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探索

2015-05-30房俊龙倪晶果莉李明

大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校企合作

房俊龙 倪晶 果莉 李明

[摘 要]针对农业电气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新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利用具体实例阐述了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基地的构建、管理及教学模式,探讨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及高校人事改革议题,对其他院校建设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基地 建设与实践 实践与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42-02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电气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大量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这种客观需求直接导致了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及相应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然而,近些年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聘人才的对接过程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专业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以致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用人需求。[1] [2]怎样解决好高校教育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是目前各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根据教育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精神,学院提出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遵循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着重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近期,学校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凸显农业院校学生“认知性”、非机类理工科学生“实践性”、机类学生“生产性”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三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农业电气化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整体规划包括四个中心:基础理论实践中心、应用技术实践中心、专业技能实践中心、综合电化实践中心。筹资模式上采用学校自建和校企合作两种方式,以共享、共赢为目标,逐渐形成具有“教学、实践锻炼、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半开放型实践机构。为使学生更快掌握企业要求的各项基本技能,提升学生把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联系建立了十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顶岗实习岗位。这种多渠道融资、多资源利用、多层次办学的思想既保证了本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的先进性,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又减轻了学校的财政压力,满足了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赢。[3]

二、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农业电气化专业知识更新快、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的特点,我院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根据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结构、层面和相互关联性,对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取舍,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如高等数学、英语、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学院每两年都要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详细修订教学大纲,将本专业一些基本的理论、术语及实验融入大一新生的课程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设备开发与控制、电气检测、发电厂电气工程、变电站供电等课程,学院充分整合了校内外的软件、硬件资源,组织本专业资深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立足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每门课程编写了实验与工程实践的配套教材,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践环节的建设与管理

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学院通过自主建设、校企合作、多渠道融资的方式先后建成了3个专业实验室。另外,为使学生更快掌握企业要求的各项基本技能,学院还积极联系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使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务实精神,减轻了学生就业压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学院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成立了“电子科协” “大学生创新基地”等多个科技组织,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对各个组织进行管理、指导。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设计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构建职业认证体系

近几年,学院积极走出去,成功定点了多家合作企业。根据校企合作的合作协议,并与相应企业合作,取得了交换助理工程师、网络工程师、3G工程师、微软认证和3COM认证等认证培训资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性地参加职业认证考试。此举既可以加强与其相关的电化企业人力资源的联系,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本专业学生就业。目前,学院打算继续扩大校企合作与职业认证的规模,充实完善现有的电化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校内学生教育与校外社会发展不脱钩,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完善实践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

为了鼓励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训任务,完成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检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时间管理考核小组,按校内校外不同的实践过程分别制订了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过程主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分析和设计能力。学生实践的各项考核结果、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都要录入“学生实践实习档案”系统中,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修制并记录入档案。

三、推进实践教师队伍体制改革

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校领导主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提出“理论与实践齐抓共促”的办学思想,协同校人事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教师编制、人才引进、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强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新政策的影响下,实践教学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逐年扩大,队伍结构日趋稳定合理,科研与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一线教师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我校还制订了一套教师实践技能考核与培养方案。

四、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共赢[4],其实质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农业电气化专业,也适用于其他的工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5]

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动力、新保障。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系列措施充分地表明了现阶段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国外高等教育及国内部分高校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家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农业产业的高速、大规模发展造成了对农业电气化类人才的极大需求。只有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通过大胆地改革、创新,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近几年,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在黑龙江高等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解决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我们须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 注 释 ]

[1] 贾贤龙,王碧清.建设一流实践基地培养创新特色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138-141.

[2] 付家才,沈显庆.“本科+技师+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30-33.

[3] 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4] 赵国刚.树立“三大”教育理念,改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29-30.

[5] 付家才,沈显庆.电类实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83-8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校企合作
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培养卓越专业学位人才
实践实习基地成果推广的政府采购模式探索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