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永晨:我不是一个狂热的环保主义者

2015-05-06章伟升

中国慈善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怒江江河水电

章伟升

《中国慈善家》采访从业近三十年的环保记者汪永晨,话题从媒体的话语空间谈起。

“我1988年开始做环境报道,当时环保是没有禁忌的,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也没这么紧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记者的汪永晨开始利用电台、电视节目,或联合各地媒体跟污染企业“死磕”。在她的回忆里,那个年代的法律尚不如现在健全,但媒体对中国的环境保护起了不小作用。

在一些报道中,汪永晨是一副“疯子”形象—冲动、激进、想把身家性命都彻底投入到保护中国环境的滚滚激流中……一家媒体记者曾采访汪永晨,两人聊了一个晚上。之后,该记者写了一篇题为《汪永晨:一个狂热的环保主义者》的人物报道。汪永晨颇为生气,“我说我确实狂热,我那天晚上发着烧才接受你的采访。”

1954年,汪永晨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亲历父母在“文革”中被批斗、下放干校等诸多变故,“从小就知道做人要收敛,不能太张扬。”她认为自己足够谨慎,即便是接受外媒采访,也只在被允许的范围内表达。“我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来的,知道限制在哪里,没必要去突破。我希望留住自己的话语权,如果尺度太大,可能就被封杀了。”

对汪永晨的诸多非议,大抵与她的“反坝”有关。

2003年,云南省政府立项在怒江开发十三级水电站,汪永晨联合专家、媒体和NGO三次上书向中央陈情,每次均获温家宝“科学研究、慎重决策”的批示,怒江的水电项目因此屡次搁置。“建坝”与“反坝”的拉锯战,一直持续至今。2006年,她发起“江河十年行”行动。近十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带领一百多个记者实地调查、报道西南部的大江大河沿岸被水电开发破坏的生态环境、文化和民生。

对报道专业性的质疑,一直围绕着汪永晨。2005年,方舟子讽刺她连千瓦和千瓦时都分不清楚,却妄谈反对水电。汪永晨回应称,她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做报道。“方舟子说他采访了当地的老百姓,70%的人都愿意修大坝。那我就告诉他,我采访了100个人,90%的人都愿意修大坝。但我会继续问百姓知不知道什么叫大坝,他们说不知道。我再问既然不知道为什么还愿意,他们回答因为政府说好,他们相信政府。这是我跟他的区别。”

汪永晨的这些行动让社会更关注江河流域的生态和民生,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想靠修坝发展经济的人。“江河十年行”的队伍时常被视为异类,汪永晨自嘲,在怒江她就是一个危险分子,总像“瘟神”一样被审查。2014年,怒江的一个村长斥责汪永晨别再来捣乱:“你们能为怒江做什么?”

汪永晨对“反坝者”阻碍了怒江经济发展的说法愤愤不平,而且认为水电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多归于国有大集团,沿江百姓并无受益。她说怒江一些没有建水电站的地方,现在不仅政府大楼盖得好,甚至连小学的桌子板凳、学生们穿的衣服都是各个地方捐来的,“原来那就是一个破烂的小渔村,没有我们十多年的报道,以前谁知道他们怒江啊?”

2015年3月,极限皮艇挑战赛将竞赛地点选在了尚拥有天然激流的怒江。这一赛事产生的旅游、住宿、餐饮等消费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收入。汪永晨在观看比赛时,目光和当地政府派来跟踪她的人偶然相撞,两人都心照不宣地笑着,“后来我跟他说,你得请我吃饭表示感谢。因为如果没有我们反对修大坝,就没有这个激流,就没有国际大赛。然后他笑着说‘行,但只吃饭,不说别的。”

汪永晨认为自己是乐观主义者,“在别人看来,我要么就是有病,要么就是极端,要么就是狂热。其实我真的不是那种人。所有跟我相处的人,都觉得我很温和。”

她对这些评价并不介怀。“无所谓。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在乎的是这件事能成,怒江能保留下来。”

近十年的调查中,汪永晨发现沿江的政府官员各有苦衷,“比如金沙江的溪洛渡水电站,当地的环保局长现在的所有工作都围绕着移民。三峡集团建完大坝以后就只管发电收钱去了,剩下一大摊事都是政府部门的人去面对。”汪永晨计划今后去采访十个沿江一带的环保局局长,报道政府面临的困境。

这样的计划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汪永晨却是一个不知道如何“找钱”的人。她在1996年创立的公益组织绿家园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的境地,至今只有两名全职人员。绿色记者沙龙项目开办15年只获得过一家芬兰基金会数千美元的资助。2014年,绿家园的十万元运行经费甚至只能由汪永晨自掏腰包。

即便是绿家园仅有的对外捐赠—为怒江贫困小学援建阅览室,汪永晨也是靠义卖她出版的环保书籍来筹资。但是,那些书并不受出版社青睐。一个出版界的朋友愿意免费替她出书,但绿家园需要包购一千册。“这一千册就得自己卖掉。我们卖不掉,现在每个月还得花350块钱租一个房间来堆书,因为卖不了那么快。”

很长一段时间里,汪永晨扛着笨重的书籍四处推销,行李箱拉坏了好几个。有一次,她看到朋友的钱包里有钱便要求其买书,结果被调侃:别人钱包里的钱也敢花。久而久之,她落下了“杀熟”的名声。

提起募款的困境,汪永晨的情绪有些低落。但随即她又说绿家园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有钱、有规模,而在于长年累月的坚持:绿色记者沙龙坚持了15年,江河十年行坚持了十年,实地探查北京河流的乐水行坚持了7年……

“你可以现在去找任何一个中国的环保组织,像我们每周、每月、每年,坚持十年左右一直在做活动的,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组织?” 坚持,是汪永晨认为绿家园独树一帜之处,“干嘛非得说,我没找来钱就认为我很失败?在‘坚持这一点上,我很希望我的做法得到推广。”

采访结束时,汪永晨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定不会选择做公益人,“我继续做记者会更出色,央广的平台也更大,可以让更多人关注(环保)。”

猜你喜欢

怒江江河水电
江河里的水鸟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江河治理的新思路
——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
怒江求学记
长江水电之歌
绿色水电认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