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传播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15-05-30张静

今传媒 2015年7期
关键词:初探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张静

摘  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热衷的一种新的交流、交往方式,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浓厚的 “微传播”浪潮。但因其参与人数日渐广泛、传播主题自主性强、传播信息辨别难度大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如有效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载体、有效提高了师生情感的认同程度、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等。同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日益凸显,如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导致思想脉搏掌控难、虚假信息是非观念难辨导致容易随波逐流、沉溺虚拟世界导致人际交往虚化等,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探讨应对策略。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44-02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Tencent)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视频、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也就是说,只要手机有网络,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地通过自己的个人账户、组织性质的公众平台等微信功能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形成信息的流转与传播。据腾讯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止2015年3月微信用户数量已达5.4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1]。毋庸置疑,微信已经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微信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应对呢?这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用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微信的传播特点

本文主要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微信的传播特点,即微信传播主要是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兼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性质[2]。也就是微信传播既有个人的自发性,也有组织的专业性。

1.传播主体广泛

主要是指微信申请门槛低,参与人群广泛,只需要具备一个手机网络终端,就可以成为传播链条上的发布者、接收者、传播者和评论者,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观点、发布状态,自主性非常强。

2.传播内容多样

微信内容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内容,相较于报纸只能传播文字、图片,电视只能传播视频、文字,微信则可以自主进行传播,而且没有固定的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内容都可以成为传播符号,内容非常丰富。

3.传播速度快捷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的无缝对接,使微信的传播速度相较于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作为个体的人只要在经历事件现场,他就可以成为这个事件的采访者和传播者,并快速将信息进行发布。正如,如今很多消息都是先在“朋友圈”被刷屏。

4.传播形式自由

微信传播没有诸多限制,不像传统媒体需要“把关人”进行把关后才能对外发布,微信发布信息时每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自由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进行发布、评论、点赞,整个传播形式体现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互性特征。

5.传播效果精准

因微信的朋友圈,是一个“熟人”圈子,里面的对象均来自手机通讯录、qq好友等,只有互相关注后,就能看到对方发布的信息,信息传播比较精准。

二、微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微信等自媒体凭借平台开放、表达自由、身份虚拟和无界传播等特性功能,把社会民众带入“人人都有麦克,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发新闻”的时代[3]。据有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到的大学生群体中有97%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93%的大学生使用微信,并且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有84%是每天5小时及以上在线的,还有15%的大学生表示全天在线。

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信进行社会交往、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娱乐消费。而微信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它的成份构成复杂,良莠不齐,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一些难以甄别的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也如影随形进入公众视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1.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导致思想脉搏掌控难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微信具备朋友圈、公众平台等信息发布和共享的功能,在给大学生提供发表独立观点、进行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同时,一些没有经过筛选的存在着极端主义和片面性的信息、错误的思潮不断涌入,也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此以往将使大学生失去积极向上的心态,更严重者会导致他们的政治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发生动摇。

2.虚假信息是非观念难辨导致容易随波逐流

网络上各种思想相互博弈,激烈争锋,但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围观,以及泄愤式的谩骂和不加独立思考的传播、转发,对大学生辨别真伪带来很大的困扰。在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谣言借助网络披上了“新闻”的外衣,网络水军恣意横行,大学生群体在这方面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明辨事非的媒介素养,很容易落入谣言的圈套,不自觉地被利用,成为某些“内幕”新闻的接收者和传播者。

3.沉溺虚拟世界导致人际交往虚化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更多的因特网使用与社会参与的降低有关,这种降低的幅度虽小,但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与孤独感的增加有关……因特网的更频繁使用也与抑郁水平的提高有关[4]。”媒体网络环境相对宽松,在为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提供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远离了现实。有些大学生已经成为“低头族”、“拇指族”,走路、坐车、甚至上课都在低头看手机,而过度沉溺网络,就会影响现实中正常的学生生活。有的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可以灵活应对各种交往问题,但到了现实世界却手足无措,更有甚者出现自媒体和现实生活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了人格的分裂,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设置了新的障碍。

三、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评价标准,破除偏见,全面、整体、宽容地看待青年的主流及其变化,是引导和构建青年价值观的前提和关键”[5]。微信的出现及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采取科学策略,进行科学引导,才能确保大学生健康成才。

1.大力普及媒介应用素养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陆续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政府部门对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都作了规定,要求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6]。而在我国,除高校的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外,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完全在广大大学生中普及。在媒体发展普及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将媒介应用素养教育设置为大学必修课,邀请专家教授有针对性开设讲座,组织相关辩题的辩论比赛,进一步普及基础知识,深化认知力和辨析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度的使用微信。

2.大力培养微信使用自律意识

2013年8月我国召开互联网大会倡导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七条底线”,提高网络自律意识[7]。这对大学生同样适用,作为施教者,一是要注重引导大学生适当使用微信,如签订互相约束的协议书,来严控微信使用的时间,从而降低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程度;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消息的辨别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微信犯罪的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不造谣不传谣,不直接转发或以求证的名义转发任何未经证实的传闻,在使用自媒体过程中当好“把关人”;三是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提高道德自律性,积极充当文明信息的发布者,网络正能量的传递者和不良信息的抵制者,提高理性辨识能力和对信息的分类整理能力。

3.大力加强网络舆情有效疏导

现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法律监管革新的进程[8],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国家早在2000年和2004年颁布了《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两部法规,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出台了数量较多的部门规章制度,但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仍然较低,监管力度不够。微信的虚假新闻、肆意炒作、恶意攻击等信息污染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实际管理者,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要采取措施,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通过推出高效微信公共账号、设置网络关口、不良信息屏蔽等手段,一方面从内容上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从技术上实现对传播信息的分析、鉴别和阻断,双管齐下防止和限制问题信息传播,确保校园网络环境健康向上。

参考文献:

[1] 腾通讯公司官网.腾讯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EB/OL]. http://www.tencent.com/zh-cn/content/at/2015/attachments/20150513.pdf.

[2] 李天龙,李小红.微信传播特征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3] 王中桥.自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做法[J].湖北社会科学,2013(1).

[4] (美)亚当·乔伊斯.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王珑玲,才立琴.论青年价值观的评价与构建—从对“一代不如一代”的质疑与反思谈起[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6] 李博.自媒体视域下的大众媒介素养探析[J].商情,2014(10).

[7] 金生铉.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8] 李清,张家平.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2014(4).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初探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微信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