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越冬期鱼类死亡?

2015-04-23

中国扶贫 2015年2期
关键词:鱼体鱼塘鱼种

现在正是冬季,鱼塘水温低,光照弱,水中浮游植物少,产氧能力差,鱼类因减少摄食而体质变弱,如管理不善甚至会出现鱼群大批死亡现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本期《实用信息》栏目,就来谈谈越冬期养鱼中存在的问题和技巧。

一、鱼类越冬期死亡原因

1、越冬鱼塘环境差,严重缺氧造成死亡。缺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池塘老化,多年未清淤,鱼类高密度养殖,高投饲,高排泄,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大;其次是生活污水和附近工厂废水排放落塘,大量耗氧而引起溶氧不足;其三是水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超标,亦可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四是鱼塘渗漏大,保水性差,缺少新鲜水源补充,塘小水浅缺氧,鱼类活动空间窄;五是新挖塘、瘦水塘不肥,缺少丰富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产氧量抵不上耗氧量,鱼类缺氧染病死亡。

2、鱼种过密过小引起死亡。鱼种大小不均,加上投喂不当,弱肉强食,造成鱼种规格太小,体质越来越差,体内积贮的脂肪等营养物质能量少,难以在漫长的越冬期间维持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因身体衰弱而死亡。

3、鱼体受伤染病死亡。在拉网上市时操作不佳,造成鱼体鳞片、鳍条、鳃丝擦伤脱鳞,使得病菌入侵,鱼类在越冬期间也容易死亡。

4、疏于管理引起死亡。越冬期间,养鱼户认为鱼类不吃或少吃饲料,往往会放松管理,导致鱼类呼吸困难,大量浮头死亡。

二、预防、补救方法

1、改造越冬养殖环境 。选择背风向阳、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灌排方便的鱼塘,应将过多的淤泥清除,作为农作物和果木的有机肥料,修补渗漏,清平塘底,保留淤泥20厘米即可,并进行阳光曝晒。然后灌水入塘80?100厘米,每亩放生石灰150公斤和茶麸50公斤(浸水24小时后连渣带水均匀泼洒落塘)。一星期后将越冬塘水位加深到1.5?2米,每亩施发过酵的有机肥500公斤(或尿素5公斤、磷肥3公斤)以培肥水质,使鱼种(或拼塘后不能上市的成鱼)落塘后即可摄食丰富的饵料。

2、提高越冬抗寒免疫力。要多投喂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如农副产品的下脚料、花生麸、豆饼、麦皮、玉糠和适量的新鲜青菜叶、青草叶),把鱼类(种)育肥育壮。

3、控制放养密度。放养太密,饲料不足发生争吃,鱼类生长大小不一,活动空间小,水位下降,易缺氧死亡;放养太疏,则浪费水体空间。一般亩放10厘米以上鱼种3?4万尾为宜,无水源补充者,则亩放1万尾或者更少。如果是成鱼塘养殖,一般亩放300公斤不能上市的成鱼,也可捕捞多少放回多少,捕什么放什么,保持鱼量相对稳定,有利增产增收。放养前先进行检疫,用4%?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十几分钟后落塘养殖。

4、适量加水换水。进入冬季,虽然蒸发量减少,但是由于降水减少,有的池塘水位有所下降,这时应加注新水增加池塘水深,相比之下水越深其水温越稳定,因此,加深水也是保温措施之一。适宜水深在2米左右,最低不少于1.5米。加水方法是每隔7?10天,加入5?10厘米深的新水;同时水质管理工作不能松懈,要“养好水”,即培育池塘优良的藻相和优良的菌相,保持水质相应的肥度,做到肥、活、嫩、爽,这样既可有效降低有害化合物含量,又可稳定水温。

5、捕鱼时操作要细致,尽量勿使鱼受伤。冬季鱼的新陈代谢减弱,受伤后,恢复较慢,加之冬季是水霉病高发时期,鱼体受伤后极易感染水霉,治疗难度大。因此捕捞时一是要小心操作,勿使鱼受伤,二是捕鱼后要全池泼洒消毒药物和抗应激药物,如二氧化氯、维C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鱼体鱼塘鱼种
西瓜皮喂鱼种一举三得
鱼塘的面积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巧建鱼塘
鱼种引进投放须把好六关
好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