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红帮裁缝》的创作过程

2015-05-05武红文

歌剧 2014年7期
关键词:裁缝歌剧宁波

武红文

歌剧《红帮裁缝》是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演艺集团联合打造的一部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型原创歌剧。该剧以中国国服中山服为题材,以辛亥革命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刘天意和王阿绣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剧情跌宕起伏、感人肺腑,音乐动人心魄、元素众多,舞美设计真实体现出时代特征,将西洋歌剧艺术精髓融入其中,形成观众喜闻乐见、极具欣赏价值的舞台呈现形式。

歌剧《红帮裁缝》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创作缘起

2011年,为响应中央提出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号召,创作舞台表演艺术精品,中央歌剧院的主创人员深入宁波地区采风,了解到早在18世纪末,宁波人就以“三刀”(剪刀、菜刀、剃头刀)闯天下,其中尤以“剪刀”最为著名。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红帮裁缝,就是宁波人创下的。

“红帮裁缝”之称是相对于“本帮裁缝”而言的。在民间制作长袍、马褂、对襟衣等中国传统服装的宁波裁缝被称为“本帮裁缝”。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风东渐”,一些技艺高超的本帮裁缝逐步停做传统中装,转而学做西服。因有的洋人头发为红色,宁波人习惯称他们为红毛人,业内就将这些为红毛洋人做西服的裁缝称为“红帮裁缝”。“红帮”的“帮”取“业帮”之意,即红帮裁缝是从事新型西式服装行业的裁缝群体。

宁波地区独特的海港文化和商业文化,孕育了红帮裁缝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精神,他们不局限于本乡,把西服事业拓展到全国及海外。在国内,他们北到哈尔滨、长春、大连、辽阳、沈阳等城市,南至苏州、南京、汉口、长沙、重庆、广州、香港等城市:在海外,红帮裁缝在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立足。可以说,红帮裁缝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声名远播海外。

红帮裁缝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西服制作技术,成为中国近现代服装行业的主力军,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服饰现代化的进程。他们曾创下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五个“第一”的辉煌业绩: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制作了中国第一件西服,制作了第一件中山装,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西服裁剪理论书籍《西服裁剪指南》,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服装职业学校。

红帮裁缝所表现出来的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央歌剧院与宁波演艺集团经过研讨和论证,认为用歌剧这种世界音乐语言来咏叹近代宁波人的精神与情感十分契合,决定联合打造原创歌剧《红帮裁缝》。

剧本创作

在动手创作剧本前,主创人员对红帮裁缝的素材进行了仔细搜集和梳理,参观了宁波服装博物馆,采访了红帮裁缝后人,与宁波服装学院的专家进行座谈,召开由老中青裁缝参加的座谈会,阅读了大量史料。在上述采风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创作出剧本初稿。宁波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剧本研讨会,对剧本的立意、内容乃至细节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修改意见。根据研讨情况,主创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再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数易其稿,形成了2013年版的文学剧本稿。

经过2013年在北京、宁波、上海的巡回演出,主创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发调查函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根据从各方面得来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使之一方面更接地气,一方面更符合歌剧艺术特点。从2014年4月到6月,修改后的《红帮裁缝》在北京、浙江、天津等地巡演,赢得观众极高的赞誉。

音乐创作

《红帮裁缝》的音乐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金湘创作。他的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当代审美意识,以及东方优秀的美学传统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结合,赢得了中西方观众的赞赏。尤其在歌剧领域影响更大,他的首部歌剧《原野》,自198了年问世后,获得世界性的成功,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金湘教授出生在浙江诸暨,对浙江地区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在创作《红帮裁缝》音乐时,除了用典型的歌剧音乐语言来表达外,还将宁波特有的民歌马灯调融入其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心态和情绪,使音乐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与灵动性。

《红帮裁缝》的音乐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间奏曲等组成,结构完整,气势雄浑,激情洋溢,与激变的时代、鲜明的主题、跌宕的剧情、剧中的人物,无不吻合。剧中的咏叹调、重唱、合唱等,既有歌剧艺术上的高难度追求,又有悦耳动听、百转干回的普及性诉求,观众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童,无论南北,都能听得懂、入得了戏,沉醉其中,甚至在散场时还能哼唱出来,这不能不说是音乐的成功。

艺术特点

《红帮裁缝》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重大主题与普通人物命运紧密结合,既体现出鲜明主题,又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使剧中人物饱满可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时期的革命党人,怀抱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革命理想,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孙中山将革命党人的理想凝聚在由他亲自设计的中山装上,经过红帮裁缝之手制作出来,使小人物的坎坷命运与历史大事件通过中山装巧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在小人物身上彰显出大主题。

第二,尊重历史,务求真实。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真实决定了艺术的真实。《红帮裁缝》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要把故事讲好,最根本的在于尊重历史,贵在真实。首先在人物塑造上,男主人公刘天意是本帮裁缝领头人的长子,肩负着继承祖业的重任,在他身上更多体现出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孝顺和责任是他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也是数干年来的封建社会赋予家庭长子的典型特征,在故事所表现的时代大量存在:女主人公阿绣是红帮裁缝领头人的独生女。红帮裁缝开放包容、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精神,会在阿绣成长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身上具有了敢做敢为、追求自由、捍卫幸福权利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是那个时代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身上的典型特征。将男女主人公置身于中国剧变的时间节点,赋予各自典型特征,尊重了历史,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其次在人物造型上,辛亥革命前,宁波地区的男人留长辫,但在上海很多中国男人已经把辫子剪掉了。剧中的王泰和在南京路开店,就没有了长辫。同样,天意在横滨开店,也剪掉了辫子。还有,据史料记载,除了西装的正装外,婚纱、现代旗袍等,都是经红帮裁缝之手制作出来的,在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三,用西洋歌剧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红帮裁缝》剧情跌宕起伏、感人肺腑,音乐动人心魄、元素众多,服装和舞美完美体现出时代特征,给观众极强的带入感,整部歌剧洋溢着浓重的宁波地域色彩——江南水乡、白墙黑瓦、红帮裁剪工具、服装、服饰等,无不体现着中国元素,然而所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西洋歌剧,用世界音乐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为歌剧艺术的中国化、中国故事走向国际舞台,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第四,一剧两版。为让歌剧演出降低成本,让歌剧走进群众文化生活,主创人员吸收和借鉴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对歌剧演出形式进行了创新,形成大剧院版和巡演版两种演出版本。大剧院版为正歌剧形式,除主要演员外,有百人合唱和百人乐团,演职人员约为300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呈现出大歌剧艺术的辉煌、壮观与震撼。巡演版演出则由主要演员担纲,衬以恰当的舞美,用LED视频来配合,在浑然一体的舞台艺术结构中,将主要演员的艺术表演放在突出位置。另外增加了说书人的角色,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串联全剧,为观众的欣赏增添了趣味性。经过演出实践检验,从观众的反响来看,两种版本各有千秋,都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欢。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是热泪盈眶,用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久久不愿离去。

几点启示

启示一:“央地合作”模式具有广阔前景。《红帮裁缝》是文化部所属的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所属的宁波演艺集团联手打造的,中央歌剧院在创、排、演等方面具有雄厚的艺术生产能力,宁波演艺集团在题材、资金、市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舞台艺术精品,这种“央地合作”模式,为院团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启示二:艺术创新必须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歌剧艺术形式被称为舞台表演艺术里的“重工业”,诞生400余年来,在保持基本艺术形态的基础上,不断演绎出轻歌剧、喜歌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形式。这种演绎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创新。在舞台上获得生命力之后,成为新的表演形式。《红帮裁缝》推出巡演版,一方面是从降低演出成本角度考虑,更多的是结合艺术实践对歌剧表演艺术形式进行的创新探索。这种探索对于歌剧艺术的普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启示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用作品说话。文艺院团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要拿作品说话。如何打造深受群众欢迎的舞台艺术作品,《红帮裁缝》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就是要接地气,要敢于用高雅艺术形式讲中国故事,使观众真切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艺术享受。

猜你喜欢

裁缝歌剧宁波
当折翼蝴蝶遇上巧手裁缝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走进歌剧厅
燕子是个小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