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与良肢位摆放的临床观察

2015-05-11姚丽应盛国

上海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良肢患侧痉挛

姚丽 应盛国

(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1)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本研究对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施以脑卒中后良肢位摆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月至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加良肢位摆放)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3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6岁,两组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以内,具可比性(P均>0.05)。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的诊断标准,精神状态稳定,同时排除合并严重感染、意识障碍、脑出血、再次脑卒中和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

由专业康复师指导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使痉挛的肌肉得到充分的牵拉、床上训练法缓解躯干痉挛提高稳定性训练及下肢痉挛的抑制训练、坐位训练法及从坐位到立位训练法、步行训练法,上肢功能训练法等综合康复治疗。

1.2.2 良肢位摆放姿势

仰卧位:床铺尽量平整。患肩下垫一小枕,上肢前置,与躯干呈45°;上臂外旋稍外展,伸肘、伸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患侧至大腿外下侧放置楔形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垫起微屈并向内;踝关节中立位,即足尖向上。

健侧卧位:肩胛骨充分前屈,肩关节屈曲90°以上(一般不超过130°),肘关节伸展前臂中间位,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处于平伸状态,下肢垫1个枕头。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也对患侧肢体有益。°

患侧卧位:斜侧卧40° ~ 60°,背后用枕头塞稳,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在患侧卧位摆放时,使用轻柔手法将患肩向前牵拉。患侧卧位注意事项:①患侧手心不要放置任何东西,否则因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内肌痉挛。②健侧下肢在前,患肢在后,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由膝至脚部用软枕支持,避免压迫患侧下肢肢体。③此侧卧位躯干应稍稍后仰,偏瘫侧肩部略向前伸,避免偏瘫侧肩部过多承受身体压力而引起疼痛。④保持偏瘫侧肩胛骨前伸位时,不能直接牵拉患侧上肢,以避免对患侧肩关节的损伤。

坐位:髋关节保持90°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最好臀下置一坐垫,双膝屈曲50° ~60°膝下垫一软枕,患侧足底放一硬枕,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轮椅坐姿:患者上身直立,在轮椅靠背处垫一木板。臀部尽量坐在轮椅坐垫的后方。偏瘫侧要避免肘关节的过度屈曲。偏瘫侧前臂和手用软枕支撑,以避免偏瘫侧肩关节受到上肢重量向下牵拉的力量。手指自然伸展,避免过度屈曲。双腿自然下垂,在偏瘫侧下肢外侧置软垫,纠正偏瘫腿的外旋,达到两侧足尖对称,避免偏瘫侧足尖外旋。一般患者的体位应2~3 h变换1次,以后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

1.3 疗效评估

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①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②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③Barthel指数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8.21土5.27)分和(47.42土4.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58.68士6.69)分和(54.43士7.23)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Ba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athel评分分别为(48.29土7.56)分和(47.61土10.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1.74土7.81)分和(55.62士10.53)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

经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n)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姿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抑制痉挛、降低运动障碍、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首要任务。

良肢位的摆放在治疗痉挛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是基本康复手段的一种。良肢位顾名思义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患者的肩、肘、手、髋、膝、踝等大关节活动不受限制以及早期诱发出分离运动,为将来肢体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基础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2]。不正确的姿势可导致加重痉挛、关节挛缩、严重的功能障碍,例如肩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患肩疼痛、手肿胀,皮温升高)等。良肢位的摆放进行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后越早越好,因为肢体功能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早期,就要积极介入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摆放时,患者体位一般应2~3 h变换1次,以后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的时间可适当延长。良肢位的摆放是根据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利用中枢神经细胞重组达到预防病理性协同运动模式和误用及废用综合征[3]产生的重要治疗方法。反复持续的良肢位摆放训练可刺激各个运动通路的神经元,保持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增加肌力、缓解痉挛,降低运动障碍,抑制异常模式,使之早期获得随意、协调和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4]。朱建玲等[5]研究发现,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中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干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总之,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均有效。但在痉挛程度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良肢位的摆放联合康复疗法可更好地减轻肢体的痉挛程度,促进痉挛肢体肌力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对脑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1]刘鸣.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2):146-152.

[2]谢德利. 现代康复护理[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03-106.

[3]王永炎, 张伯礼. 中医脑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23.

[4]刘少妮. 综合康复训练用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疾病康复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25): 65-67.

[5]朱建玲, 廖亮华, 陈树丹.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4): 109-111.

猜你喜欢

良肢患侧痉挛
品管圈质量控制对脑卒中偏瘫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影响
更 正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早期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哈萨克族患者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