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启示与前瞻

2015-05-05曹金盛雯

歌剧 2014年7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发展

曹金 盛雯

内容提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的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本文拟从坚持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性追求、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探索“多元化”的歌剧表演艺术、建立专业化的歌剧表演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回顾歌剧进入中国的历史,进而展望未来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通过回顾歌剧进入中国的历史,追溯中国歌剧艺术家们探索的足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可贵的启示,进而展望未来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性追求

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民族性追求对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民族性追求是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重心。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诞生在人民奋发图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年代,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民族性追求的深深烙印。并担负着启迪民智、团结人民、引领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到重庆上演的《秋子》,再到红色延安的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都带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精神。《白毛女》扎根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作为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新篇章。之后的《刘胡兰》、《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系列中国歌剧作品都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养料而得以成长。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自成一体,光耀东方,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标准已经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中国人民民族品格的一部分。任何艺术形式在中国想要发扬光大,必须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艺术的民族性追求没有固定的模式,其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民族性追求”便会增加新的内涵,其主旨是民族精神的博大文化内涵在当前时代的投射。因此,对于歌剧艺术家来说,在每一个新的时期,都面临着民族性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要求。坚持民族性追求,运用具有民族特征的语言,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以及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才能使中国的歌剧艺术发展壮大,并被时代所认可。民族性,是就文化本身的价值而言,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标准能够加以衡量,也不存在某种文化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绝对价值。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世界文化是由无数个民族、地域文化所组成,这些民族、地域文化的群体繁荣才能带动整个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社会现实,在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上,投射出巨大的阴影。当时的艺术家们把眼光投向西方时,被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繁荣的经济文化生活所震撼。难免会产生妄自菲薄、自认落后的反思与自责,为了自立、自强,出现了很多矫枉过正的思想和行为,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反思,从历史的脉络中探索未来发展的途径,中国文化的发展一定会回归本源,重新重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现代艺术内涵,这也是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罗素说:“多种多样才是美丽的。”识别、认定、突现、张扬我国歌剧表演艺术的个性,是我国歌剧表演艺术定位的核心内容。彰显个性魅力,坚持差异化特征,对内要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对外则要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区别。

歌剧表演艺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艺术水准的标志之一,更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备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这是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繁荣以至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歌剧表演艺术只有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方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二、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之中,各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对一个民族和整个世界来说都大有裨益。中国近代的闭关锁国,造成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而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的文化渗透,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和震荡。文化的交流,与其被迫的接受,不如确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而融会贯通到本国文化之中。中国歌剧发展的源头就来自那一次“西学东渐”中对西方歌剧的学习和引进。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歌剧艺术在中国落地生根,直至根深叶茂,被广大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中国歌剧接下来的发展更需要在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坚持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主导地位,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特色。同时,中国歌剧的发展要避免片面性与狭隘性,要采取开放的姿态,运用发展的眼光,敢于打破陈旧的创作方法,这是中国歌剧推陈出新、再现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不断发展以至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树立开放的民族主义文化认同取向,既要有开放的勇气,也要有开放的智慧。有了勇气,才能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大胆吸收借鉴外来的文化;有了智慧,才能善于利用外来的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防止全盘西化,以至丢弃本国文化的根本。开放的民族主义文化认同,就应该是世界性文化认同与民族性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就必须确立世界眼光,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始终关注和把握体现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发展趋势,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

纵观世界音乐发展史,但凡有成就的音乐家都是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基础之上,对外来文化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并与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行嫁接融合,才能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外来艺术形式风格的优秀成果。“我们应该提倡不分洋土,大胆创造,不论是洋的(外来的)、土的(传统的),都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组成部分。唯一的标准,是人民的取舍!”真正做到兼收并蓄、拓宽眼界,唯其如此,方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与民族化特征的优秀作品。

三、探索“多元化”的歌剧表演艺术

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多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逐步走向多元化。在这种文化的剧变中,观众的审美能力也随之得以提高,审美需求也变得多样而复杂,任何一种单一样式、风格和题材的艺术形式都已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多元化审美需求,中国的歌剧表演艺术同样也需要“细分市场”,走多元化的道路。

模仿和描红,是歌剧表演艺术多元化探索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由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立足于传统。对既有的艺术形式进行模仿和描红,是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由之路。这个模仿过程最初可能存在粗制滥造、胡乱拼接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但是通过长期的探索与磨合之后,就会形成新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域都曾经拥有大量的艺术形式,如各种民歌、戏曲、曲艺等,璀璨耀眼,数不胜数,还有在几千年前的文化发展中,积累沉淀了无数的历史故事,也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的优秀素材。这些都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多元化探索提供了无数可能,也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歌剧一路走来,经过了儿童歌舞剧、“戏曲改良”、“话剧加唱”等创作过程。艺术家们所做的每一次探索都是艺术多元化的可贵尝试。

多元化探索是快速变革时代的必然需求。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其创新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的态度、勇敢宽阔的胸襟接纳着世界各种新鲜事物。在中华大地上,每一天、每一个地方都发生着变化,这些发生在观众身边的鲜活故事,为中国歌剧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抓住这些创作素材,并对其进行大胆创新,用歌剧艺术将之展现在观众面前,必将与观众的生活体验产生强烈共鸣,从而使中国的歌剧表演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歌剧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着传统和现代、国内和国外的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有的为观众所接受,并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而有的则如昙花一现,迅速消亡。艺术家们对于这些新类型的尝试,且不论最终成功与否,单在形式上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未来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优胜劣汰,经过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四、建立专业化的歌剧表演人才队伍

中国歌剧要发展,要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杰出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剧表演人才。歌剧表演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就歌剧演员自身而言,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第一,注重舞台实践。歌剧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讲究“知行合一”。在歌剧表演中需要具备戏剧表演、角色创造、台词、肢体语言、舞台形象以及在重唱、合唱中与他人的整体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可以使歌剧表演人才在基本的歌唱学习和大量的歌剧曲目学习之外,得以熟练地掌握这些能力。但是现在很多青年歌剧演员都是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毕业后直接到歌剧团体工作,因而,他们真正的舞台表演实践是在工作后方才开始,这就造成很多青年演员“只会唱不会演”的缺憾。舞台是培养歌剧演员的最好课堂。演员通过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才能逐渐积累舞台经验,提高表演水平。歌剧表演实践是歌剧表演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二,注重学习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技法。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与外国歌剧表演艺术有所不同,它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基础之上,特别是中国民族歌剧,带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味。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时更多地借鉴了传统民歌、戏曲元素,这就要求歌剧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戏曲表演功底。因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技法在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可或缺。

第三,演员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歌剧表演来说,演员的二度创作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歌剧艺术方能以迷人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再好的作品也需要演员高水平的表演才能够获得成功。这对于演员的审美能力有诸多要求。首先,演员需要对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做深入的了解。只有充分理解作品才能够把握作品,从而与剧中的角色形成共鸣,并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达到真实可信地塑造角色的目的;其次,演员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社会阅历越丰富的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入,对于歌剧作品也是如此,演员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入,获得的感受也就越丰富,这对于演员在剧中塑造角色意义非凡;同时,演员还要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演员的二度创作基于作品本身,但不拘泥于作品,演员需要在自己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发挥,以自身的表演丰富作品的内涵。对于这一问题,在温哥华歌剧院排演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中扮演尼克松的男中音歌唱家罗伯特-奥斯(Robert Orth)曾经指出:“要发挥想象力,这就是塑造,对于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做到多大可信度。”他还详细描绘了“扮演一个角色”和“成为角色”的区别所在。他把“扮演一个角色”看作是一种朗诵似的歌剧表演风格,意味着眼睛没有焦点、僵硬的动作还有毫无意义的发呆。然而“成为角色”需要演员融入角色之中,时刻准备着应对周围发生的任何事件。要做到从“扮演角色”到“成为角色”,一种方法是进行角色分析。……角色分析可以帮助演员发现角色的不同之处,推动对角色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角色分析中显露出的角色特征为塑造角色提供了条件。

总之,中国歌剧演员既要学习西洋歌剧的演唱方法、戏剧表演与传统戏曲表演方法,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相对于中国传统戏曲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对于歌剧表演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迄今为止还没有将教育系统化、规范化,这就使得演员在舞台表演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此可见,建立系统、规范的歌剧表演教学体系对于建设高水平的歌剧表演人才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坚持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性追求、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探索“多元化”的歌剧表演艺术、建立专业化的歌剧表演人才队伍,是中国歌剧艺术自我品质确立,走向国际化之路的必然途径。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发展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黄新德黄梅戏表演艺术探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