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剧选择了上海(上)

2015-04-20裘晔

上海戏剧 2014年7期
关键词:音乐剧伦敦上海

裘晔

业内一直对音乐剧如何起源,以及音乐剧究竟是何种艺术形式有各种争论。但是无论如何,当今音乐剧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独立成熟的文化产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两大世界音乐剧中心之——伦敦西区(West End)为例,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街区里,集中了40多座中大型规模(800-1300座)的剧院,每周,大部分剧院除了1天休息以外,其余6天都有音乐剧演出,有时候还有下午加场。即便如此,多部当红剧目,如《坏女巫》(Wicked)、《狮子王》(The Lion King)、《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妈妈咪呀!》(Mamma Mia!)、和《玛蒂尔达》(Matild)等,都是一票难求,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只能在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折扣票亭,排队抢购折扣票,或者去剧院售票处等候退票,堪比游戏迷排队购买X-box和苹果迷购买iPhone的热度。由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推出的《西贡小姐》(Miss Saigon)复排版,在2013年底开始预售时,更以440万英镑的金额,打破了由《摩门经》(Book of Mormon)去年创下的210万英镑的首日售票纪录,令人叹为观止。据伦敦剧院协会统计,2011年和2012年西区剧院票房总额就分别达5.28亿英镑(约51.7亿元人民币)和5.29亿英镑(约51.8亿元人民币)。

除了票房,音乐剧产业还拉动了周边产业。热门音乐剧经典版唱片毫无疑问是音乐剧爱好者的抢手货。而演出的同时,每家剧院还会销售演出节目册、画册、徽章、T恤衫、棒球帽、签名海报或者冰箱贴等纪念品;部分享誉世界的热门经典剧目,还会翻拍电影或录制舞台演出视频发行销售。

音乐剧还带动了演艺经纪和专业人员培训的发展。一部大制作音乐剧,演员规模在20-40人之间,演出职员(包括剧团经理、执行导演、舞美灯光音响等)也要有10-15人左右。每年的团队成员轮换率平均在10%-20%左右,再加上新的剧目的需求,以及在职演员的日常进修培训,对于演艺经纪和专业人员培训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音乐剧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购物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音乐剧必须到剧院现场观看。因此伦敦、纽约两地已经成为了全球音乐剧爱好者的朝圣地,到那里看一场音乐剧也已经成了众多游客的必选项目。笔者这次在纽约观看《剧院魅影》的演出时,身边观众从口音和语言就能听出来自全美及全世界各地,甚至还遇到了带着全家来观看演出的中国同胞。而在欣赏演出前后,在附近的高档特色餐厅享用一顿独特的晚餐、在沙夫茨伯瑞大道(Shaftesbury Avenue)或者第五大道(5th Avenue)选购国际知名品牌精品、入住周边高级饭店、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馆……也是常见的旅游套餐,既满足了游客游览名胜购物的需求,又留给他们一份新鲜的文化体验。这些游客除了现场购票之外,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网络支付购票的。

可见音乐剧贴近大众,紧随时尚,所以能和其他产业密切配合,历经百年生命力依然旺盛,对当地整体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十分显著,也是塑造城市形象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么好的东西,能不能在上海“开花结果”呢?那就要找到适合的“土壤”。如果仔细观察分析,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上海这座城市,就是一片适合音乐剧发展的“优质土壤”:上海有独特的经济基础。伦敦、纽约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剧中心,因为它们都是世界级金融交易中心。作为产业的音乐剧,要有足够灵活的资金支撑,大制作的音乐剧仅前期投入就可达人民币千万元级别规模,小剧场的至少也要近百万元左右。而戏剧项目投入产出周期比较长,如此大规模长周期投资,通常需要依靠国际金融的资金运作来支撑。

上海有稳固的文化基础。自开埠以来,上海接纳了几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文化,经过长期融会贯通,已经形成了独特而稳定的区域性文化,即“海派文化”,既不会激进冲锋,也不会驻足不前,是文化娱乐大潮中的一块稳固磐石。其他新兴城市,要形成这样的文化积淀,尚需时日。

而且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已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娱乐产业中心,大批名人在此立足发展。虽然后来许多机构院团被转移至其他地区,但由于上海的文化基础稳固扎实,特别在改革开放后,演出市场逐步转暖。如今全国各类文化娱乐领域,都有大批出自上海的名家高手活跃着。因此,上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

说演出就要说到剧院,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的一个特色就是剧院场馆数量众多,高度集中。而在1949年以前,上海已有共舞台、天蟾舞台、南京大戏院(现上海音乐厅)、兰心大戏院、美琪大戏院等长年上演戏剧剧目的剧院。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发源地,上海剧院数量一直领先全国,而近几年,一些老旧剧场经改造后恢复剧院功能,新剧场也不断涌现。据粗略统计,至2013年底止,中环内镜框式剧院的总容量已达2万多座,这就为音乐剧演出配备了完善的场馆资源。

当年,众多的剧院和大量的演出,造就了上海市民的观剧习惯,笔者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父母曾多次带我去剧院观看话剧和戏曲演出。新世纪后,上海市民在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也渐渐成长为有鉴赏力的成熟欣赏者,其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有过海外经历,率先领略过音乐剧风采的“爱音客”。上海大剧院2002年引进《悲惨世界》后,又凭借“一年一剧”特点,引进力度常年不辍,也说明了上海观众认可并喜爱音乐剧这种形式。还有,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的音乐剧观众,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世界各地,因此游客是音乐剧消费的主力军。上海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城市,因此上海有着良好的观众基础。

上海浓厚的商业氛围也是促使音乐剧产业生根发芽的必然“营养”。上海的商业环境、市民的商业观念、政府部门的运作意识都成熟稳固,为音乐剧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孕育环境。

怎么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吧?慢着!不久前伦敦著名音乐剧制作人麦金托什就对中国来客说:“You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getting ready!” (你们离起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下期。

(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剧伦敦上海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