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

2015-04-29毕俊静

求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法依法治国依法

毕俊静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当代中国面临着双重任务,深化改革和实现法治,实现法治又可为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因而依法治国虽在党的十五大就已提出,但目前来看依然是重中之重。当然,依法治国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息息相关,需要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带领之下来实现。

一、实现依法治国,领导干部要具备法治观念

当今中国,处在这样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上,各个领域的事业想要继续向前推进,就必须依靠法治,将一切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确保严格依法进行。做到这点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具备法治观念,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人治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法治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尽管现实来看法治观念的形成迫在眉睫,但是短时期内还达不到人们的期待。那么,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使领导干部真正树立法治的观念。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要使领导干部具备法治观念,党和国家已经和正在做的功课正逐步清晰展现。事实上,人所共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上任伊始就踌躇满志,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来规划中国未来的走向,以确保中国这艘航船能够在既定的轨道内破浪前行。这个轨道是什么?就是法治化的轨道,也是确保一切正常运行的轨道。

历时一年半时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扎实开展,确保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收紧。在整个活动中,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确实经受了充分的党内生活锻炼,提振了精神风貌,期间一批违法违纪的官员受到了查处,受到了党纪国法的制裁,在全党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警醒作用,使贪腐官员欲腐不敢,廉洁官员更加廉洁从政,从而为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打下坚实的思想、制度和环境基础。当然,群众路线教育只是第一步,对具有不同心理和行为状态的领导干部只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领导干部要具备法治观念,就要切实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这是对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但是,宪法法法律至上,前提条件是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如果缺乏敬畏之心,那就会导致权大于法,权力的行使没有边界。毋庸讳言,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法治中国的建成需要法律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全民信仰的前提是首先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这就要求要树立法的权威性。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使人们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法不能形同虚设,有法必须要依法,同时法要得到贯彻执行,在执法领域要确保有效执行,在司法领域要确保公正执法、一视同仁,并将立法、执法和司法三者很好衔接起来。

领导干部具备法治观念,要切实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法工作,把学习宪法法律纳入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班子要将形成的好的机制固化下来,加强学习,制定年度学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法用法的表率,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学法用法工作。要以取得实际效果为目标,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促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现依法治国,领导干部要具备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不会自发生成,而是需要通过外力来促其生成,并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养成、渐次固化、深入脑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常态思维。

一是做好普法工作。要以宣传宪法为核心,加强对宪法基本原理的学习教育,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通过创新途径、创新机制等手段,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工作中,要尽量避免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做好普法工作需要载体,从而让法治思想在领导干部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当前我们正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一项学习:领导干部学法律。从目前运行来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法用法考试,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这种学习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搭配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需要观察。笔者认为,一项决策的制定或实施,要充分考虑初衷和结果的一致性,如果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二者不完全吻合,可以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堵塞漏洞,以使手段和目的达到最优匹配。

二是传播法治文化。由于缺少法治文化传统,民众还不太懂得或认可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遇事首先考虑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走法律途径,这种现状对推进法治建设很不利,因此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在法治文化宣传对象方面要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在法治文化宣传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不能为应付上级有关要求而现拼现凑、现使现抓;在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形式方面要注重增强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注重效果,不能只图形式热闹、面上好看。在全社会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的氛围中,领导干部能够切实体会到法治就在身边,从而形成推进法治的自觉和自信。

三是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法治信仰首先应该在领导干部心中树立起来,对法治的信仰需要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具体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领导干部信仰法治就会依法办事,群众的法治信仰就水到渠成。群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来自于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公平公正,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应该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当领导干部侵犯了公民权利时,要追究相应的责任,决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只有树立法治信仰,才有利于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做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三、实现依法治国,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执政

实现中国梦,不仅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法可依,还取决于我们所制定的法律是否能够得以贯彻实施,法律是否能够公平、公正地适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现实生活中,权比法大、文件比法律条文管用的现象还比较常见,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还很大。要实现依法治国,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执政。

一是要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执政,这样的道理各级领导干部都懂,关键的问题在于,执政如果没有做到依法,那么有何措施可以矫正,而措施又必须是刚性执行。习近平同志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反腐败实际上是对公然违抗法律的特权人物的一种惩戒性措施,打“老虎”使特权高官明白中国自古“刑不上大夫”的官场规则,在今天的法治中国将一去不返,拍“苍蝇”也让那些蝇营狗苟的贪腐小吏再不敢心存侥幸。反腐败就是要正本清源,要防止公共权力异化为以权谋私的特权,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制约,加大对特权行为的惩罚力度。

二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约束。当前,我们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现实来看,当今社会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纠纷、利益冲突错综复杂,加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敌对势力恶意插手,就更需要领导干部从习惯性运用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向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转变。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约束,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好党员干部入口关。在招录人才时可加大法律知识的考核比重,要积极推行各级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对成绩不合格的不予任命。特别是要加强对宪法的学习,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学习宪法,将宪法精神贯穿到工作之中,带头营造良好的法治从政环境。其次,要考察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要促使党员干部依法办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以权代法,以权越法。再次,要建立健全系列机制,如决策机制,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再如,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规则和程序办事,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形成常态;又如,要建立健全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及纠错机制,如此等等,以系列机制的健全完备确保党委决策行为的合法合规。最后,要以程序制约权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程序意识,杜绝决策的主观随意性,真正做到懂程序、讲程序,按程序办事。要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变人治为法治,一切都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通过法治化运作逐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宝坻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克明

猜你喜欢

学法依法治国依法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