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2015-04-29胡玉萍张亚鹏于珍珍

求知 2015年3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学业子女

胡玉萍 张亚鹏 于珍珍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

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后在学校态度、社会交往和学业方面不断做出各种适应性调适,从而顺应自身所处的学校环境的过程。要很好地适应城市公立学校,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对学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关心学校动态;二是在学校建构和谐的人际互动关系;三是在学业方面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风格、教育方式。通过分析考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指标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学校认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业适应之间密切相关,这四个指标能够很好地体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概况。调查数据显示,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各维度项目得分均值中,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适应和学校认同。而学校总适应得分为40,表明从整体上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公立学校适应状况良好。

通过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学校认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适应和学校总适应等五个维度的各指标均值作为因变量,以流动人口子女的个人特征和家庭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其中,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级、随迁时间;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子女数、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变动因素(具体包括搬家次数、转学次数)、家长教育方式(具体指标为父母打骂子女频度)、家庭教育支持(具体指标为父母检查作业频度)和参与家务劳动情况。经过分析认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家庭影响表现在:一是在影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个人和家庭主要因素中,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打骂频度)、家庭教育支持(父母检查作业频度)、年级、搬家次数、性别、随迁时间;二是在性别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中,男生学校适应程度整体弱于女生,其中,师生关系维度最为突出,其次是学业适应;三是在年级方面,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状态呈倒U型,即在五年级时,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各维度均值得分达到最高峰,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呈上升趋势,然后呈下降趋势;四是搬家次数与学业适应、学校总适应和学校认同呈负相关,即搬家越多,学业适应、学校总适应以及学校认同适应越差;五是家庭教育方式与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各维度呈负相关,即教育方式越是简单粗暴,则学校适应各维度以及学校总适应越是薄弱;六是父母的教育支持对随迁子女的学业适应维度呈正相关,即检查作业越是频繁,随迁子女的学业适应越好。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在家庭影响

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场所,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支持较弱是很普遍的现象,且这种支持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具体说来家庭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支持的不足。家庭教育理论认为,拒绝孩子合理要求,或是不针对实际情况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教育方式,都是家庭经济支持不足的表现,因为孩子没有得到真正适合自己需求、用于发展自身的物资资源。相比于城市籍儿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获得的家庭经济支持不足通常表现在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一方面,家长们忙于工作,忽视随迁子女在经济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窘迫也造成家长们不能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求。在调查中,有家长就认为孩子住在家里,吃在学校,需要花钱的地方已经解决了,所以他们很少给孩子零花钱,学习资料或是学习用品也都是孩子主动提出才会购买。显然,家长最关注的还只是子女基本的吃住需求,较少关心孩子学习上的需求。

2.人力资本的相对匮乏。家庭教育的人力资本是指父母自身具备的知识或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对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都不相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父母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他们能够获得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信息有限,有些家长没有能力在孩子学业上给予有效帮助。此外,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不固定,也很难做到对孩子学业上的持续关注和指导。调查中老师们较为普遍的反映就是,流动人口家长基本上对孩子的学习帮不上什么忙,孩子被全权交给了学校。

3.对孩子的成长关心不够,忽视心灵慰藉。许多学者从社会融合视角分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他们认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工作不稳定,孩子也常跟随父母在城市间辗转流动,孩子在教育上缺乏稳定性,对周围环境缺乏归宿感和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同伴群体关系。调查证实,随迁子女的搬家次数对他们的学业适应和学校总适应有显著影响,搬家次数越多学业适应越不良,学校总适应也越差。一方面,有些随迁子女从小生活在农村,与父母比较生疏,进入城市生活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与孩子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随迁子女的家庭生活极不稳定,孩子跟随父母不断变换生活环境,以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被破坏,他们没有一个稳定的同伴群体,常常会感到孤独。然而很少有家长会注意到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慰藉。随迁子女要适应不断转换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不安感等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支持,这种负面情绪就会累积成为对周围人群的排斥和对环境的不适应。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

干预的建议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庭方面的支持不足也促使我们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和城市融入方面有所作为。因为学校和社会不仅要担负起自身在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方面的责任,还要尽可能弥补来自家庭的不足,因此应该在以下方面体现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干预措施。

1采取更加灵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立学校教育管理形式。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特殊状况,接受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公立学校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形式。一是允许流动人口子女随时插班就读,提供早到校学生的管理、延长课后管理时间等,创造更加灵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方式,减少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造成的影响;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行寄宿制管理,一方面可以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弥补流动人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力不从心和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学生频繁流动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的困难;三是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允许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自愿订购校服和自愿参加需缴费的集体活动,也可实行分期缴费;四是在学校评价上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薄弱以及改变一些文化差异,比如语言差异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一个过程的情况,探索更加灵活的学校评价标准,鼓励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学习和日常活动中去。总之,可以通过探索更有针对性的学校日常管理方式,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就读和学校适应提供更为宽松的学校环境。

2发挥学校和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给予流动人口子女补偿性支持。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特点,探索各种形式的学校和社会支持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造就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朴实、吃苦耐劳、独立性较强,另一方面知识面有限,自信心、表达能力不足,生活和学习习惯不良。针对这些特点,从学校层面来看,除了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体现出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针对性外,还可以通过组建各种学生组织和举办各类活动,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增进相互了解,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从社会层面来看,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生活中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可以组织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集体辅导,也可以是一帮一的方式,采取多种帮扶形式,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和城市融入方面的支持作用,例如提供贴近流动人口需要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家庭的社区参与,增加与城市儿童的交流沟通,降低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促进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城市适应和文化融合。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学业子女
艰苦的学业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