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2015-05-30刘文娟

开心素质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具性课程标准工具

刘文娟

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机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工具。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语言是学习的工具,只有学好语言,才能进一步学好数、理、化、天、地、生、政、经、哲等其他各科知识。总之,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言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须以语言教育为其主要内容。

二、语言教学取得的成绩

2000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在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方面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一、作为编写教材和教师教学主要依据的《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就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一再强调语文是“基础工具”,并说明了掌握这门基础工具的重要意义。经过数次修订的现行全国通用教材,比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个精神,都比过去更多地突出了语言因素。二、越来越多的教师能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切实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听、说两个薄弱环节有所加强,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所克服,阅读教学有颇多创新之处。一批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教改实验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三、在高考、中考和其他重要考试中,“语言”占有比较恰当的比重。

三、语言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不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很大一部分教师受传统的落后教学思想的影响,仍搞“填鸭式”“满堂灌”那一套,上课自己包讲到底,没有学生动脑、动嘴、动手,也没有生动活泼进行语言实践的余地;就是“听”,也因为老是听教师絮絮叨叨地讲,效果也不好。有些教师试图改革,又因失于理解上的片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堂课下来,向学生问了几十个支离破碎、忽深忽浅的问题,叫学生东一下西一下忙于答问,很难进行比较充分、有效的语言实践。至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安排的课外语言实践,如辩论会、朗诵会、演讲比赛等,那就更少。

二是忽视语言的积累。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积累过程。在这方面,中外文学家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如白居易向老婆婆们求助,摄取口语入诗;李贺随时背着破旧的锦囊袋骑驴出游,一得到佳句就写下放入袋中,以免遗忘;普希金向奶妈学习语言、向盲艺人学习歌谣;托尔斯泰坚持写语言笔记,等等。但现在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不重视,该叫学生读的不叫学生读,该叫学生背的不叫学生背,该叫学生记的不叫学生记。有的教师甚至说:学生没有掌握课文中的词语不要紧,只要学会查工具书就行;课本中的基本篇目教多教少没关系,只要他们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今后就知道怎么阅读和写作。诚然,死记硬背是应该反对的,但在理解基础上的熟读、背诵和记忆是否也无必要?工具书使用法和文章分析法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此否定必要的语言积累?没有一定的数量能否达到一定的质量?我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三是语言教学训练要求不严。如课程标准规定:“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这样严格要求学生,以致不少学生连基本的笔画笔顺都不懂,字写得东倒西歪,并有很多错别字;课文不熟悉,读起来结结巴巴,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久就成了过眼云烟;做练习和作文也是敷衍了事的。

此外,还存在孤立、“静止地”进行字、词、句教学的现象,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社会背景来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以及对语言现象作动态的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按指语文),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很好记住这位著名语文教育家语重心长的话,尽心尽力地启发、教育学生刻苦学好语文。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大力加强语言的教学与训练,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课程标准工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波比的工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波比的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