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灵敏素质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2015-04-29赵西堂张玉宝葛春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分类结构

赵西堂 张玉宝 葛春林

摘要:灵敏素质是一项复杂的运动素质,也是运动员必备的运动素质之一;但与其他运动素质相比,国内灵敏素质相关理论研究略显不足。通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灵敏素质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试图理清灵敏素质的定义、分类与结构特点、测评方法和训练学要点,为后续研究与训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分析得出:“快”“变”是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灵敏性是指处在特定运动场景中的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灵敏素质可分为一般灵敏(变换动作和改变方向)和反应灵敏2类;测评时应从预判决策、变换动作、改变方向3个方面及“快”“变”2个维度进行评价。对灵敏素质的训练学要点进行总结,为灵敏素质训练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灵敏素质;分类;结构;测量评价;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3-0249-08

文献标志码:A

1灵敏素质的定义

“灵敏”一词在汉语中很早就有应用。对灵敏素质定义的分析、解读,既要考虑“灵敏”一词既有的汉语意义,又要考虑我国体育运动的实践情况,还要与国际接轨。

1.1国内相关研究

“灵敏”在古今汉语词典和学生辞海中的解释为:“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这是灵敏在汉语中的本真意,反映了该词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

在体育领域中,灵敏一词似乎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例如:将灵敏性理解为身体姿势变化或掌握、完成动作等中的某一种能力;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准确和协调地改变身体姿势的能力;迅速掌握动作的能力及根据环境变换的要求迅速改变活动的能力;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复杂动作的能力;一般灵敏性是指人在各种活动中,在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迅速、合理、准确地完成各种动作(活动)的能力,是运动技能与各种运动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李小龙认为:“衡量灵敏素质的标志是拳手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某些相应的动作。”“灵敏表现为随外界环境或身体姿势的变化极准确地转换动作以维持身体平衡、适应外界刺激变化的能力。”

或将灵敏性理解为身体空间位置变化和姿势或方向变化的2种能力。运动训练学将灵敏素质定义为“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迅速、准确、协调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外界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刘大庆也认为:“灵敏性是指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能力。”两者都强调了身体的空间位置、方向的改变,位置的变化事实上也包含方向的变化,位置和方向两者之间存在逻辑重复;因此,体育大辞典将灵敏素质定义为适应运动中复杂情况而快速改变身体位置和姿势的能力。该定义在解决了上述逻辑重复之后,又陷入了另一逻辑重复之中,事实上,各肢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也就是姿势的变化,身体位置和姿势也有一定的逻辑重复。为了尽量避免逻辑重复,可以直观地将上述2个方面命名为方向的改变和姿势(动作)的改变,这样就较合理地解释了灵敏素质的2个方面。

也有学者认为运动灵敏性应包含迅速改变体位、转变动作和随机应变能力3个方面。这种定义更不可取:一是因为“随机应变”一词过于宽泛不便操作,且也不符合逻辑学定义的规则;另外,随机应变一词也包含了改变体位和转变动作,定义中存在逻辑重复。

卢鼎厚的定义中提出灵敏性包含了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这一过程,认为灵敏在球类中“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的变动及时准确地转换动作以做出反应的能力(包括对自己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该定义包含了灵敏一词的本意。

综上所述,国内专家学者对灵敏性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不难看出国内专家对灵敏性进行定义时主要包含了以下关键词:对刺激的反应或适应刺激的能力、迅速改变身体空间位置、掌握动作和迅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转化动作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另外,国内大都将灵敏性的定义置于环境突然变化的情景下,是为了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也就是说这些定义把体育运动中人的灵敏性解释为被动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而忽视了体育运动中常常出现的一些现象:运动员主动展示变化,以迫使对手不适应或做出相应改变。

1.2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相关文献对灵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早期前苏联较多的文献将灵敏素质定义为转化动作和学习动作的能力;近年相关文献则集中在改变方向能力方面。

1.2.1转化动作或学习动作的能力

前苏联的C·亚纳尼斯认为,灵敏是人们正确、迅速、合理和灵活地完成生疏的、新的动作的能力,即在变化条件下迅速地掌握动作的能力。马特维也夫认为:“灵敏性是运动员迅速掌握新动作的能力,或者为适应突变情况而调整运动活动的能力。”基姆金则认为:“灵敏性是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或者是从一种动作转变为另一种动作的能力,或者针对变化了的客体迅速采取相应运动措施的能力。”无独有偶,美国体能专家Ron也认为灵敏是指在保持平衡或可控的条件下从另一动作转化为另一动作的能力。Fatih与蒂斯将灵敏理解为快速、有目的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1.2.2改变方向、速度的能力

许多学者认为灵敏性是指迅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或者是迅速、准确地变换方向的能力。Grossman等认为:“灵敏性的特征为准确、重复和身体易于改变其运动方向,……灵敏性的另一个定义是,速度加突然改变运动方向的能力。”美国的阿·詹林和阿·加希尔把灵敏解释为:“它是迅速改变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的运动方向的能力。”相似的定义还有Draper等把它定义为整个身体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特别是下肢的方向改变。或在快速改变方向前面稍加限定,如灵敏是一种能够连续多次、快速且成功地改变方向的能力;灵敏是在可控的条件下,快速地改变整个身体的方向或部分肢体方向的能力。

也有研究者将灵敏性限定在特定的运动场景下进行定义,认为其是在时间、空间不可预测的运动场景下,迅速、准确地改变运动方向的能力,特别是下肢改变方向的能力。

后来有研究者将加减速的能力引入灵敏素质,用来丰富灵敏的内容,并指出灵敏是用来描述这样的能力:通过改变方向或急停来快速、有效地改变整个身体的空间位置。持相似观点的还有Metiko等。同时也有专家学者持有不尽相同的观点,认为不止制动或减速是灵敏的内容,快速起动也是灵敏的表现,认为灵敏是在不失去平衡和控制的情况下快速而优美地起动、制动和改变方向的能力。

有研究者认为灵敏素质十分复杂,其定义不易确定,因为灵敏几乎包含了运动员所有的身体素质,灵敏素质可以使运动员对刺激做出反应、快速有效地起动、选择正确的移动方向并做好时刻改变方向的准备或快速制动并能快速、高效、流畅、可重复地完成一个动作。该定义与Miller等对灵敏性的定义较为相近,他们认为灵敏是指运动员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急停能力和快速、流畅、重复运动的能力。

1.2.3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

早在1976年,Chelladrai为了更好地为灵敏性下一个相对确切的定义,作者指出以往的定义都没有完整地包含认知能力和改变方向的能力,而这2个方面恰恰是很多运动都包括的共性因素。这一论断颠覆性地提出了与反应有关的内容,对现代运动训练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日本的松田岩男认为,灵敏性是对刺激的迅速反应,在空间迅速地改变身体位置、迅速变换方向的能力。同样地,Sheppard等认为灵敏应包含认知能力和身体能力2部分内容,所以灵敏性应理解为:处在快速运动中整个身体根据刺激改变速度或方向的能力。Sheppard等认为改变方向的能力仅仅是灵敏性的组成部分,对于那些不需要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的运动也需要这一能力,如一些保健操动作应该称作改变动作方向的能力,但是不应该算是灵敏,只有根据刺激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才称之为灵敏性。这一界定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灵敏素质的内容,灵敏主要包括2方面的内容:认知能力和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据此Sheppard等给出了灵敏的结构模型,为后续研究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2006年灵敏性的定义又被Sheppard等所丰富,最后确定为:“快速运动的身体根据刺激改变速度和方向的能力。”该定义在原定义的前面增加了限定词“快速运动的身体”,可能是为了与“quickness”进行区分。但是上述定义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的问题有:1)缺乏变化动作的内容,正如上文所述变换动作也是很多学者所强调的内容,且在运动实践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根据他们对灵敏结构的认识,主要强调下肢改变方向的能力,而上肢改变方向的能力及腰腹的灵敏似乎难以企及。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国内、外体育界专家对灵敏性的概念认识难以统一,国内学者倾向于将灵敏性解释为动作的变化;国外特别是美国学者习惯于将灵敏性解释为方向的变化,但是国内、外对灵敏性的定义中一致地包含了“快”和“变”2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变”主要是指方向和动作的变化;“快”指反应和动作速度快。根据“灵敏”一词的汉语词义,结合我国体育运动实践,并考虑其在国际上的解释,根据逻辑学定义的方法与规则,笔者将运动灵敏性定义为处在特定运动场景中的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快”和“变”是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其中“变”是基础,“快”是关键。

2运动灵敏性的分类与结构

2.1运动灵敏性的分类

1964年德国学者赫尔茨将灵敏性分为以下4类:一般灵敏性、运动灵敏性、手的灵敏性和在身体练习时身体大部分产生移动所表现出的灵敏性。

根据灵敏性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特点,早期研究将运动灵敏性分为4类:简单灵敏、时间不确定灵敏、空间不确定灵敏和时空不确定灵敏。简单灵敏是指那些时空都确定的动作技能,如健美操;时间不确定灵敏是指时间不确定而空间确定的灵敏,如起跑动作,动作方向已确定但是刺激时间不确定;空间不确定灵敏是指时间确定而空间不确定,如排球中的发球;时空都不确定的灵敏,如足球比赛中的运动员并不知道对手运动的方向和时间。Verstegen等将灵敏性分为整个身体的横向移动灵敏、纵向移动灵敏和部分肢体的动作灵敏3类,部分肢体的灵敏又分为有器械和无器械2类。

也有学者将灵敏分为闭链式灵敏、开链式灵敏和技能类灵敏3类。闭链式灵敏的动作、往返次数和方法是预先设定好的;开链式灵敏要求练习者要根据自己所感觉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反应,较闭链式灵敏需要更多认知和应答反应因素;技能类灵敏更加具体,许多方法、手段与运动技术练习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与技术一样而没有区别。

Young等认为改变方向的能力或者说闭式灵敏难以测试运动员的灵敏性,不符合具体的运动实践,同时运用简单的灯光反应模式来表示开链式灵敏,也不符合运动实际(灯光刺激并没有表现出对特殊知觉的需求);因为实际运动中,高水平运动员会根据场上有关信息更早地判断对手的动作,如根据脚步、身体朝向等信息来判断,进而能较早地执行动作。其在文中指出闭链式灵敏和冲刺速度难以区分足球运动员的水平,而反应灵敏测试成绩能较好地区分运动员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了高水平运动员能较早地判断出反应信息;因此,他们认为根据运动场景中的信息快速判断决策并做出反应才能体现运动员的灵敏水平。

我国学者习惯于将灵敏性分为一般灵敏性和专项灵敏性,但对于一般与专项灵敏性的区分有一定难度。也有学者将灵敏性分为判断决策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3类。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灵敏分为不同的类型,综合来看共性的分类方式是将其分为一般灵敏和反应灵敏2类。结合上文对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快”指反应和动作快,“变”指方向改变和动作改变快)的认识,根据形式逻辑将一般灵敏看做是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或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反应灵敏指对刺激(简单刺激或复杂的运动场景)快速反应的能力,有时也用来指反应灵敏和动作灵敏的综合:因此,将灵敏性分为判断决策能力(反应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较为合理。

2.2灵敏素质相关因素研究

皮荀通过教练员对运动员灵敏性的定性评价,以灵敏性为因变量,其他6类素质为自变量,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出:下肢爆发力、腰背力量、耐力是影响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

Verstegen等在2001年对协调和灵敏进行了专门论述,并指出协调、稳定性、动态平衡、机动性、功率、弹性、供能系统发展水平、力量、速度、生物力学因素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灵敏性(agility),并形象地绘制了互动图,如图1所示。

Sporis等也认为灵敏性与协调、移动控制、关节机动性、动态平衡、爆发力、柔韧性、供能系统、力量、速度、形态结构等指标有关,这与Verstege等的研究基本一致。

Sheppard等将灵敏性(agility)分为观察决策能力和快速改变方向能力,并分别将这两者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绘制了下面灵敏性结构图,如图2所示。

Sanja等认为灵敏性是一个复杂的能力,它取决于协调、关节灵活性、动态平衡、力量、肌肉弹性、稳定性和制动力量、速度、运动器官组织的稳定性、动作的最优结构。密歇根州立大学体能训练专家Mannie指出:灵敏性与认识、感觉、神经肌肉系统和身体形态等因素有关。世界著名排球运动员Kiraly认为灵敏性包含以下4类因素:速度、功率、反应时、平衡。我国排球界专家黄辅周等认为,灵活性是由反应、力量、速度、爆发力、协调性等素质构成,关键在于反应速度。

灵敏性十分复杂,它包含了神经心理因素如预判、直觉、感觉、决策等,同时也包含了诸如反应时、加速度、最大速度、改变方向的速度和机动性等生理因素。灵敏与协调的基础是平衡、姿势、脚与地面的接触方式、地面反作用力、反应、加速度与减速度、起动速度、变向、交叉步、后退跑等。

综上所述,灵敏素质的复杂性已成为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共识,主要与反应能力、身体素质、形态机能、动作技能等因素有关;但是对灵敏性的影响因素大都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相应定量数据的支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由于灵敏性的复杂性,由于灵敏性的构成并没有达成共识,对灵敏性都难以形成较全面系统的定量测试,更不用说对灵敏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后续研究应考虑加强对运动灵敏性构成因素的定量研究,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运动灵敏性。

3灵敏性测评方法与训练注意事项

3.1运动灵敏性的评价与测试方法

3.1.1评价

C·亚纳尼斯认为灵敏性的评价应考虑3个方面内容:1)练习在协调方面的复杂性;2)动作完成的准确性;3)掌握动作所需的时间。德国学者赫尔茨认为评定一般灵敏性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1)快速反应能力;2)对变化的条件适应能力;3)控制动作的能力;4)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5)空间定向能力;6)协调能力;7)灵活性;8)熟练性。

评定运动灵敏性时至少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是否具有快速的反应、判断、躲闪、转身、翻转、维持平衡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完成动作时,是否能自如地操纵自己的身体,在任何不同的条件下都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动作;能否把力量(爆发力)、速度(反应速度)、耐力、协调性、节奏感等素质和技能通过熟练的动作综合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对于灵敏性的评价,亚纳尼斯的评价倾向于协调性;而后两者都认为对灵敏性评价时应考虑反应时这一因素,丰富了灵敏性的评价内容,两者的评价方法也都强调了对动作的评价,但过于宽泛、可操作性差,且各指标权重没有确定;另外,上述方法对改变方向的能力评价不足。基于对于复杂事物的评价应考虑可操作性和综合性,将灵敏素质分成反应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3个部分进行评价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

3.1.2测试方法

3.1.2.1快速变换动作能力的测试

灵敏素质常用测试方法为立卧撑,其实质上是测试受试者动作或姿势变换的能力。测试方法:两腿直立,两手自然放于体侧,屈膝、屈髋重心前移,两手触地后迅速伸髋伸膝,成腹撑(身体后背和腿成一条直线),随即收腹、屈髋、屈膝成蹲撑后两手离地成直立或跳起计完成1次。1min计完成次数或完成一定数量计时。

《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灵敏素质测试方法——“钻跳过栏架”:运动员必须在栏架处靠墙手倒立,倒立后双腿并拢、伸直、停稳后(约3s),再听信号恢复直立,立即转身钻过栏架,然后双脚从栏架上方跳回(必须双脚跳动落在两立柱投影线之内,不许踩线),再双脚跳过,绕栏架跑一圈,然后跑去触模标志线。每人有2次测验机会,取最好成绩;如2次犯规,则以该赛区该项测验最低成绩计算。

Alricsson等测试灵敏的方法是:距起点2m处放置1个栏(高60cm、宽80cm),每隔2m放置一个栏,共放6个,测试者跳过奇数栏、钻过偶数栏之后迅速跑回起点,计从开始到完成测试的时间。

3.1.2.2快速改变方向能力的测试

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将灵敏性定义为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所以相应的评定方法也应运而生,在笔者查阅的部分相关外文文献中,灵敏性测试运用T试验的有11篇,往返跑13篇,505试验8篇,穿梭跑11篇,如图3所示;这4种试验方法占到灵敏性测试方法的80%以上,下面将对这4种方法进行介绍。

T试验(如图4所示):一般要求为面向前进方向冲刺至中间标志物,右滑步至右侧标志物,然后左滑步至左侧标志物,再右滑步至中间标志物后后,退跑完最后10码到达终点。

505试验(如图5所示):面向冲刺方向,冲刺10码后转身冲刺5码后结束测试,记录最后往返5码的时间。

往返跑试验:只是要求受试者在2条线之间来回冲刺,连线之间的距离一般在3~5m,往返冲刺3~5个来回。该实验器材要求比较简单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运用。较为复杂些的往返跑如准灵敏测试(pro-agility test)也称20码往返跑(如图6所示),双脚骑线侧对移动方向,转身90°冲刺至一侧线摸线后转身180°冲刺到另一侧线摸线后,再转身180°冲刺至中线结束测验。还有的把该测试调整为起点(终点)在侧边,计时在中线和终点,分别记录往返10码和终点(20码)时间;与之相似的测试还可以把起点放在一侧边线上,计时点在中线,记录前5码的时间和整个25码的时间。

穿梭跑:就是指在标准物之间的快速变向移动,较有代表性的试验是伊利诺伊(Illinois)试验,具体要求如图7所示(依Sheppard等绘制)。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此试验进行适当地改编,如15m障碍测试就是据此改编而成,并为不少研究所运用;国内研究也指出蛇形跑是一项较好地考察人体灵敏素质的测验项目。

上述试验都是测试一般灵敏性(pre-planed)的方法,根据上文对灵敏性概念的分析,其不足之处在于简单地运用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来表示灵敏性,难以匹配比赛场上的灵敏现象。于是有专家设计了一些反应灵敏的相关测试,测试时加上了一些认知因素,这标志着人们对灵敏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开启了反应灵敏研究的新篇章。

3.1.2.3反应灵敏测试

早期研究反应灵敏的学者设计了如图8所示的试验:让受试者根据灯光刺激进行反应并改变方向最终完成测试。虽然有研究表明2组练习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是相关分析表明一般灵敏与反应灵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2=0.87。这一试验结果似乎难以区分一般灵敏与反应灵敏。

由此可知,用对简单的灯光刺激进行反应的试验来测试反应灵敏,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为此认知心理学研究者为了更好地区分一般灵敏(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与反应灵敏,区分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与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的反应灵敏性,他们尝试着将刺激的内容与赛场上对手的表现直接关联起来。因为与一般运动员相比,优秀运动员在预判对手的动作时能够较早地运用更多的信息来预判对手的动作意图,这就会导致有些运动员能更早地预测移动方向,进而更快地完成相应的任务,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新的试验方法来解决。

Sheppard等让受试者根据测试者的移动情况选择冲刺的方向,反应灵敏(如图9所示)测试结果让人满意,作者指出该实验能较好地区分优秀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在反应灵敏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再结合一般运动员与优秀运动员冲刺速度和一般灵敏(改变方向的能力)并没有差异这一结论,不难推知,一般运动员与优秀运动员反应灵敏测试结果的差异是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造成的。

Wheeler和Sayers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测试反应灵敏的方法(如图10所示)。这种测试方式最大的缺陷是测试者本人做动作的一致性常常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Sheppard等设计了一个结合影像中的运动场景进行的灵敏性测试,如图11所示。试图通过这样的测试方法测试运动员真实的反应灵敏,并运用此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高水平选手根据屏幕中运动员的动作在球离手之前已开始改变方向,水平较低者需要较长的决策时间。这与葛春林等和孟国正对运动决策的设计方案不谋而合。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包含认知能力的灵敏性与简单的改变方向能力(一般灵敏素质)之间存在着显著不同;运动训练应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据此对其进行分别训练,从而系统且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灵敏性。

该测试方法与运动实践结合较为紧密,但在实际应用时似乎困难重重:1)视频片段需要精心选取;2)设备多且较为复杂,难以运用到实践;3)从视频中观察对手与具体运动实践中的观察存在明显区别。①观察的视角不同,摄像只能在固定视角下拍摄,而实践中运动员是在不断地调整视角和不断地移动过程中观察;②影像展示给受试者的是二维图像,而实际运动中是三维空间,这无疑会导致观察信息的大量损失。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计算机及3D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缺陷终将不再是该测试方法的难题;另外,应全面、深入地研究运动员观察判断能力的机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这一能力。

3.2灵敏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对于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国内外很多专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下面将从宏观策略和具体操作2个层面对灵敏素质训练的注意事项进行综述。

宏观策略层面:Verstegen等指出制定灵敏素质训练计划时应考虑:正确地评价运动员状态、制定计划(准备活动、生物力学工作、神经肌肉训练、移动步法、开式技能、闭式技能)、执行计划。还应考虑运动员的项目特点、身体状态、伤病情况、心血管情况、耐力、位置特点。Jeffreys运用动作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深入地分析了灵敏性的训练过程及要求,并指出灵敏性训练需要做如下考虑。1)明确灵敏性的原理是目标建立的前提。2)明确移动目标的形式,在灵敏动作之前对其进行重新分类:①基础移动;②动作转换;③动作实现。3)根据目标设计灵敏发展计划:①明确或提高目标模式;②明确和发展关键切合点;③明确关键刺激和随后的反应能力。4)灵敏训练分期结构:①灵敏练习应随机地分散在整个训练阶段;②变换练习的形式。

具体操作层面:运动员专项灵敏性的训练,一方面要确定该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在实战中的移动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据项目的时间特征练习灵敏。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更快地适应项目的移动形式和能量代谢要求。一般而言灵敏性是以ATP-CP供能系统为主,有时保持良好的灵敏性也需要糖酵解供能,例如拳击手的比赛需要在2min的比赛过程中一直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对对手动作做出快速反应。比尔·弗里斯认为:对灵敏性的训练应经常进行;每个动作应将精确性和速度结合起来;最好是短时间多次数练习。Mannie将灵敏练习的方法分为闭链式练习、开链式练习和技能式练习,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练习方法,并指出在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时,灵敏练习应安排足够的休息时间,这样使得运动员的每次练习都是全力以赴,一般灵敏练习都是短距离的快速移动,用时在5~15s,休息的时间应该在3倍或4倍的训练时间就足够了。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运动灵敏性的训练学要点:在制订计划时应准确评价运动员身体状态、明确运动项目和运动员位置特点、注意运动灵敏性训练的分期结构等;训练实践中应考虑运动项目和不同位置需要的移动方式、项目的时间特征与供能特点、动作的精确性和速度要求、短时间(5~15s)多次数以保证充分的休息(3倍或4倍的训练时间)等都详细地予以呈现,较为详尽地给出了灵敏素质训练的基本要点,为灵敏素质的训练可行性与科学性指明了方向。

4运动灵敏素质基础理论研究展望

4.1把握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提高对运动灵敏性的认识

基于运动灵敏素质的复杂性,对运动灵敏性的认识关键是要把握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综合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运动实践,本研究认为运动灵敏包含了“快”和“变”2个方面,其中:“变”是基础,“快”是关键;“变”主要是指改变方向、动作变化;“快”无非是指反应快和动作快,并据此提出运动中的灵敏性包含了运动员觉察到运动中动作细微变化的能力、快速变向和变换动作的能力。后续研究应考虑从上述3个方面深入地探讨灵敏素质的机理,全面深入认识运动灵敏性。

4.2形成灵敏素质科学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评价运动灵敏性

运动灵敏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素质,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是运动训练领域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结合大量的研究成果,指出对于运动中灵敏性的评价应从改变方向、变换动作和观察预判能力3个方面从“快、变”2个维度进行测评。操作时可以通过计时来评价辨别他人动作细微变化、方向变化和动作变化的能力的优劣。后续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要求分别分析运动灵敏性这3个方面所占的权重,结合权重全面科学地评价运动员的灵敏性。

4.3深入认识灵敏素质的专项特点,科学地安排运动员灵敏性训练

运动中的灵敏性具有十分显著的专项特征,因此,必须深入认识项目的特点(包括代谢特点和竞赛特点),甚至不同位置运动员的移动特点、动作特点和观察判断的特点,注重动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有针对性地安排运动灵敏性的训练。

4.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运动灵敏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训练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训练领域出现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对体育运动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应有的运用。如认知心理学对预判决策能力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在运动实践中得到重视;再如,众所周知灵敏素质十分复杂,但是,比较成熟的综合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并没有运用到灵敏素质评价的实践中:因此,有必要加大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使研究成果尽快应用到运动实践中去,指导运动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继而日趋完善相应理论。

猜你喜欢

分类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论《日出》的结构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