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教育社会智能培养之探索

2015-05-30阎青田玉梅刘燕兰刘永民蒲泉州

求知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护理教育培养途径

阎青?田玉梅?刘燕兰?刘永民?蒲泉州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应当是自然、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综合学科。医学院校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智能的培养。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制约护理专业社会智能培养的因素,探索培养高社会智能护理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护理教育;社会智能;培养途径

当代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要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关注人的生命与健康、关注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群。因此,高校探讨社会智能的培养方法,是为进一步提升护生的社会智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高社会智能护理人才的重要性

社会智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即一种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护生的社会智能不但是指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更是指为他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 [1]。

1.推动现代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护理学不是纯自然学科,是关于人的科学,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三维立体模式,这对医学和护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医护研究和医护教育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即从生物学、生理学向心理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延伸,将科学技术转为社会活动;二是护理服务已从单纯的打针发药扩大到对病人的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关注倾听、保健与康复宣讲、避免护患冲突、减少医疗纠纷,等等。由过去单纯的“见病不见人”的思维模式,到现在以“人”为中心去解决“疾病”;三是对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护理服务从传统的由医院个体单纯服务型扩大到社区群体服务。由此可见,护生社会智能的培养将是护理专业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临床护理工作及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护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医乃仁术”,护士不仅要有高超、娴熟的护理技能,更要有心理学、礼仪学、人际沟通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才能更好地与患者、与患者亲属、与医生、与技术人员、与护士之间进行沟通,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能从容应对。只有当护生具备了较高的社会智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娴熟的技能时,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意于人民。

3.从容应对就业压力的挑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就业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个人社会智能上。日前,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在招聘护士时不仅看重护生的做事能力,且对护生的素质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此,护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是一名合格临床护士的最基本要求[2],而具备良好社会智能是护生求生谋职的基础条件。因此,在这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依靠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才能真正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二、制约护理专业社会智能培养的主要因素

1.从教育体制看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导致一种片面教育意识,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对立。护理教育也未能摆脱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偏重于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基本技能的教育,忽略了社会智能培养。一些护生道德修养偏差,文明意识偏离,情绪精神脆弱,人际交流淡薄,自我中心较强,追求经济价值,等等。这些都严重背离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

2.从课程体系看

由于护理教育长期以来受生物医学单一型模式的影响,对社会智能培养的认识不足,使得课程设置面窄,多局限于专业知识。一方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入发展和人类健康理念的改变,旧课程体系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模 式;另一方面,由于繁重的生物医学课程的挤压,医学人文等课程往往少列或未能列入课程设置中。

3.从个体素质看

由于学科界限明显,人文知识面狭窄,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普遍较弱,处理问题缺乏果断性和灵活性,等等。由于社会智能不高,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这不仅不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自身成长和发展。

三、护生社会智能培养途径

护理学应当是自然、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和社会智能教育并不相悖,“学愈博则思愈远”,这是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学校除了给护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护生的社会智能。

1.合理设置课程,把社会智能培养纳入到护理教育目标之中

良好的社会智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也不是仅仅通过一两门单一人文课程的教学就能培养的,它需要将社会智能教育长期贯穿于整个护理教育之中。因此,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学校要构建完善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开设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及护士行为规范、人际沟通交流技巧、卫生法学、健康教育技术等课程,扩展护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但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尽量减少重复内容,让护生在学习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社会智能。

2.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渠道,渗透社会智能教育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的渠道,也是育人的渠道。培养社会智能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是有限的,而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关怀、人际沟通、道德法律、礼仪规范等各方面,才是培养护生社会智能的关键,而这一些恰恰就蕴藏在医学课程之中。所以,要充分发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人文科学资源,各类课程的教师都应承担培养学生“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责任,在课堂中渗透社会智能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智能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护生科学知识和精神道德和谐发展,为形成高社会智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实验教学为载体,融入社会智能教育

实验教学是培养护生社会智能的最好基地。在护理操作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加入社会智能训练内容,如在角色扮演中,护生操作前要问候患者,解释将要进行操作的目的;操作中根据操作的进程嘱咐配合方法;操作后交代注意事项,并感谢患者的配合,等等。在以模型人为护理操作对象时,护生应将其视为自己服务的真实患者,给予其充分的尊重,而不要随意摆弄,甚至损坏模型。实验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工作,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将临床护理工作融入自己的日常言行之中。

4.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培养实际社会智能

社会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交往环境。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社会工作的观察和实际参与,让护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有更多的体验与实践机会,从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社会智能。

(1)在校内可以让护生担任学生干部,参与校内社团;兼任助教、助管、学生记者、毕业生就业助理等工作;组织护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学生管理等工作。

(2)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平台提升社会智能,比如,组织护生到医院、社区、老年院、空巢老人家做陪护工和社工,开展清洁卫生工作、生活护理指导、营养膳食指导、社会调查、常见疾病的健康宣教、健康教育讲座、预防保健项目,等等[3]。

(3)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紧密平台,组织护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科技类和专业竞赛类活动,如举办急救技能大赛、护理技能操作比武、天使梦演讲等活动。

总之,护生在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既培养了职业岗位能力和协调能力,又培养了沟通技巧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实际社会智能得以完善,从而减少护生从学校直接进入临床护理实习的不适应,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对护生因工作经验不足带来的不信任感[4]。

5.利用临床护理实习,完善护生的社会智能

实习阶段是护生职业生涯的开端,护生与患者直接建立护患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护生的服务态度、沟通方式、情绪调控、应急能力等社会智能的外在表现都会得到提升。护生可以通过临床护理岗位这一具体环境,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境(如轮科、转科)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变化进行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从中不断检测和培养自己具体的社会智能。

“见症不见病,非医也;见病不见人,下医也;见人不见心,中医也;见人能见心,上医也。”一个好护士,不仅有娴熟的操作技术,更能从病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家庭环境对病人心理乃至疾病的影响上来服务。因此,如何提高护生的社会智能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郭 威,张 雪,周利容,等.261 名护理本科生社会智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10A):5—8.

[2]周利容,万艳平.社会智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5):95—97.

[3]周作霞.护理实践的社会情境构建与实践探讨[J].护理研究,2012,24(01):76—77.

[4]左凤林,李为华.护理软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护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42(10): 1188—1189.

(作者单位:湖南医药学院护理系)

猜你喜欢

护理教育培养途径
手术器械摆台图谱在手术室护士培训中的临床应用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新时期护理教育的现状研究
以赛促学导向下,关于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