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委婉语现象探究与教学建议

2015-05-28李欣蓓

新校园·上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委婉语认知语言学隐喻

摘 要:委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运用的交际策略,是用以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委婉语的出现,既是人类语言发展进化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不断前进的必然结果。本文旨在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转喻理论对汉语委婉语进行探讨,以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汉语委婉语现象,挖掘其深层理据。并尝试依据本体研究成果改进教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进而正确运用汉语中丰富的委婉表达。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委婉语;原型范畴;隐喻

一、前言

委婉语涉及人类的认知心理和语用策略,在各民族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理论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其语用功能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浓厚兴趣。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倾向于从语用角度切入进而加以分析。本次研究针对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委婉表达展开,尝试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原型范畴”和“概念隐喻”对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原因及作用机制等进行分析,通过实例论证、汉外对比等方法揭示汉语委婉语现象的本质,丰富和检验了认知语言学所建立的理论方法。本文用例全部选用CCL语料库或已公开出版的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语料。

二、委婉语与认知语言学

在进行正式分析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委婉语?委婉语有什么特征?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至今的?汉语中主要的委婉语类型有什么?等等。同时,为了有效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委婉语现象进行考察,还需把握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原型范畴”和“概念隐喻转喻”理论,以确保论证过程与结论的正确有效。

1.委婉语概说

(1)委婉语的界定。许多学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将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格”来定义,然而,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单纯从修辞角度出发进行定义显然是不可取的。笔者在综合前人观点并考察交际实例的基础上对汉语委婉语作如下定义:委婉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为了恪守传统礼仪,心理和思想文化,顾全自身和听话者的面子与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话策略,是用那些曲折婉转、不会引起听话人不快的表达替代某些不便直说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表达,这些起替代作用的表达就是委婉语。

(2)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对于委婉语的特征,中外学者的意见也较为统一,分为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普遍性。委婉语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之一,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性地使用委婉语表达,因而我们说这一语言现象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普遍性。第二,模糊性。委婉语的模糊性表现在人们故意使用那些范围并不确定,比如用大于本来要表达的事物的词语来代替,在含义上,这一替代词也可能具有多种意义,并不明确。例如:[1]办公室秘书小贾发现后,本想找个时间亲自送到郝处长的办公室,可又觉得有点“那个”,怕同事说闲话,便忍着没送。心想等哪天他到单位来检查工作,再顺便交给他。(CCL语料库)例[1]中,“那个”一词没有精确地说清其作为具体词汇所要表达的含义,但母语者很容易明白作者或说话者的表达意图,证明了委婉语的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第三,与时俱进性。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会自动淘汰旧的、不适应现实需求的词汇和表达形式,创造新的、紧跟时代步伐的表达形式,委婉语家族也是如此。比如:表述古代君王的死亡多用“崩逝”“薨”“驾崩”等词汇,而今天这些词语也只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了。最后,委婉语还具有民族特质。不同民族拥有迥异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拥有截然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标准,因而对于同样难以启齿的事物,各民族也会寻求符合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不同表达形式。

(3)汉语委婉语的成因。谈到汉语委婉语的成因,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积淀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是“中庸平和、内敛含蓄”,汉语也自然而然地沾染了浓浓的文化气质,委婉语恰恰是这一特质在语言中的最好体现。中国文化还影响了汉民族的心理特征,极爱面子、在意他人的评价等都是中国人具备的典型心理特征,委婉语的出现和使用帮助人们达到并满足这些心理需求。

2.“两大理论”概说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后半段(准确的说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孕育的,是在人们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语言学流派,是一个以我们的世界经验以及我们感知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为基础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语言学流派。然而直至目前,对于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的界定依旧众说纷纭。吴为善(2010)就曾在其著作中谈到过,认知语言学是一个处在成长中的学派,缺乏统一界定,有较大的开放性。它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以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学为两大基本内容,以范畴化原型理论、象似性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构式语法、主观化理论以及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等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中,若论及对委婉语现象的影响,当以“原型”理论和“隐喻转喻”为最。

(1)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概念,所有的“范畴”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一个的“圈”,这些“圈”里面包含着的事物共同组成同一个范畴,而“范畴化”是人们“画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类心理与大脑的作用下运转的,人们将具有相同属性和特征的事物划进同一个圈子,构建出一个个概念系统。例如:我们将生物界中存在的,一般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有机物(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料,进行摄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运动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多细胞真核生命体称之为“动物”(摘自《百科全书》)。“动物”这一范畴的出现就是为了以概念的形式将其他范畴内的事物与自身区别开来,并把符合条件的事物顺利归入其中。原型范畴简单来说就是各个范畴中最典型的那部分成员,也就是每个范畴中特征最凸显,处于核心地位的典型成员。

(2)概念隐喻转喻理论。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手段,本质是概念性的,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利用具体、凸显、常见并熟悉的概念来帮助自己和他人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事物,其利用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比如: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即为我们日常所说的“时间”,是难以具体想见和把握的事物,但黄金昂贵则众所周知,因而用“金子”来隐喻“光阴”,表达人们对有限的时间的珍视。由此我们得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理解。转喻与隐喻一样,也是人类交际、认知的一种方式,利用相关事物对所论述的事物进行形容、表达、限定。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借助的是事物之间的“相近性”,也经常表现为以部分喻整体或是以整体喻部分的情况。例如:[2]“对这一事件,白宫至今没有表态。”例[2]中,“白宫”是“美国政府”的转喻形式。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指代,借助事物之间的关联建立替代关系。

三、基于原型范疇理论的汉语委婉语考察

汉语中的委婉语现象普遍存在,形式丰富,各具特色。本文选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应用范围较广的、地域歧义较少的委婉语为素材,以其意义归属进行划类,主要涉及死亡、个人特征(身体/外貌/年龄等)、职业、爱情婚姻四个主要方面。

1.表述“死亡”的委婉语

中国人对死亡的忌讳与畏惧古来有之,表述“死亡”现象的委婉语为数最多,形式也最为丰富。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处于不同地位等级的人们都有与之对应的“死亡”表达形式,如帝王之死可称为“薨”“驾崩”等,而百姓则不使用这样的说法。

当今较为正式的新闻报道中,报道世界著名人物、国家领导人、政要高官或是著名影星、体坛名宿等颇具声望与影响力的人物死亡时,绝大多数时候会采用委婉形式,例如:[3]新华社电讯:1992年12月,英国《金融时报》宣布,评选邓小平为年度风云人物。此外,一些著名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争相出版他的著作。1997年2月,联合国为邓小平辞世默哀,并下半旗。(CCL语料库)

很显然,在例[3]中,“辞世”是“死亡”的委婉语。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容易为听话人所接受,同时亦更加礼貌尊重。为什么会产生以上区别?我们对“辞世”一词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后发现:词性上,“辞世”属于中性词汇,且具有以下两方面语义内涵:①避世,隐居;②死亡。由此可见,在第②项“死亡”语义范畴中,“死亡”“死去”等词语属于本文第二部分定义过的原型范畴——即典型成员,它们特征突出、刺激性强,人们会根据这些词汇直接联想到死亡现象,没有缓冲地带,容易造成负面情绪;而“辞世”“逝世”等词汇属于该语义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它们不仅具有典型成员的死亡义,还具有除此之外的其他含义,这些含义分散了听话人的注意力,抑制了负面情绪,起到了减缓心理冲击的作用,取得了易于接受的委婉表达效果。笔者以下图展示二者的关系:

2.表述个人特征的委婉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仪教化,人们依靠谦逊恭敬的言语、举止等保持形象,维持人际和谐。这一原则尤其体现在日常交际中谈论他人身材、年龄、外貌、身体缺陷等个人特征方面。

(1)谈论身材。当代中国,人们对身材的要求已经变得与对容貌的要求同样重要。然而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材并不尽如人意的描述对象,委婉语就派上了用场。其中以单音节形容词“胖”的委婉表达最为典型:富态、丰满、丰盈、丰腴等。同样以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胖”字家族众多委婉语不难发现:仅以直接表达式“胖”或“肥胖”等词形容人的身材,会使被描述者感到不悦,甚至引发冲突,导致交际失败;即使是对被描述者以外的第三人进行表述时,也会使对方质疑说话者素质不高,有失风度。而“丰盈”等非典型成员则将“肥胖”语义场以外的其他义项以及“胖”的美好之处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使人们不单单联想到臃肿的体态。笔者对“丰盈”一词的语义进行了查阅、总结,发现其具有以下四个义项:①谓脸颊或肌肤丰满。②年谷丰熟;丰收。③资财丰富。④指礼仪食物等丰厚,或物产的丰饶。正因为有了“肥胖”语义场以外的其他义项,这些词语才可能作为“胖”的委婉词出现,形成优质的表达效果。

(2)谈论年龄。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于“老”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会引发不快之感,如称呼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老张、老王”等。然而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忌讳言“老”,因此,为保持交际顺畅,人们在谈论年龄时越来越喜欢使用“高龄”“长寿”“年长”等委婉表达。这些处于“老”的语义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巧妙地将“老”的基本含义以十分敬重的语气表达出来,并且符合中国人以长寿为福祉的民族心理特点。

(3)谈论外貌。对于他人的外貌,当然是要以夸赞为主,比如中国人过年过节走亲访友,遇到别人家的孩子会急着称赞说“这孩子真漂亮”。然而有时我们找不到对方相貌上的优点或长处,应该如何表述?那些处于“难看、丑陋”语义范畴边缘的非典型成员又有了用武之地。例如:长相平平、大众脸、一般化等委婉形式都可以用来形容外貌并不尽如人意的被描述者。在这些词语的语义场内,“丑陋”的典型含义被显著淡化和削弱,避免了被描述者的抵触和不悦,易于接受。

(4)谈论身体缺陷。全世界有许多因为先天或是后天原因导致身体残疾的人,对于他们的悲惨遭遇,每个人都应该予以同情,当谈论到这类群体的身体缺陷时,更要引起极高的重视,避免对对方造成伤害,同时损害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例如:[4]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上, 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靠硬棒来“听”钢琴演奏,这是多么坚强的毅力呀!(CCL语料库)。例[4]以“失聪”代替“耳聋”等词语是这类委婉语中的典型代表,对比“耳聋”等表达形式,“失聪”这类委婉语的优势在于其语义模糊,所含的刺激性、伤害性语义不明显,可以起到迂回缓冲的表达效果。

3.表达职业的委婉语

在日常生活和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以“待业”“下岗”等委婉语替代“没工作、失业”的案例。多数人不愿面对丢掉工作的事实,也不希望他人提及自己失业,因此,当我们不得不谈及此事时应选择刺激性弱、语义特征多且不尖锐的词语进行表达。因为“待业”“下岗”等词汇除体现出被陈述者目前没有工作以外,还包含着其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主动放弃或是正在跳槽寻求更好岗位之意,能够将心理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保护了被描述者的面子。

4.表达爱情婚姻的委婉语

感情与婚姻问题是当今社会又一项涉及公民隐私的话题,在人前或公开场合谈论时也需注意措辞及表达方式。例[5]:采访中一位46岁的妇女表示,她非常珍惜自己的家庭,甚至当丈夫有了外遇,她不仅宽容了他,而且对丈夫更体贴,希望以此挽救婚姻。(CCL语料库)

“外遇”在今天已经几乎成为婚外恋、婚外情的专用代名词。但这一词语的字面解释就是“在外遇到的(人或事物)”,涵盖许多事物,仅从人的方面考虑就可能涵盖在外遇到的熟人、小偷、出租车司机等多种情况,其语义特征远不及直接表达“婚外情”显著和突出,而是较为含蓄,留有余地,降低了产生尴尬的可能性。其实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外遇”本身可以辐射的语义范畴很大,但经过长期使用、确定后,其基本义范围逐渐缩小,最终只保留了“婚外情”一项。如图2-4-1:

综上所述,虽然上述种种委婉语在表意和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其在认知层面上的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却是相同的,都是利用语义范畴中非典型成员将可辐射意义扩大,降低刺激性和心理冲击,弱化和模糊基本义等手段达到易于接受、迂回委婉的交际目的。

四、基于隐喻转喻理论的汉语委婉语分析

1.隐喻理论下的汉语委婉语分析

隐喻,简而言之就是原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两个事物,为了表达需要,以其中一个类比或者映射另一个,两者之间能够形成如此作用是源于其具有的某些相似特性。

(1)表述死亡的委婉语。以隐喻理论为形成动因的汉语死亡委婉语家族包含大量成员,如:走了、归天、归西、下黄泉、驾鹤西去等。笔者发现,其都多多少少含有“位移”特征,包含“从某处到某处”的语义。本文依据隐喻理论对上述现象做出如下解释:比如说一个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就是以源域“旅行”映射目标域“人生”以及人生中的阶段“死亡”。笔者依据自己对“人生”和“旅程”二词语义的理解,试以下图揭示上述隐喻过程,见图3-1-1。通过隐喻,建立两域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语义距离相对接近,适应了谈话双方的心理需求。

a有起点终点:两个地点

b遇到各种人和事物

(风景、建筑居多)

c可能有顺境逆境

d 有位移,有方向

......][具有相似特征

进行

类比][映射][语义因素

a有起点终点:出生和死亡

b遇到各种人和事物

c一定会有顺境逆境

......][结果] [以旅程映射人生,人生的语义产生变化,加入了旅程具有的特征:位移,方向等。] [“死亡”也就成为“旅程”的一个节点,带有了位移、方位、方向等色彩。] [旅程][人生]

图3-1-1

(2)表述情感倾向的委婉语。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将美丽善良的女子以花作比,意在突出她们的姣好容貌和美好心地。现代人沿用了这种方式,描述女子时会选用“花容月貌”“云鬓花颜”“国色天香”等成语。这些隐喻不但生动形象,更将说话者喜爱和怜惜感情倾向恰切地表现出来。可见委婉语不不仅能够降低负面义素,而且还有助于正面积极语义的凸显。

(3)表述職业的委婉语。汉语交际中涉及工作和职业时也会用到许多委婉语,极具特色,简洁幽默,如:炒鱿鱼、铁饭碗、跳槽等。以“铁饭碗”为例:吃饭是生活中最为基本的问题,饭碗,原指人们用来吃饭的工具;职业,又是人们保证自己“有饭吃”的前提。饭碗对于吃饭来说是必须的,而职业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生存亦是必须的,正因二者这一相似特征使其能够进行类比、映射,最终形成隐喻委婉。所以人们才会用“铁饭碗”来表示令人向往的职业。

2.转喻理论下的汉语委婉语分析

转喻,是依靠本体和代体之间具有的相近特征而产生的指代行为,如利用部分指代本体,用典型特征代替事物本身等。委婉语作为指代作用中的“代体”,将直接式表达的典型特征弱化、降低,使听话者在发现这些特征时要拐几个弯,从而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此处也以表述死亡的委婉语为例。

在表述死亡的委婉语中,有一部分是通过人死亡时的表征代替死亡本身的转喻机制实现的,比如人死后停止呼吸、心跳,不会说不会动等。所以人们在汉语中创造出“断气、咽气、永久地闭上眼睛”等一系列死亡委婉语,以这些形式转喻死亡现象,减轻对听话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和情感创伤。例如:[6]洗太太:就不管老太太啦?朱玉明:妈,没,没,没希望了!从今天下半天起,她的手一会儿比一会儿凉了!她现在还没断气,我得先准备好怎么逃跑。(老舍《残雾》)

在转喻理论模式下,例[6]中,代体“断气”是本体“死亡”的一个特征,二者处于“事物本身与事物特征”的关系框架之内。汉语里,以这种特征代本体的转喻方式构成的死亡委婉语是十分多见的。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委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使留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提升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委婉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在教学中也应针对性地采取与一般词汇教学相区别的方法进行教授,以适应委婉语自身特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如何教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是头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基础环节,没有教师的讲解和训练,留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更不要提进行交际了。因此,涉及委婉语这类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语言点时,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多为阶梯式,大致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用的内容,做到不重复、有提高。因此,对于委婉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设置相应内容。初级阶段,应尽可能多地积累词汇、句型和用法,打好基础,掌握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这一阶段的委婉语教学可以在口语课或听说课上设置简单语境,让学生在动嘴说的过程中形成条件反射,知道汉语中存在这样的表达形式即可,不做过高要求;中高级阶段则应针对委婉语与中国文化相关联的特点安排内容,结合语言文化点讲授,帮助学生把握其语用功能。

(2)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文认为,委婉语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利用语境和文化背景教学。委婉语大多是由其他词语隐喻或转喻来的,具有原本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很可能是学生曾经接触或学习过的,成为委婉用法之后,便成为了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当一个词语具有多个不同义项时,正确把握其所处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7]学生:这个假期不想回去了,在这边打工。(CCL语料库)[8](晴雯胡乱卧于床上,病得只有一息尚存):我知道,左右不过三五天的工夫,就要回去了。(《红楼梦》)例[7]中的“回去”指回家的动作、过程和位移,而例[8]中,晴雯将死之际说的“回去”是指死亡,当时的情境下,如果直接说“死”字会使宝玉伤心悲痛,故而选择用委婉语表达,减轻了话语对宝玉心理的冲击,也保留了一些美好的幻想,好像死亡就像回家一样。另外,还要善于利用中外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委婉语教学。比如中国人忌讳说“死”字,所以不同的人便依据其信仰、习惯、地位、身份等将“死亡”分别以“辞世”“归天”“圆寂”“驾崩”等代替,而西方人大多信仰上帝,因此在其表达“死亡”义项时往往使用“have been in heaven”等形式。这些委婉表达具有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借助诸如此类的“语言正迁移”进行汉语委婉语教学。

2.教材如何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辅助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和依据,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1)教材的特点。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委婉语教学来说,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化的,案例和情境应该是典型的,能接触到的;应该由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组成立体化、多层次教材系统,增强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课文的筛选。委婉语是交际的“活语言”,如受到别人称赞时回答的“哪里哪里”,并不是问对方什么地方,而是自谦之词。对于这样的表达,留学生初见时会很纳闷,因此,课文需要以日常对话的形式展开,选取朴实并且贴近生活的表达,如“一点儿小意思”“方便一下”“他走了”等。还要注意针对教材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课型选择内容。

3.学生如何学习

委婉语现象的存在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心理基础,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1)建立汉语思维习惯。每种语言都有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汉语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学习并使用汉语,留学生需要学会用汉语的思路来思考如何说话。委婉语现象并非汉语的独有现象,英语等印欧语种也存在使用委婉语的情况,因此,很多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使用汉语委婉语时会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Amusable等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迁移是学习新事物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无法设想会有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任何学习。学生要利用自身母语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影响,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培养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2)了解中华文化传统。汉语委婉语家族中的许多成员都是在中国文化、宗教等因素作用下产生并沿用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含蓄,儒家思想、道教教义以及佛教的流行及本土化都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产生了影响。因而,外国学习者适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行为方式、人生礼俗等对于学习汉语委婉语表达是很有益处的。

(3)认识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识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就显得轻松多了,一个民族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中国人好面子、重礼仪,这些都在汉语表达中有所反映。如人们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自谦,委婉地表述某些疾病和身体部位等,这些都是中国人认为的能够提升自身印象值的筹码,也是许多委婉语产生的根源之一。

六、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隐喻转喻”两大理论为依托,剖析了汉语中多类委婉表达的产生动因和作用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建议,以期对委婉语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方乘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委婉语教学[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陳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开明书店,195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德)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程宇.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9]秦爱琴.汉语委婉语的认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10]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欣蓓(1989—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本体、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委婉语认知语言学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