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本质探微

2015-05-30朱晓颖李美莹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慕课因材施教本质

朱晓颖 李美莹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MOOC开始悄然兴起。它的兴起一定会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慕课本质是什么,慕课特征是什么,重点阐释慕课的双刃剑特征,从而深入探寻MOOC对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慕课  本质  因材施教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慕课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挑战与可行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论文,课题批准号:zdkt2014-01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4-02

学习过程是非常复杂和个性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别,提供一致的教学过程,这是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近年来,慕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悄然出现,它为广大MOOCER带来了定制化的个性学习体验,正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博得掌声一片。那么慕课是什么?慕课本质上优势和劣势都有哪些?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些探索。

一、慕课是什么

“慕课”(MOOCs)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中字母M,代表Massive即大规模的(大型的),传统课堂的教学对象往往只有几十或者几百学生,而一个MOOC课程可能有学生几十万;慕课里面第一个O是Open的首字母,开放的意思。也就是说入学没有门槛,只需要一个邮箱,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课程中来。不受年龄,性别和国籍的限制,不受制于时间和地域,人们即有机会聆听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 第二个“O”是英文单词Online的首字母,即为线上(網上)的意思。课程全部是线上完成。最后一个字母C是Course代表课程。慕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网上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反复观看课程,以期实现学习过程最优化。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取得相关证书。

笔者在网上发起一个关于慕课的问卷调查,填表人数为267人。72.05%的填表人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82.08%的填表人年龄是在18-25周岁区间。 其中47.22%的人认为参加慕课意味着有机会聆听到大师级的人物授课;40.55%的人认为慕课能使得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的教师。42.13%的人认为慕课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结果还表明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慕课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慕课比较吸引学生群体,学生把慕课想象成一种近乎完美的教学模式,想当然地认为慕课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窘境带来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是否过于迷信,过于崇拜MOOCs这种新兴教学模式了呢?这种看似专属你的“定制”课堂是否真正实现了它的初衷:个性化因材施教了呢?MOOC的Massive课程资源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呢?MOOC的课程弹性特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锦上添花了吗?

二、慕课的“双刃剑”特征分析

1.专属你的私人定制课堂有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即为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传统的课堂往往提供一个统一的学习活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授课教师准备的授课内容主要是面向“中等水平”的大部分学生。如果单纯为了个别成绩稍差的同学而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以至于耗费大量课堂时间,会导致其它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果单纯为了提升个别优秀学生,而把课程目标设置过高,会使得中下游的同学听课吃力,最终对课程开始厌倦。教师在备课时面临着一个难以选择的命题,即是让学生收获相同的知识呢?还是让学生达到相同的知识水平呢?因材施教就是要实现施教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一个最优匹配,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很难做到这一点,而MOOC的出现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和尝试。

在MOOC平台上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块,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决定学习节奏。从学生角度来看,实现了最优化的单向选择。有同学甚至把它称之为“私人定制”课堂。欲讨论,先来简单定义一下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已经学会的东西不用再学习;学习快得同学可以进度快一些,学习慢得同学可以进度慢一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可以看,听,读,写等等。为了验证MOOC是否做到了教学上的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笔者在2015年9月初让20名大一新入学同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搜索《大学英语(口语)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视频风格,并根据自己的可支配时间来安排自学活动,待他们自认为完全掌握该课程之后做一个简单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结果表明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进行任何自主性的学习,40%的学生反映授课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要么觉得内容过于浅显,要么觉得有一定难度。只有不到50%的学生会把视频反复观看。90%以上的学生反映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由此不难看出MOOC并不能很好地照顾好个体之间差异,只是单纯地实现内容的传递。认为学生数量数倍于传统课堂且学生学情迥异的MOOC课堂实现了“因材施教”略显过于乐观了。终归慕课的初衷是大规模提供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优质教育,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活动上。

2.MOOC的Massive课程资源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MOOC提供了一种大规模的教育资源,但是上任何一个MOOC平台网站不难发现,同一主题下的课程多达1000门,你如果想要在这其中准确定位一个自己想要的课程却非易事。为了能够招徕更多学生,一个课程被描述为老少皆宜,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这就推高了学生的弃课率,使得完课率降低。笔者认为开课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程有良好的定位和描述,对选修课程等进行充分的描述,不宜过分劝诱学生来学习。目前如何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目标再去推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序列还是很任重而道远。

3.MOOC的课程弹性特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锦上添花了吗

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学习同一门课程时,难易程度感受不同。MOOC囊括了视频授课和网上教学这两个特征,实现了教与学从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这就毋庸置疑地为课程提供了可观的弹性: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次数的学习同一段MOOC课程。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就放羊了吗?学生的线上出勤率高吗?几乎每个老师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学生自主是不是就放任了呢。

三、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

在地平线报告  对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的判断当中,2012年和2013年的预测中针对教育的特征涉及到了以下关键词:开放、灵活、个性、非正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教师角色转变。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是在今后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未来五年高等教育信息化重要的推动力。清华大学的刘震教授因在网上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慕课而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刘震教授指出过于不屑或过于迷信慕课都是不对的。慕课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刘教授在学生中完成了一个850份的有效调查问卷。22%的学生接受完全的线上教学,2%的同学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76%的学生更愿意体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混合的混合式教学。教育模式在高科技的驱动下,会越来越开放,会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未来高等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的主要形式,从而更好地把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学习过程,改善课堂。MOOC只是起点。

参考文献:

[1]MOOC:网络公开课新时代. 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2014.6(2)

[2]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2)

[3]李曼丽.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4]贺斌.洞察MOOC之“道”.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 2014.(12)

[5]刘和海等.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作者简介:

朱晓颖(1985.10-),女,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應用外国语学院任讲师,承担英语专业教学工作。

李美莹(1983.12-),女,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任助教。

猜你喜欢

慕课因材施教本质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回归本质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童年的本质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