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观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家

2015-05-13黄凯曼

课外语文·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木心散文

黄凯曼

【摘要】在艺术上,木心是个隐者。阅读木心的散文,无论是其文字本身,还是所写内容,都感觉木心是若隐若现的。他善于隐藏自己而凸显艺术,在这方面,木心更定位自己为艺术家而不仅是文学家。而他的“隐”,隐于艺术,隐于生活,甘愿为艺术所占用。在他退隐期的修灵中,寻得生命真谛,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该如何是好。在这时时刻刻的不知如何是好中,不惜长途跋涉,返璞归真,颇似陶潜之隐,“复得返自然”。

【关键词】木心;散文;退隐;隐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大部分人都认为木心的散文门槛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木心散文的风格,其文字之古典其遣词造句之精炼,都令人叹为观止。之所以会让人觉得难懂,一方面源自五四之后的文学断层,阅读文言文成了一项特殊技能。木心的文字是衔接现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的,现在读来,是需费点语文功底。另一方面,其难懂还在于他散文的思想性以及他对文章的处理手法,他把自己藏起来了。

一、隐退在艺术中

木心散文自成的风格,我们只能观得“艺术”,却观不得“艺术家”。这种写作风格,与他的美术老师林风眠也无不相干。林风眠喜欢在作画后隐退自己,成为观众,成为观众的观众。“他等于借了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画,凭借别人的心智来掂估自己的精神产物。”他在《狱中笔记》中说,“音乐是通过自身的消失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也常消失在自己的散文中,给我们所呈现的,仅仅是艺术。他认为,臻于艺术最上乘的,不是才华、教养、功力、思想等,是陶渊明、莫扎特那种东西,即“自觉”。“大艺术家的起点和最后一着,都是‘自觉”,显然,木心亦是个自觉者,他以自己的品格作其文学体系,带着一种类似于古诗人的假骄傲,其谦逊才是真。

他用他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极富哲意的思想,游戏于文字中,俏皮地打趣着各种伟人、各种时代弊病、各种日常生活,自己却不见踪影。艺术是直观的,艺术也只能直观。相反,艺术家才是抽象的。这无可名状的艺术家,是凭自己的艺术来教育自己成为艺术家的。在文学上,文学亦是对文学家这个人的一番终身教育。作为艺术家,木心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虔诚,作为文学家亦是。《音乐主体》中,他认为美妙的乐曲总是超乎拙手演奏之上的。所以木心对艺术的敬畏,使之一生都在践行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

他一直谨记哈代的“多记印象,少发主见”,即便在《即兴判断》这样看似主观性很强的散文集里,木心也未曾武断。“轻轻判断是一种快乐”,但也只能“轻轻”,逾过了这个度,就成了武断了。在《寒砧板断续》中,“古代有几个品性恶劣的文人,曾经用文字十分巧妙地掩饰了一己之本来面目;现代文人没有这样大的本领。现代文人十分开心地用文字把自心的种种恶劣如数抖出来,而且相互喝彩,而且相互‘而且。”这些人则是称不上艺术家的了。木心非此二类,他并不文过饰非,甚至不呈现自己。他的散文是一种印象,是独立自守于无以名之的观念中的。台湾作家郭松棻这样评价木心:“他的散文中的自传性非常稀薄,木心要把这种个人传记性的踪影几乎压到最低层次,那就是‘生活的退息,生活退息以后,就成为一种萎缩的契机,萎缩就成为一种散文的美学。”

二、隐修

在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之后,木心移居美国。“文革”浩劫在他的精神上留下了什么创伤,并未见于其作品中。真如此豁达?不见得。木心临终前陷入了谵妄,时常认不出人,也说不出有条理的话,他对陈丹青说:“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可见“文革”梦魇一直都在,他所说的“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也无法抚慰他的创伤。1949年写在他的桌边墙上的福楼拜的遗言“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是他的一个美好愿望,成了他的座右铭。“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这是福楼拜教他的,势必要在生活上有所牺牲。木心说“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所以他也在中国文学中退隐开去,在移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竟成了中国文学的“塔外人”。

木心谈牺牲,也谈殉道,认为嵇康、杨恽的牺牲是没有牺牲精神的结果,司马迁有牺牲精神,隐而成《史记》。木心这样一个为艺术而生死的人,选择牺牲生活,只为艺术。此是无为,“‘无为是一种‘为,不是‘无”。他喜欢老子,也深知老子。“在这早已失落价值判断的时空里,我岂非将自始至终无所作为?”这种情况下,要么“殉道”,要么“隐”。在《圣安东尼再诱惑》中,他也表示,“老是要人‘殉的‘道,要人‘殉不完地‘殉的‘道,实在不值得‘殉。”于是他效仿圣安东尼,逃脱只能由少数人形成集团而成为的权威评价中心的辐射,在异国他乡隐修,只为寻得那种使人着迷的“不需要人‘殉的‘道”。“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木心择难,以不死殉道,此为无为之为。把“生殉”看成避过杀机以保全身心,自己如大战之后瓦砾场上的蒲公英,在文化的瓦砾场上漂浮流浪,但始终保存着来自自然的植物性般顽强的生命力。蒲公英飘离母体,不是舍弃,不是苟且逃离,而是为了延续,为了永生。

三、返璞归真

如圣安东尼一样,木心之文化思想并未因其隐修而戛然而止。在他移居美国的十年,已经出版了八卷新作。这只是他计划完成的百科全书般的巨著的一小部分。1989年至1994年,木心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世界文学史”,赫然五年“文学的远征”,后来他却只字不提出版。他深知传道授业的危险,“道”越是至诚至善,危险则越大。如木心所说:“山下坐着密密麻麻的平民。谁顿悟耶稣在讲什么?两千年来,也极少有人明白耶稣说这话出于什么心态。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恶意的误解转为饱含恶意的曲解——十字架就来。”若不是陈丹青,现在的《文学回忆录》就只有当年的听课者有幸聆听。在最后一课,木心说:“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课完了,我们将要分别,愿大家都有好的转变”。文学归根究底是人学,有此制高点,而能一览众山小——读木心,而后学会阅读自己,“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木心一直都在内心的争战中克服着时代带给他的斑驳,他把这段克服的心理历程中的自己模糊化,只取其间所寻得的“真”,并在他的散文中娓娓道来。

圣安东尼在他的隐修过程中,坚持与内心的情欲争战和与魔鬼的权势争战。在他一直关注着心灵的孤独,长时间的深刻独处,才能深刻看见心灵中的灰暗。木心的心灵也是孤独的,孤独在于他是个思想家。他是一位超越时代的思想家,虽感叹神的吝啬,只给他小说题材却不给他朋友,但他心里却明白,思想家若不孤独,也就不成其为思想家了。他知道,若九十九个人背了十字架,空手兀立的才是上帝。所以,《晚来欲雪》中,他“临风回忆往事,像是协奏曲,命运是指挥,世界是乐队,自己是独奏者,听众自始至终就此一个”。而在这协奏中,在与“内心情欲”及“魔鬼权势”的争战中,木心得到生命真谛是“返璞归真”。

木心的散文中常见莫扎特,“莫扎特真纯粹呀”,他的追求是“回到莫扎特”,即所谓的返璞归真。正如他所爱的陶潜。木心之隐之真,之“返自然”,皆有陶潜影子。《素履之往》所体现的朴质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陶潜的精神犹在。在心灵归真的道路上,木心发现,“智慧将我们带回童年,可见,带我们走出童年的并非智慧”。在文学史上,带我们走出童年的那些所谓的权威知识,也并非智慧。“言必称希腊”的他自称是绍兴的希腊人,期待着文化沙漠中的文艺复兴。而处在文化沙漠中的他,仅能“无所作为”地隐退自己,让自己被艺术所占用,“能做的事就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参考文献

[1]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木心.琼美卡随想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木心.即兴判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4]木心.素履之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木心.鱼丽之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6]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刘喆.论木心散文的诗意性表达[J].北京华中人文论丛,2013(1).

[8]陈丹青.木心:一个无解的谜N].中华读书报,2006.

[9]陈丹青.再谈木心先生[J].西湖:2006(2).

[10]陈丹青.听木心谈文学[N].南方周末,2012.

[11]万浩琳.一株生僻的植物:木心散文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2]陈联.木心的问题尝试[D].广州:暨南大学,2013.

[13]蒋方舟.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2013.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木心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木心《从前慢》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作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