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我国民间对炎帝的祭祀

2015-05-21刘俊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炎帝社火神农

刘俊

长期以来,人们对炎帝神农的发祥和死亡之地说法不一,在今天的甘肃、宝鸡、山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地均有神农炎帝活动的遗迹和传说。因此,民间祭祀炎帝的活动遍布神州各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宝鸡的炎帝祭祀,湖南酃县的炎帝祭祀,以及今天长治、高平地区的炎帝祭祀。

(一)宝鸡地区民间对炎帝的祭祀

据《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娇氏女,名女登,又名安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氏焉。”《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文》:“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大量史料记载来看,将宝鸡地区作为炎帝及其部族的发祥地是有据可依的。长期以来,宝鸡地区流传着大量关于神农炎帝的神话传说。

在宝鸡境内,亦有好多关于炎帝神农的遗迹,民间群众自发的祭炎活动多在这些地方举行。如“天台山主峰莲花顶”,相传炎帝在此采药,误尝断肠草而仙逝之地;“神农骨台寝殿”,相传炎帝殉难寝灵之地;“神农洞”,相传炎帝上山采药休息之地;“太阳市”,相传炎帝首创“日中为市”之地;“系马桩”,传说炎帝系马之处;“神农井”,相传为炎帝所挖,炎帝曾用此水祈雨;“九龙泉”,传说炎帝诞生后,其母为其洗浴之地;“濛峪沟”,传说炎帝诞生之地等等。人们为纪念神农炎帝,在这些地方修祠建庙,常年香火不断,久经不息。

此外,宝鸡地区亦有很多纪念炎帝神农的民风民俗。《三皇补》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腊祭,以报天地。”传说炎帝作腊祭,来报谢庆贺农业丰收。宝鸡地区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相传就是根据炎帝所创腊祭礼仪演变而来。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民间都自发组织迎神赛会、耍社火、伐马脚等民间文娱活动。尤其是“社火”,从脸谱到游演,都保持了一种淳朴生动的上古风情,其形式有“马社火”——装扮的人物骑在马上,还有“牛社火”、“车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龙社火”——许多人舞动一条龙。更有一种“马勺社火”——画在“马勺”背面上的社火脸谱,形似人面,千奇百怪,妙趣横生。其内容也是形形色色,其中有“神农拿野苗”,演的是神农氏率春夏秋冬四神,驯服野苗,使之成为嘉禾的故事。宝鸡人还有“崇火、尚红”的习俗。人们过日子讲究“红红火火”;在农作中有“烧火地”之俗;在生活中特别敬奉一家之主灶神,称家庭主妇为“火头军”;在婚俗中的陪嫁品“灯取罐”就是伴随原始先民刚刚懂得用火而出现陪送火种的婚俗传承。对火的崇拜还表现在举办各种形式的花灯会、火龙会、焰火会,以每年正月十五最为热烈,家家门前挂灯笼,墙头院落点蜡烛,灯火辉煌,通宵达旦。红色是驱邪的吉祥之色,西府人盖房,上梁要“搭红”,结婚礼堂布置红纬帐、红对联、红灯笼,讲究“满堂红”。新娘的穿戴也是里里外外一身红。由于炎帝的称谓源于火,所以崇火即崇炎帝。宝鸡地区的这些民风民俗都反映出民间百姓对炎帝这位人文初祖的纪念。

尽管如此,宝鸡长期以来却没有正式的炎帝陵墓。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改变长期以来,“祭黄不祭炎”的状况,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要求,宝鸡人经过多方论证和实地考察,最后在姜水河畔,天台山之北的常羊山上,即传说“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的地方,为炎帝选定陵址,经过紧张施工设计,于1993年4月,把炎帝的“灵骨”从天台山“寝骨台”上迎了下来,隆重地安葬在常羊山上。随后,炎帝陵及炎帝陵建筑群正式落成。从此,在炎帝最早生息、活动、献身的宝鸡地区有了正规的炎帝陵,有了正式的祭炎场所,有了正规的炎帝陵祭祀活动。同时宝鸡市政府又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于宝鸡市河滨公园内建成了炎帝祠,并逐渐形成气势恢宏的炎帝园。

(二)湖南酃县的炎帝祭祀

湖南炎帝陵座落在株州市酃县城西17公里的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白鹿原),当地老百姓又把这里叫“炎陵山,天子坟”等。据说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以后,炎帝陵的祭祀活动才正规起来,“三岁一举,率以为常”。炎帝陵祭祀,有官方的大祭和民间的时令祭。民间的时令祭大致有以下几种:

春节祭祀。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辞旧迎新,欢庆新春之际,首先想到是华夏始祖的功德,为感谢炎帝的“护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业兴旺,从大年三十开始,居住在炎帝陵周围几十里的群众,冒着严寒风雨,提着各种各样的祭品,纷纷赶到炎帝陵朝拜祭祀。有的人为图新年吉利,争得正月初一早晨“敬头香”的好机会,年三十午夜子时一过便上路赶往炎帝陵。在春节前几天里,炎帝陵殿内外人潮涌动、虔诚祭拜,钟鼓鞭炮之声,响彻数里。

清明,冬至祭祀。清明、冬至是我国祭扫祖坟的传统节日,旧时各家宗祠就有清明、冬至祭祖的习惯,不过仅限于宗族而已。炎帝是我们民族的始祖,因此,在这两个时节来祭祀炎帝的人特别多,而且不论远近,不分宗族。

生辰祭祀。据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是炎帝的生日。长期以来,这一天朝拜祭祀炎帝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尝新祭祀。 传说五谷是炎帝教民耕种的,因此,每年早稻成熟之后,开镰之前,炎帝陵周围的农民都要举行一次“尝新”祭祀活动。每当这一天,人们将新米饭,新鲜的疏菜作祭品,祭祀始祖炎帝,以感谢他培育五谷,教育耕种的功绩。在湖南酃县一带,尝新祭祀有两种菜肴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新茄子,一是粉蒸肉,而且在自己品尝之前,还要盛一碗新米饭夹一块粉蒸肉给狗吃,以纪念神农狮子狗盗谷种的功劳。

禳灾祭祀。通常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如旱灾、虫灾等,人力无法战胜,就祈求炎帝保佑,消除灾害。这种祭祀也有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的区别,至于民间群众自发性的禳灾祭祀活动,更是不可胜数。

寻根谒祖祭祀。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炎帝陵殿的修复竣工,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纷纷回乡寻根谒祖,国内社会各界谒陵参观的人士更是络绎不绝,这种谒陵祭祖活动,一般没有时令限制,全凭个人意愿,随时祭拜。

(三)长治、高平地区的祭炎活动

《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据古今历史地理学家的考证,“伊”在令河南洛阳一带,“耆”在古上党郡,即今天的长治市晋城一带。《后汉书·郡国志》载:“羊头山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右有散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太平寰宇记》载:“(羊头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相传此山为‘神农得嘉谷处”。经考古发掘,在高平县的羊城头周围发现了炎帝陵,炎帝庙,炎帝行宫及遗址。同时又发现了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其中,唐天授二年(691年)所立之“重修清化寺碑”碑文中说:“此山,炎帝之所居也”。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碑,其正面中心处有“炎帝陵”三个楷书大字,石碑之右侧上方刻有“万历三十九年孟复吉旦”字样。元代的一块石碑,其碑文说:“羊头山古有神农祠,环山居民岁奉祀。”当地传说炎帝陵葬的是初创耆国的第一代炎帝“轨公”。经何光岳先生考证,羊头山为第五世炎帝——明活动安葬之地。依此看来,今长治、高平地区对炎帝的祭祀活动,可以说,历数千年,经久不衰,直到今天仍为社会各界所认同。近年来,长治、高平两市分别多次举办了“炎帝遗迹座谈会”,“炎帝文化旅游节”及“社会各界公祭神农炎帝典礼”等活动来缅怀这位人文初祖。

【参考文献】

[1]何光岳.炎帝八世考[A].姜炎文化论[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炎帝社火神农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神农尝百草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社火,耍起来
神农与神农得荼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