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智慧校园”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以集美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5-05-13林平关天敏集美大学图书馆福建厦门361021

图书馆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集美智慧校园校园

林平 关天敏(集美大学图书馆,福建厦门361021)

借力“智慧校园”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以集美大学图书馆为例

林平关天敏
(集美大学图书馆,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提升,要适应和协同智慧校园的建设,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结合“智慧集大”项目建设中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介绍了集美大学图书馆工作进程和开展的服务,并对图书馆协同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0.71

1智慧概念

1.1 IBM首提“智慧的地球”

2008年11月时任IBM的CEO彭明盛(Samuel J. Palmisa⁃no)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1]这一概念,建议美国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奥巴马政府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智慧的地球”理念的提出,直接带动了无线射频技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迅速发展。

尽管业界对“智慧”的概念进行了各种解读和释义,而IBM认为其所蕴含的3个纬度至关重要:首先是物联化,即更透彻的感知,任何事物或人群都可以被感知到;其次是互联化,即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都可以无障碍地互联互通;最后是智能化,即更深入的智能分析,通过IT手段使互联互通更智能。

1.2浙江大学的智慧校园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最早提出“智慧校园”计划[2]。它描绘的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南京邮电大学[3]的“智慧校园”则提出: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都积极投身智慧校园的研究和建设。有的如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南大学[4]、成都大学[5]、南京理工大学[6]等高校,筹划以学校为主导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并实施;有的学校则借助中国电信等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实施智慧校园的解决方案。

1.3智慧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被称之为“大学心脏”“学习中心”,是包括师资建设和实验设备在内的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在校园智慧化的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自然不能被忽视。

2010年,严栋[7]发表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他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王世伟[8-10]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广泛互联的图书馆(即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的图书馆)、高效的图书馆、便利的图书馆和融合共享的图书馆,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集群化的特征,以绿色化、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还有许多图书馆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内涵、构成要素、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性的尝试。

2“智慧集大”项目

2.1项目背景

集美大学于1996年启动校园网建设,至今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网络基础环境,建成了许多应用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字资源。

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校园网基础设施正不断面临新的考验,网络安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未能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建立统一的数据集中和共享使用机制。其主要问题可归结为“六个不”,即数据不共享、应用不集成、功能不开放、界面不统一、资源利用率不高、“一卡通”不畅通。

2.2建设目标

2011年底,集美大学正式启动“智慧集大”项目建设,总体建设目标: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以学生、教师、资产为主线,服务于其全生命周期,实行大平台支撑、大应用集成、大系统管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现代化,办公事务和信息处理自动化,促进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要解决目前校园网信息环境面临的“六个不”难题,应进行规范标准数据集成,构建门户平台集成,主动推送消息集成以及统一认证集成。最终达到校园网信息环境的畅通高效、稳定安全、节能环保、物联感知、科学合理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的校园。

学校核心业务是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这4项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共同构成了“智慧集大”建设的基本框架,使学校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资源、科研数据、服务范畴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泛在交流和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行效率。

2.3分步实施

图1 “智慧集大”项目总体规划框架

“智慧集大”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见图1),需要从学校整体的层面全盘考虑,做好顶层设计,并经历一个酝酿、启动、发展的过程。应优先考虑IT基础平台、公共数据平台、身份管理平台、协同门户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建设完成后,符合一定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应用系统即可方便地实现与“智慧集大”项目的集成。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遵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实用优先的原则,IT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系统建设皆分3期进行实施。其中软件系统建设分期情况如下:搭建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数据统一共享、推进综合管理应用;深化信息服务内容和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内涵。

3集美大学图书馆智慧能力的提升

集美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智慧集大”项目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子系统,不仅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融合到整体项目中,也从“智慧集大”整体项目中吸取养分,借力“智慧校园”的发展,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标准化中提升图书馆的智慧能力。

3.1网络基础设施升级优化

集美大学图书馆有两个主体馆舍和3个分校区的专业阅览室,搭乘“智慧集大”IT基础设施建设的顺风车,提升图书馆网络访问效率,实现图书馆无线网全覆盖。而用户在校园范围内可通过校园无线网或者电信、联通、移动等移动运营商提供的WiFi和移动网络来访问图书馆资源。

3.2共享数据对接和统一身份认证

图书馆业务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职工用户和学生用户,也包部分其他类型用户。之前用户的数据来源较为复杂,用户数据的编制没有采用统一标准,现在可通过“智慧集大”共享数据库获取权威的用户数据(见图2)。

图2 共享库用户数据同步流向

通过IDStar统一认证平台,支持Web应用之间的单点登录,图书馆Web系统修改其认证模块,通过共享库用户数据,与“智慧集大”统一认证平台IDStar接口集成,当用户访问被IDStar保护的某个资源时,IDStar的会话服务可以提供认证凭证,这可以使用户在一个会话中访问多个资源而不需要重新认证。

3.3门户集成

在集美大学综合服务平台“I集大”中集成图书馆业务系统,在实现单点登录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在信息门户平台增加相关链接以访问图书馆业务系统。在用户界面中显示详细的图书借阅情况(见图3):学工号、姓名、书籍名称、借阅日期、应还日期、归还日期、续借次数等,也可对用户图书借阅数量、过期进行提醒。提醒内容包括:借阅数量、超期数量、最迟归还日期、图书借阅状态(正常、超期、欠费)。

图3 集美大学综合服务平台-I集大

对于校园师生用户来说,图书馆的信息只是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局部信息,图书馆将自身服务和信息融入“I集大”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提高了用户的访问效率,而且也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

3.4一卡通优化

图4 图书超期占用费扣款流程优化对比

集美大学图书馆原来自制借书证,采用的是条形码识别,与校园卡并不兼容,各行其是。现在图书馆系统通过共享库用户数据与一卡通系统对接后,图书馆不再制作单独的借书证,直接使用校园卡作为借还书、通行门禁的凭证、自助打印机扣款等服务,真正实现一卡畅通。并对原有不合理的超期扣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优化,取消借助POS机扣费的环节,直接在图书馆业务系统中实现扣费,减少读者操作和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出错机会,业务流程的优化如图4所示。

3.5泛在的图书馆服务

为了实现校园用户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否访问图书馆信息,集美大学图书馆提供了3种手机APP接入方式,如图5所示,方便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访问图书馆。第一种是借助集美大学校内统一通信平台“集大通”;第二种是通过关注“集美大学图书馆”微信订阅号;第三种是安装超星移动图书馆。这三种方式基本上都可实现查询、预约、续借和访问图书馆信息和资源的功能,并且各有优势:“集大通”是“智慧集大”移动信息化的窗口,是师生用户的校园微门户;微信拥有成熟的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作为宣传利器,能够将图书馆发布的信息快速扩散,且微信是师生用户最喜爱的交流通讯方式,有着庞大、稳定的用户群体;超星移动图书馆集成其自身资源的优势,提供海量电子图书、报纸文章及中外文献供师生用户选择。

图5  3种手机APP访问方式

3.6其他

集美大学图书馆在“智慧集大”项目建设期间,还根据图书馆自身实际情况,实施了一些方便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用户体验质量的措施。

图书馆馆舍的照明系统升级为人体感应灯,红外线人体感应灯具有红外传感器,不仅可以自动识别白天和黑夜,当有人走近探测区域时,探测器点亮书库里的灯,而人离开探测区域,灯则自动关闭,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图书馆座位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始终存在,因而占座现象屡见不鲜。2011年底厦门大学图书馆引进座位管理系统[11],国内多家高校图书馆亦先后启用座位管理系统,本馆已立项实施该计划。采用座位管理系统能够减少占座现象和读者之间的占座纠纷,大幅度提高图书馆座位的利用率,引导读者养成合理利用图书馆空间资源的良好习惯。

本馆已使用歌德电子书借阅机,读者只需在终端设备上通过独立客户端扫描借阅机上图书的二维码即可轻松将图书下载到手机本地,可离线阅读,全新的图书借阅方式吸引许多读者竞相使用。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于2006年在国内首先采用RFID馆藏管理系统[12],实现了读者自助借还服务。虽然无线射频感知技术的应用是图书馆馆藏系统的发展趋势,但由于集美大学本部图书馆馆藏数量较大,鉴于目前RFID电子标签价格较高,受经费的限制,无法像诚毅学院图书馆那样全馆采用RFID标签而依然采用磁条和条形码作为藏书标识。同时本馆采用的自助借还机不仅现在能实现条形码扫描和磁条充消磁的功能,且支持对未来改造使用RFID标签进行设备兼容升级。

采用自助借还机,使图书馆的借阅流程变得更加顺畅,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加了馆藏文献利用率,节省了读者的时间,缩短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了解和理解[13]。

4与智慧校园协同发展的经验思考

从集美大学图书馆和“智慧集大”项目现在的建设情况来看,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的共生性建设,整体来说是双赢的发展,使读者用户感觉不到图书馆是一个信息壁垒,在智慧环境中获取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信息更加自然和便利。笔者通过其中的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4.1明确定位

在与智慧校园协同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应该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在信息化社会中,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是智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智慧环境的子系统、功能子集。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不能过分突出自我,全力配合智慧校园满足师生用户的各项服务。

4.2面向服务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只有图书馆自身了解其资源内容和服务功能,才能准确地定制智慧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在与智慧校园进行信息集成建设中,应坚持面向服务和突出服务的智慧化能力提升。

4.3数据标准

实现“一卡通畅”的关键在于用户数据的共享,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存在已使用的众多独立系统,平台各不相同,数据标准也有差异,因此构建共享数据平台时,应从顶层设计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接口供各系统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数据共享交流,实现现有异构系统的集成和耦合。

4.4开放兼容

智慧图书馆是广泛互联的图书馆,而不仅仅是一个智能化的资源孤岛。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不能孤立地埋头苦干,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的系统需求,应为未来图书馆其他应用系统的接入预留开放接口,也应考虑为与横向的其他智慧图书馆的互联共享做好准备。

4.5人员合作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条件下,与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合作,难免在工作理念、数据标准和计划制订等方面存在意见上的分歧。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各部门展开交流,携手制定规划、共订标准,使图书馆更好地融入智慧校园的项目建设中。

5 结语

伴随“智慧集大”项目的开展,集美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环境基础建设、用户数据标准化、应用系统集成等许多方面得到了升级、优化,提高了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工作效率,为师生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了便利。

目前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还将继续,任重而道远,集美大学图书馆现阶段还远未达到智慧的标准。虽然受到现实情况的制约,无法获得大规模的投入,进行全方位的智慧化升级,但只要我们秉承智慧化建设的理念,合理规范地进行馆藏资源建设,整合集成各功能服务的应用系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图书馆员,高效便利地服务读者用户,逐步提升集美大学图书馆各方面的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能力,由量变到质变,就一定能朝着智慧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彭明盛.智慧的地球[N].人民日报,2009-07-24(09).

[2]于敏,王宗运.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的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2(21):62-64.

[3]宗平,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51.

[4]石莹,刘革平,张为群.西南大学“十二五”建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1(7):52-54.

[5]张彤.成都大学“借力”建设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2(1):53-54.

[6]涂庆华,马跃勇,宋骏飞.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服务[J].中国教育网络,2013(9):45-47.

[7]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 (7):8-10.

[8]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9]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10]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11]黄琬丽,陈强.厦大图书馆试行电脑选座[N].中国青年报,2012-01-12(12).

[12]刘白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内图书馆中的首次应用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07(4):10-12.

[13]韩海英,吴玲,郭琪.自助借还机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4):20-22.

林平男,1982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个性化网络服务。

关天敏男,1982年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收稿日期:(2015-04-14;责编:姚雪梅。)

猜你喜欢

集美智慧校园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