,朝阳区由市区级示范学校与农村学校、相对薄弱校组建了上述“城乡发展共同体”。

共同体不仅仅停留于口号与纸面,不仅选派学生“区内留学”,更是通过建立“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模式,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学校特色发展。如在共同体融通教师编制使用,市区级示范学校要全面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吸纳成员学校教师参加听课、评课、优质课展示等教研活动,组织选派教师到成员学校任教;如建立教研培联动制度,积极组织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学术论坛、教学沙龙、教学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活动;如实施教师交流制度,主要学科至少一名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派驻对口学校的比例进行交流,实现骨干教师覆盖全部重点和薄弱学科,示范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到共同体框架内农村学校支教。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农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农村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助力项目、农村学校特色发展工程等多个项目先后开展,涵盖内容从农村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逐渐扩展至校本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建设、校本特色德育、学校文化建设等四个发展方向,由“农提”进至“农助”,推动农村学校特色发展,虽一字之变,折射的却是朝阳区关于城乡一体、“自主造血”的转变与进步。

人才强教战略:均衡深化的核心动力

2014年11月25日,朝阳区教委在润丰学校举行小学名优班主任展示活动,白家庄小学陈铁萍等3位优秀小学班主任与大家分享了教育理念和职业收获,并由此拉开了2014年度朝阳名优班主任展示的大幕,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先后又有北工大附中初中部田欣,八十中学高中部赵修瑞、吴丹、国佳等4位中学班主任依次亮相。

7位班主任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双名工程”的引领塑造。十余年来,朝阳区始终坚持“以教师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第一资源”,在“双名工程”的孵化下,促进干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推进与深化的核心动力,先后三轮的“双名工程”实施以来,朝阳区按照基础性人才、骨干人才、专家团队、专家领袖人物4个层次设计了9大培养措施和8大载体,以“青蓝计划”“翱翔计划”“教育家计划”为抓手,以“成就未来计划”“打造精英计划”“塑造名家计划”为载体,突出对应不同层级的人才实施针对性的培养与建设,探索建立人才梯度培养培训机制,培养了一批有专业引领能力的带头人,已初步形成了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层级建设体系。

2011-2014年,朝阳区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补充教师3856人,吸引“211”“985”大学优秀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每年200余人到朝阳任教,中小学高学历教师比例从“十二五”初期的3%上升为10.6%。目前,全区特级教师实际规模已达20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6人,市级骨干教师281人,分别占到北京市的13.46%和14.01%,总量占全市的13.92%(接近1/7),区级各类骨干近4000余人,各级各类骨干人才占全区专任教师的40%左右,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大批优秀人才聚集朝阳的态势形成离不开人才发展的激励措施。朝阳区审时度势,启动了教育系统队伍建设“4H”计划,从Health(健康)、Home(家庭关怀)、House(住房)、HR(人力资源开发)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此外,为了达到促进人才有序流动,促进城区优秀干部教师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辐射,朝阳区还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级干部交流工作办法,就干部教师交流对象的确定、交流的方式、交流工作程序以及交流的纪律进行了明确,探索了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科学交流机制,采取双向选择交流、对等匹配交流、学区配置轮岗交流、资源统筹交流、城乡发展共同体合作交流、合作办学共享交流、特级教师送教交流、骨干教师支教交流等多种形式。

学区综合改革:高位均衡的崭新起点

2014年年初,“朝阳区将启动学区化综合改革教育实验”的新闻引起中新社、北京晨报、法制晚报以及央广网、新民网、凤凰网等各路媒体关注。

这一改革对朝阳已有的学区制进行重新规划,提出了以“10—15—40教育发展结构”为标志的“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即依据城市的空间结构和重点功能区等因素,将朝阳全区划分为10个功能集团。在功能集团基础上依据教育发展需要细分为15个学区,学区内实施资源统筹。学区内按地域细分为2—3个片区,全区共划分为40个片区,片区内以优质资源为龙头整合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片区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区域内学生对口入学。

伴随着“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朝阳区教委也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率先在全市各区县中组建基础教育一科,统筹管理九年一贯制教育。在区教委领导层面,改革领导体制,重新划分领导分工,已将原小学和中学分段改为将小学和初中合并,设分管九年义务教育的分管副主任;将高中独立,设置分管副主任。

目前,学区化资源结构重组和转型升级共72校97址,优质教育服务惠及63099名学生,受惠学生比例达到43.86%。仅2014年上半年就有18所中小学转型升级为教育资源优质校,涉及11个学区,18个片区,占学区总数的73%,惠及16568名学生。

“要在达到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还要达到高位标准,并且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既要让孩子上学,同时要上好学,继续城乡统筹战略。”朝阳区教委主任孙其军表示,在扩充优质资源总量、城乡一体发展的同时,素质教育八项工程的统筹推进,教育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双名工程”的长期实施,数字网络平台的支撑应用为朝阳教育的品质发展、内涵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根据“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阶段目标,2014—2015年,朝阳区将完成十大功能区十五个学区的布局,区域资源配置基本到位,完成机构整合和重组,形成领导健全、衔接紧密、边界清晰、群众认可的学区框架;2016—2018年,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学区内部与外部的运转机制,形成九年一贯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街(乡)、社区、学校相互融通的育人网络,学区、片区内运转正常,稳定发展;2019—2020年重点推动学区内涵发展、品质提升,构建成熟的学区发展模式,建立保障区域发展的制度机制体系,实现各区域整体高位优质均衡。

为了让朝阳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展望未来,朝阳区将继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加速提升教育质量;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真正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推进朝阳教育由“教育大区”迈向“教育强区”。

猜你喜欢

朝阳区学区朝阳
心智教育 筑梦成长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简介
朝阳区成立街道快递外卖行业联合工会
疫情防控 朝阳区各级工会组织在行动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不许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