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人生教育

2015-05-13陈铁梅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模式

【摘 要】美术教学的目标和价值,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提升审美素养,养成良好习惯,获得创造能力,涵养人生品格,成就审美人生。构建“宽度、密度、向度”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以美育人,以美养德,以美启智。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模式;审美人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56-04

【作者简介】陈铁梅,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2261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美术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通过美术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欣赏美的方法,习得表现美的技艺,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而对于心智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更可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涵养德性,拓宽胸襟,提升人生境界,为成长为人格健全、生命充实的人作充分的准备。所以,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在传递美术知识、技能、方法,更是在为学生当下和未来的诗意生活送上丰富的“营养基”。也就是说,美术学习,对学生成长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礼物。因此,“学校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而要给他们‘带得走的教育。”这应当成为每一个教育人铭记于心的教育信条,这就是我的教育梦想。

一、寻找美术教育的“明亮的那方”

在课程改革的旅程中,我时有困扰:比如美术教学与人生教育脱节,育人功能得不到全面而充分的彰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生价值导向关注度不够。即使在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后的今天,一谈起美术教学,还有人停留在“教画画”这一层面,而没有理解和领会如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所说“培养学生从画画开始”的真正内涵和深意。

再如,教学过程中地方美术文化课程内容的缺失,导致文化传承断裂。学生无视生活中的美和身边的美,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文化基因不全,而我们知道,来自于乡土的美术文化,最能激荡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然而在美术教学内容的统一化、教学程序的标准化、学习目标的成人化面前,学生内心的“缪斯”在慢慢消失。用挪威音乐教授布约克沃尔德的话说:“我们的缪斯死亡了。”

我希望,通过美术教学,让审美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以美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点,帮助学生体会和感悟美术的独特魅力,尝试并再现美术发生过程的神奇。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生命成长产生的深刻共鸣中,“唤醒眼睛”,让他们拥有随时随地捕捉美的眼光、能力和技巧。

通过美术教学,让创意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常态。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学生挖掘创造潜能,发现创造的乐趣,继而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愿意启动创意思维模式。这样,美术就有可能避免成为“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语)。

通过美术教学,让博爱、善良成为学生的一种德性常态。美术表现的题材选择、美术家的追美历程等本身就包含了诸多精神美的元素——持之以恒、多维思考、善良意志、兼容并取等,这些真善美的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帮助他们学会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学会关注社会、尊重他人。

如此,美术教师不仅仅在做知识技术的传播者,更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样让美术被学生“带得走”,就具有了实际的意义,美术教育就有可能找到“明亮的那方”(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语),即审美教育与人生教育相通相容,帮助学生构建审美素养和丰满人格,观照、建设、享受生活,涵育高格调的生命态度等。

这样的美术教育,我称之为“审美人生教育”,这就是我的教学主张。

二、构建审美人生的教学模式

美术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寻美、求美、立美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教育和智慧启迪的过程。因此,实施有效的且有意味的美术教学无疑至关重要,而架构“宽度、密度、向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1.宽度。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旨在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挖掘深化、拓展延伸,并努力进行多学科综合,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域。

第二,在工具选用上,注重传统画材、现代媒体和综合材料的多重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表现美的技艺水平和能力。

第三,在课堂组织上,着力加强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感知不同场域下审美客体带来的不同感受,加强对美的感知能力。

第四,在评价机制上,一方面采用偏重学生美术学习过程记录,并重视生生、师生评价的质性评价表“美术课笺”。另一方面采用“师生信笺”,与部分学生进行“私聊”。“师生信笺”是在长时间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描述学生作品的美感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品质等进行积极性引导,为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形成以及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2.密度。

密度,包括信息的密度和思维的密度。信息,是指与美术学科知识及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一定密度的信息是学生夯实认知的基础,也是思维力度的基础。思维的密度与信息的密度相互呼应,一同帮助学生站在历史和人文的高度看待美术。我在教学中注意两点,一是教学中无论是信息的密度,还是思维的密度,都必须疏密得当。太密集,学生思维负担过重,教学事倍功半;太稀疏,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甚至没有启动,教学效果在零基点徘徊。二是思维密度的高低起伏节奏,要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程度呈正比。

3.向度。

向度,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势,指向教育目标和价值。

第一,超越技术层面。通过具体的美术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水平,以获得丰富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逐渐养成自觉认识美、热心追求美的习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培育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感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也就是说,通过美术的教学,帮助学生拥有唤醒心中“缪斯”的技术、方法和能力。

第二,守护学生天性。坚守学生立场,通过创意性临摹、情景写生等趣味性美术活动,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有意识地创造审美意象。

第三,催发道德情感。通过具体的美术活动,学生能在自然、生活、艺术各个层面感知美的存在,获得审美准则,升华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为走向真善美提供丰厚的营养基。

第四,提升生命质量。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学生时刻感受美带来的愉悦,达成感官与精神的统一,体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快乐和自由。

宽度、密度、向度,三者紧密关联,目标直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视具体学习领域而作优势组合,充分体现美术教育教学应有的价值,以美育人,以美养德,以美启智。

三、立足生命体验的教学实践探索

美术,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通过美术的教学,培育学生的审美领悟力,在体验和理解美的生发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和联想美的自由思想,感知和体悟美的生机活力,改善那些过于崇尚理性而导致的人文、情感的缺失。

1.培养获取欣赏自然之美的视角和方法。

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以其丰富的色彩、灵动的笔触表现了海港日出的景象。 “黑夜已尽。那薄如丝纱的雾充溢着天地之间,如凸透镜一般把朝阳创造的红色世界无限扩大,再扩大。渐渐地,海面上那缕红色便代替了深蓝色和墨绿,温暖的感觉又重回到大地。”学生薛阳与此作品相遇时,调用了本能、感知、情意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自己经历了一段美妙的审美旅程后作了这样的描述。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薛阳在赏析的过程中,经由判断、分析、理性等审美感知,从感性走向了理性,她又描述道:“莫奈啊,你‘带我回到了海边的家乡,那里虽然没有你笔下那有着满满紫韵的工厂,却也有停泊在海港的渔船,以及更能温暖我心田的家人……我就生活在‘名画中呢。”通过美术欣赏,学生获得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视角和方法,懂得了只要带着能“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就能在审美理解中进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解读。

这样的审美活动只有通过连续性的刺激强化,才能将审美体验固化为审美自觉。趴在草坪上给植物画“肖像”,学生被芳草萋萋感动,领悟着生命的美好和生长的价值;学生们用收集了大半年的成万个饮料瓶盖,在画室墙壁上拼贴成趣味盎然的装饰画,以行动让环保理念升华;倚着栏杆,向外眺望,观察透视规律,学生们对“风景在别处”有了独特的认识……美术以自身的直观和愉悦,唤醒感性,发展理性,成为德性成长的基点,引导学生的心灵定格在追美、向善、求真的价值系统中,架构起积极、灿烂的人生。

2.掌握领悟生活之美的兴趣和技艺。

在“父母的第二表情”这一课中,学生都细细描画着父母的手的“特写”,或青筋暴突,或纤细柔软。在课堂评价环节,学生感慨万千:“黑白素描对比明显,最能表现我爸爸粗壮有力的手,这是支撑起我们全家的手。”“妈妈的手温暖如春,所以我选择线描的方法来表现。”通过明暗、色彩、透视、构图等美术表现手法和技艺的学习,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审美冲动。于是我们集体策划了“美的视觉日记——跟爸妈上班去”的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寒假跟爸妈上两天班,用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记录爸妈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的整个过程,感受爸妈生活的“累并快乐”。年后开学第一周,当图文并茂的主题展览开幕时,观展的家长们眼中闪着泪光,学生的脸上则溢满了自豪。学生说:“主题展让我走近了爸妈的工作,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对爸妈工作的劳累有了切身的体会。”通过各类美术主题活动,在彰显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更是在帮助学生像王子唤醒白雪公主那样,去吻醒心灵深处沉睡着的价值——爱、忠诚、善良、宽容、平等、正义等,继而获得一代人对周遭世界美的褒扬和对恶的批判,然后逐渐内化至灵魂,形成对事物更为完善的看法,剔除人性中的丑陋,促进内在自我道德意识的形成,甚至糅合成一种道德标准,在将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一道德标准安身立命,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使人生达到完善。美,是灵魂的“清道夫”。

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而这种“接受”不会被迫,更不会像海市蜃楼般可见但不可求,因为美术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方法的愉悦性、情感性,效果的可见性、深远性等优势,让它变得可看、可摸,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3.拥有追求创意之美的勇气和能力。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是成长着的自由生命体,他们率真、天真、纯真,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喜欢自由地表达。

年初,一场大雪将校园笼罩成了银色的世界,难得的美景很快便转化成教育资源,一项美术活动就此促成——以雪为媒,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学生欢快地奔向自己心仪的“地盘”,不长时间,“飞龙在天”仰首起舞,“玉兔呈祥”安静守望,一幅“江山如画”书法作品令人叫绝,就是常规的雪人也因为手擎班旗、身穿班服而不再是像常规那样地呈现,最令人惊艳的是顶着“创作”名号名正言顺打雪仗的那一组,他们在“最后一刻”迅速将自己“固化”成“十八罗汉”雕塑造型,美其名曰“行为艺术”,震撼全校,在临时组织的投票评比中,他们大获全胜。美术教学活动激发和强化着学生的创造冲动,并顺应着这股冲动,发展着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要有机会,学生们就葆有创新的勇气。开学第一天,学生天娇在学校摆擂:“攻擂的你,只要将你设计的校徽设计图和设计说明张贴在空白处就行。攻擂人数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我,等你来攻擂!”“擂台”是学校电子屏上的滚动视频、广播中心的播音和学校随处可见的海报,音效、文学,立体、平面,全方位的创意“出击”,惹得学生蠢蠢欲动,教师跃跃欲试。创新,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行动。

审美人生教育,就是在帮助学生沉浸在创意迸发的世界里,并慢慢超越依从、功利、庸常、消极,拥有独立自主、锐于进取、务实求真、团结包容等现代人格,成长为具有创造性品质的国家栋梁。

4.养成品味艺术之美的习惯和素养。

当下资源的丰富,让数不胜数的世界名画“就在眼前”。一个优盘就让“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罗丹与他的《巴尔扎克》”“徐悲鸿与他的《愚公移山》”等班级“巡回画展”成为现实。学生在这些“名画课程”中,感受着作品散发出的人性光芒,以及对生存世界和生命意义的深度追问。如果有一天,学生能自觉地走进美术馆、博物馆,那么,美就真正“进驻”了他的心里。

至今,我手机上还保留着学生发来的短信:“老师,我代您看到她了,正如您说的那样,她美得惊心动魄,我激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是当年欣赏《维纳斯的诞生》时与学生的“戏言”:“她就收藏在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如果你有幸看到了,就代我多看一眼。”之后学生不断发来短信:“膜拜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触摸了罗丹《大卫》。”不难看出,他已成为美的信徒。审美人生教育,是将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视作己任,虽然不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但却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人”。诗意化的生命,艺术化的人生,是何等美妙。

这是一种至情的人生。他会为自然美景而激动,为天籁之音而感动,会在旅途中停下匆匆脚步,去发现阳光普照山川的绚烂,发现朗月挥洒大地的妩媚。他会自觉将生活经验和审美感知联系起来,通过审美活动,愉悦心灵,完善性情,将生命过客升格为审美主体,让内心平和、安宁。

这是一种臻善的人生。他会珍惜千年文明精髓,对历史遗迹表达由衷的神往和尊重,而绝不会成为低俗文化的追随者,也绝不会成为“到此一游”那世界性笑话的主角。他会理解和认同多元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作品的不同,会由此推及人生理解,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在努力完善自我中,成长为同伴的重要他人。

这是一种尚美的人生。他会懂得着衣打扮、居室格调与素养的协调,使日常生活跳出现实苑囿,进入精神愉悦的境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的存在,得到博大的心胸、宽广的眼界,成为生命高扬、生活充实的人。

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美德即知识”。一切的恶都源自对善的无知。一个愿意通过教育获得真知的人,他的灵魂就一定会朝向正确和善良;一个愿意通过美术教学获得对美的认识的学生,他的心灵一定会朝向美好和卓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对美术教育的任务的理解:“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和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审美人生教育,就是希望通过美术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探索、交流、表现中,累积起对艺术表达规律的把握与研究能力;引领学生在研究艺术大师深刻的思想作品中,累积起丰厚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从广阔的艺术发展历史视野中,累积起对艺术走向和价值追求的思考;引领学生放眼于社会生活,累积起参与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学生不断深入到人类创造的艺术成果中去,累积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高超的认知水平。唯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淀起丰厚的艺术修养,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心灵、完整的人格的人。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