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自己的路——李小文现象的思考

2015-05-30鲍海飞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文院士学者

鲍海飞

科学网上对李小文老师追忆的文章,已有几百篇了,而且这些日子一直不见少。对于一个人来说,到了这一层面实在是人生的幸事。像小文老师这样身份的学者在中国屈指可数,而能够走向网络、走向自由论坛的人则更少。从大家所谈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术的追求是深远的,对年轻人的关怀是真情实意的。

小文老师是一个能够走出自我、塑造自我、展示自我的人,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在一个过度包装的社会,在一个充满了娱乐思想的社会,在一个似乎只有金钱才能玩转一切的社会,在一个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在一个渴望得到名利盼望暴富的时代,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还有这样一位学者和长辈,他没有把自己封闭在世外桃源,而是积极地走向了时代的前列。有人说,这不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所应展示的。而我却认为这恰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展现,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在教育把孩子们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时候,在社会大众盲从、力不从心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小文老师的出现无疑是不拘一格的。如今很多的领域和职业,已经不像曾经那样让人幻想和崇拜,普通民众津津乐道的往往是新鲜感和猎奇感。至于知识分子究竟是什么模样,人们其实早已不太关心了。然而就是从这样一位长者的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了纯真和率直。他与群众或者说是与广大的知识分子打成一片,参与到群众的思想活动中,融合在这个时代里,而没有成为一个孤芳自赏者,或者是隐藏在象牙塔里的君子,这不就是人们内心之中一直所期盼的吗?

一个人的智力、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创造力也不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在恰当的时候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了自己该走的道路,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是明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模式的权利。一个人说的是一回事,而做的又是另一回事。践行,就是实践而行;道义,就是践行而存义。正是因为他的行为感召了人们,所以在一些平平凡凡的事件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人。从小文先生所交的朋友来看,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

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深沉与肤浅,什么是高雅与低俗,什么是耻辱与尊严。普通民众希望的是高贵学者能够走下神坛,到大众中去。小文先生无疑树立了一面旗帜,也为人们揭开了许多神秘的面纱。其实,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好学者,比如钟南山院士。学术不能成为死水一潭,大学者更要为学术的宣传和传播作贡献,要为创新的学术思想带来活水。人们对小文的纪念,无疑饱含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爱、关怀与信任的渴望,对公平公正的交流、实实在在的探讨的渴望。

生命之树当如春天之绿一样漫山遍野到处是生机,生命之树当如夏日之花一样绚丽灿烂无比,生命之树当如秋日之夜空一样晶莹闪烁,生命之树亦当如冬日之雪一样洁白缤纷飘逸。

在这冬日,我仿佛又听到了那首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我们何必去追求那么多的虚无和形式?有几个人又能够率性率真真我地活着?也许人生无须过多解读。

像小文老师一样走自己的路吧!

——摘自“科学网”

点评

“布鞋院士”李小文走了,但他给国人带来是怀念和思考。在文中,作者对李小文的外表和内在都进行了高度评价。外表方面,李小文不拘习俗,衣着朴素;内在方面,李小文是泰斗级的人物,值得人们崇敬。但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孤芳自赏者,而是乐意与人们打成一片。接着,作者以一组排比句“生命之树当如……”对李小文院士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其欣赏、佩服、怀念之意溢于言表。

猜你喜欢

小文院士学者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院士速递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