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迁移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5-05-05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施香娟

学苑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定式例题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施香娟

在数学学习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也已由来已久。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我们教师更应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避免机械性、呆板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此,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如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迁移能力的培养,现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交流如下:

一、恰当运用变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构建

在教学领域,“变式”教学方法是学生确切掌握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下呈现数学对象的本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后,以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对于“垂直”这一数学概念,笔者呈现了如下一组图形,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对垂直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上述一组图形中,既有垂直的标准图形,也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改变,通过适当地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在对正、反两方面的辨析中体会垂直概念的本质属性,多角度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深化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应变能力

入选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过专家多年教学实践检验,在反复推敲中筛选出的最具典型性、科学性和功能性的习题。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使用好数学课本,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多元功能,避免就题论题。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例题的功能,用好每一道例题,才能对课本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帮助学生在少而精的练习中牢固掌握数学概念,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3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第7题:

这一组习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在运算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为了以后的简便计算和为六年级学习倒数知识做好铺垫,笔者对这一组习题进行了二次开发,即:

(1)对比下面每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2)运用你发现的规律,试着填写下列各题:

(3)请你以更为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通过习题的二次开发,使学生能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的练习设计更能注重实效,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合理迁移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产生思维定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消极的、错误的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对旧定式做到有的放矢的对症下药,避免知识的生搬硬套,只有懂得变通,才能消除学生的消极定式。

例如:一个数是18,比另一个数多3。请问另一个数是多少?有学生认为是:18+3=21.

一个数是18,比另一个数少3,请问另一个数是多少?有学生认为是:18-3=15.

上述现象,是学生在学过比较简单的整数相加、相减的基础上产生的消极定式,简单的定式为“多就加、少就减”,也就导致了上述的解题错误。可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对数学的本质理解不透,仅凭一时的主观臆断,往往就会受原有知识经验的限制,造成判断失误或解错题。只有突破老框框,开拓解题思路,才能摆脱定式思维的约束有所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所说:“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有效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国承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8:167-168

[2]刘东才、李林.小学数学迁移能力培养的思考[J].2012.24:54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定式例题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