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5-04-23

科技视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申报创新能力

吕 品

(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针对本科生开展的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1 创新训练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自2012年开始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申报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量到达新高,我校共获得自治区级项目135项,国家级项目45项。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通过实际指导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看到了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校大学生有一定创新意识与热情,然而科技素养不高,缺乏创新思维。我校作为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二本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较欠缺,突出表现在:思考方式较单一,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知识链条。讨论问题时,脑海中没有相关知识的存储,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发现别人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难度较大。

第二,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眼高手低”,知行反差较大。一方面,积极申报创新项目,在认识上表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在后续的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特别是当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单一,力度不够。首先,学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为修满该专业所需学分,满足毕业与学位要求而设置的;缺乏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而开设的系列专门课程。其次,从教师指导的情况来看,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专业课为主的教学过程,其间穿插专业发展新动态介绍,以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及时把握专业动态,很难有足够的课时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

第四,学校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有待于提升。虽然教务处、学院等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报过程中,加强宣传,广泛动员,使得我校本年度项目申报数量达到了新高。但是,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只是一个开端,学校的后续配套措施以及创新环境才是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而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以及创新氛围的营造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形成系统的、长效的合力。目前,学校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各部门有效配合的长效机制。

创新训练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首先,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专业知识这个基础去空谈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一方面,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其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从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科研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开展一些研究型的讨论课和实验课,要求学生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实习、生产、论文等,使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另外,交叉学科知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因此,学校应该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

第三,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其“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做科学研究,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为此,教师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多看文献;要提出科学问题,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多阅读文献,多看别人怎么做,才能启发自己。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术交流的校园环境,如: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注重实践,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最后,教师自身的提升以及在进行创新科研训练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有机会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此外,在指导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也要查资料学习,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研讨也会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只有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够将科研经验和知识技能在指导创新训练项目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更好的引领学生完成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转换。在大学生中进行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改进创新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共同努力,才能使创新训练项目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得益彰,实现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1]郝渊晓,周美莉,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26-628.

[2]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91(3):50-53.

[3]吴丽丽,安丽佩.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8):55-56.

[4]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2(4):66-67.

[5]訾斌,李艾民.依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5(3):36-37.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申报创新能力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探索研究——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双语字幕视频压制为例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创业训练项目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美国与缅甸的国际军事教育和训练项目:1980-1988年项目回顾兼未来展望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