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

2015-04-29袁国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袁国英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发现:1)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相对单一,多为乒乓球、台球、健身器械和健身路径,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2)由于部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未开展日常体育活动,难以推动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3)由于北京市社区健身俱乐部获得合法经营权的数量很少,大部分俱乐部在社区备案,俱乐部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相互重叠混为一体,难以形成造血功能,经费主要依靠会员会费和政府扶持资金维持;4)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已具规模,加强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提出建议:1)开展社区居民体育需求调查,“十三五”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推进俱乐部广泛开展日常活动,挖掘潜力,发挥俱乐部的更大作用;3)加快推进健身俱乐部“民办非企业”试点工作,探索俱乐部独立经营管理模式;4)尽快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平台,研制管理系统。依托“北京市社区体育协会”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联盟,实现各俱乐部间的横向交流。政府、协会和联盟、俱乐部三方各负其责,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现状;场地设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3-0219-04

文献标志码:A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且隶属于社区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是伴随着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社会体育现象。中国的社区体育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2003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我国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序幕。10多年来,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快速增加,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急需研究和完善。本文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对俱乐部基本现状、特点的把握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为其今后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建议,为北京市乃至其他省(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运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51个国家级和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调查,样本分布(见表1),深入了解其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系统地分析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

2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现状

2.1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

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共建设有国家级、市级社区体育俱乐部144家,涉及16个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燕山地区。从分布情况来看,顺义区、海淀区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最多,分别为19个和18个,怀柔、门头沟的数量较少,均为1个。

2.2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场地设施

1)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和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基础。51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共拥有室内活动场馆约6万6000m2,室外活动场地约16万4000m2。98%的俱乐部拥有固定的活动场地,64%以上的俱乐部既拥有室内场馆,又拥有室外场地(如图1所示)。

①室内场馆面积。51个俱乐部中共有48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拥有室内活动场馆,其中58.8%的室内场馆面积在1000m2以内,拥有1001~2000m2的室内场馆的俱乐部占21.6%,19.6%的俱乐部有2001m2以上的室内健身场馆。②室外场地面积。34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拥有室外活动广场,没有室外广场的俱乐部主要集中在城区,80.4%的俱乐部室外广场面积在2000m2以内,室外广场面积超过8001m2的为7.8%。

2)健身器械数量。绝大部分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配备了健身器材,37个俱乐部拥有室内健身器械,占总数的72.5%,30个拥有室外健身路径,1个俱乐部既无室内健身器械,也无室外健身路径,完全借助周边单位场地开展活动。

3)健身器材数量。由于兵乓球和台球项目对场地要求较低,且普及性较高,因此,大部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配备了乒乓球台或台球桌。14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拥有乒乓球桌和台球桌,31家拥有乒乓球桌,19家拥有台球桌。

2.3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

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开展的活动项目多样,既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门球等各种球类项目,又包括武术、气功、健身健美、舞蹈、游泳等项目,同时出现了登山、自行车、踢毽、跳绳、击剑、棋牌等新兴项目。其中乒乓球项目的开展最为普遍,71%的俱乐部均开设了乒乓球活动,其次为器械健身、健身操舞等活动,占65%(如图2所示)。

1)组织和参与状况。2013年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共组织活动6174次,共有38万4047人次参与,平均每个俱乐部每年开展12次活动,平均每场活动62人次,有13.7%的俱乐部年活动超过了5000人次,有56.9%的俱乐部在1000人次以内。有7个俱乐部只开展日常锻炼未组织竞赛、展示等活动。开展活动在50次以内的俱乐部数量最多,占56.9%。

51家社区体育俱乐部共组织表演或比赛383次,平均每家组织7.5次,其中组织表演或比赛次数在10次以内的俱乐部数量最多,占64.7%;社区体育俱乐部表演或比赛参与人次达3万8763人次,其中人次在300人以内的数量最多,占52.9%,参加表演或比赛人次数为O的俱乐部占17.6%。

2)参与人员情况。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内锻炼的人员,以中老年为主体,年龄在51~60岁之间的人数最多,占28.2%,其次是41~50岁占23.1%,40岁以上占51.3%,25岁以下青少年参加俱乐部活动的较少。其中28.2%为离退休人员,26.5%为事业单位员工,11.1%为国有企业员工。

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内锻炼人员的活动频率是,65.8%的锻炼人员每周活动3次及以上,20.5%的人每周锻炼2次,俱乐部内活动人员参与热情普遍较高。

2013年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日常锻炼人数达3万多人次,其中51.7%的俱乐部日常活动人数在100人以内,16.1%的日常活动人数在101至200人之间。值得关注的是,有9个俱乐部的日常活动人数为O,俱乐部未发挥组织居民开展日常锻炼作用。

3)培训情况。51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5536次,平均每家年举办108次,其中培训次数在20次以内的数量最多,占68.6%,没有举办培训的占9.8%;培训参与人次数达4万6089人次,平均每个俱乐部年培训人次为904人,其中培训人数在100人次以内的俱乐部数量最多占35.3%,培训人次数为O的俱乐部占11.8%。

2.4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建设

1)组织类型。51家俱乐部中,76.4%依托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成立,13.7%依托企业单位类社区、5.9%依托事业单位类社区、3.9%依托学校类社区。

2)管理人员。在51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共有专职管理人员153人,82.4%配有专职管理人员;仅有9个俱乐部只有兼职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从人数分布看,1/4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只有1名专职管理人员,50.9%的俱乐部专职管理人员数在1~3人之间,如图3所示。

3)兼职管理人员。51个俱乐部共有兼职管理人员239人,70.6%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配有兼职管理人员,有25个俱乐部的兼职管理人员数多于专职管理人员数。兼职人数为1~3人的俱乐部数量较多,43.2%的兼职管理人员数在1~5人之间。29.4%的俱乐部无兼职人员,如图4所示。

4)拥有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在51家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中,2013年共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57人,平均每个俱乐部拥有13名;从级别分布看,平均每个俱乐部有1名国家级、2名一级、3名二级和7名指导员。

从指导员数量来看,80.4%的俱乐部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在1~5名之间的俱乐部数量最多,占到了37.3%,同时有11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比19.6%。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分布很不均衡,如图5所示。

5)专项教练员人数。2013年51家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共有教练员184人,72.5%的俱乐部拥有教练员,教练人数在1~5人之间的俱乐部数量最多,占51.2%,如图6所示。

6)实行会员制情况。62.7%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实行会员制,51家俱乐部2013年会员总人数达3万2532人,平均每家拥有会员638人。37.3%的俱乐部未实行会员制,大部分实行会员制的俱乐部会员人数在200人以内,如图7所示。

2.5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

2.5.1注册备案情况

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仅有5个在工商局或民政局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大部分俱乐部仅在社区备案,不具备正常开展经营的合法地位,如图8所示。

2.5.2经营形式

1)独立经营情况。84.3%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采取独立经营的形式,仅有15.7%的俱乐部与其他经营公司合作经营。部分独立经营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俱乐部活动与社区体育建设相重叠,俱乐部作用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合作经营情况。12个俱乐部与商业俱乐部合作经营,有2个俱乐部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经营,合作形式多是由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提供场地或设施的配合,而商业俱乐部给予社区居民活动一定程度的支持或优惠。经费匮乏主要来自会员会费和政府扶持金,尚未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因而经费紧缺。会员对俱乐部场地或设施的配备情况最为关注,占比达70.1%,其次,对俱乐部的活动项目或活动内容较为关注,占比达43.6%。

城市社区俱乐部活动人员比农村社区人员更加看重俱乐部的收费标准和场地或设施配备情况;农村社区的俱乐部活动人员则更加看重俱乐部教练员或指导员的水平和培训的频率,如图9所示。这与近年来城区活动场地紧张,而农村人才相对匮乏的状况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16个区县、2个地区共有144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各区县最多的拥有19个,最少拥有1个,分布不均衡。98%的俱乐部拥有固定的场地设施,64%的俱乐部室内外场地设施兼有。每个俱乐部室内面积平均为1300m2,室外面积平均5180m2。72.5%的俱乐部拥有室内健身器材,室内乒乓球、台球、健身器械和室外健身路径是社区俱乐部最主要的健身设施。

2)2013年北京市每个社区健身俱乐部平均开展比赛、表演、展示等活动121次,每次活动平均62人。社区健身俱乐部的乒乓球、器械健身、健身操(舞)活动开展最为普遍。参与俱乐部日常锻炼人员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多,占51.3%。俱乐部平均每年组织比赛、表演、展示活动7.5次。2013年平均每个社区体育俱乐部举办培训108次,平均每个俱乐部年培训904人次。

3)北京市社区体育俱乐部隶属社区以传统社区为主,占76.4%;以单位社区为辅,占19.6%;学校社区最少,仅占3.9%。82.4%的俱乐部拥有专职管理人员;拥有1~3名专职管理人员的俱乐部占50.9%。70.6%的俱乐部拥有兼职管理人员,拥有1~3名兼职管理人员的俱乐部占37.3%。80.4%的俱乐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每个俱乐部有13名指导员。72.5%的俱乐部拥有专项教练,拥有1~5名教练员的俱乐部占51%。

4)北京市62.7%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实行了会员制,平均每个俱乐部拥有会员638人,大部分会员制俱乐部会员人数在200人以内。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普遍采取社区备案制,约占90%;仅10%的俱乐部在民政局和工商局备案。因此,大部分俱乐部无合法经营地位。经营中84.3%的俱乐部为独立经营,由于无经营的合法地位,因而在管理中俱乐部工作与社区交叉重叠,俱乐部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会员更关注俱乐部收费标准和场地设施配备情况。农村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更关注俱乐部教练员和指导人员的水平和培训情况。这与城市场地设施紧张,农村专业人才匮乏相关。

3.2建议

1)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相对单一,多为乒乓球、台球、健身器械和健身路径,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应开展社区居民体育需求调查,“十三五”期间针对性地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2)由于部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未开展日常体育活动,难以推动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应推进俱乐部广泛开展日常活动、挖掘潜力、发挥俱乐部的更大作用。

3)由于北京市社区健身俱乐部获得合法经营权的数量很少,大部分俱乐部在社区备案,俱乐部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相互重叠混为一体,难以形成造血功能,经费主要依靠会员会费和政府扶持资金维持,应加快推进健身俱乐部“民办非企业”试点工作,探索俱乐部独立经营管理模式。

4)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已具规模,加强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建议尽快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平台,研制管理系统。依托“北京市社区体育协会”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联盟,实现各俱乐部间的横向交流。政府、协会和联盟、俱乐部3方各负其责,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黄石市城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现状调查分析
张店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分层教学法的开展现状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山东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