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话剧 魅力永存

2015-04-20过传忠

上海戏剧 2014年7期
关键词:索尼娅秋千话剧

过传忠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了契诃夫的经典名剧《万尼亚舅舅》,特别邀请俄罗斯的“斯坦尼”专家沙彼罗担任导演,得知这一消息,自然为又能领略这一经典剧作的光彩而深感幸运,但同时也不无一些难免的担忧:面对当今的剧场和观众如此深奥的作品经得住时代的考验吗?当下的新一代话剧艺术家们拿得下这一艺术珍品吗?

演出的成功使我兴奋不已,全场鸦雀无声聆听大段台词的动人情景久违了,谢幕时满场观众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也令人难忘,观众们全都被深深吸引,且不说如醉如痴吧,至少都已沉浸在艺术欣赏的愉悦之中了。这部深深印着契诃夫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标记的精品魅力究竟何在?它对我们今天话剧的创作与演出又有什么触动和启迪呢?

台词靠什么抓住观众?

一位青年朋友观剧前粗翻了一遍剧本,不由得大声喊道:“这么长的大段台词,演员不要读得苦死了,观众不要听得睡着了?”所幸剧场里的状况正好相反,大家被台词吸引住了。

既没有剑拔弩张的争辩,又缺少曲折离奇的故事,更不多令人捧腹的“段子”。这么谈家常似的侃侃而谈,还真把观众给抓住了。吸引观众的,是台词中所显示的人物形象,所揭示的人物关系,所铺垫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毫不做作的悬念,引导观众期待着剧情更为精彩的进展。

有位戏剧家说:“人物的对话,是戏剧形式的‘外在基础,只有剧中人物在对话中互相较量、互相影响,而导致各自的心情和相互关系的变化,才是有‘戏剧性的。”沙彼罗导演在排演中也提醒演员:“戏,不是靠几句台词完成的,主要是人物的内在精神生活”、“不要去‘演台词,要演心里的东西,要寻找台词背后的思想”。

应该说,演员们从“人物的内在精神生活”出发,成功地体现出剧中台词的魅力,从而吸引了观众。这里最值得肯定的有两点:一是让技巧为人物服务,而不是卖弄技巧。正如歌唱演员应当“声情并茂”一样,倘若为了使观众欣赏你迷人的音色和语调的技巧而使人物的内心变得模糊,那不过是单纯地追求效果。演戏当然要有效果。倘若戏开场了半小时,台下还没有一点反应、一次笑声,那当然尴尬。但话剧不是相声,也不是小品,它和观众隔着距离,不是直接剌激人们的感官。只有剧中人物的内心让观众理解了,接受了,那些会心的笑声和感悟的叹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效果,这次演出中,这类效果不少。

演员中,就个人而说,都不错。三位老演员,也许由于角色比较单纯,台词说来驾轻就熟,鲜明的生活气息和性格特征使演出占了不少便宜。其他中青年演员也都能比较胜任,至少都在认真努力传达。尤其是扮演索尼娅的陈姣莹,似乎更有光彩。她所把握的人物气质,语气中发自内心的真诚,对人物“懂事、和蔼、纯洁”这些特征的突现,都令人信服。特别是第二幕结尾与教授夫人以及剧终与舅舅交谈的两场戏,光彩照人,感人至深,相信在挖掘“潜台词”方面她一定是下了功夫的。2014年的版本中,周野芒饰演医生,他对角色做了全新的诠释和处理,理解并突出了人物的亮点,激情饱满的演出不仅带动了其他演员,也使后半场的戏变得更为紧凑,节奏感也增强了。可见,一台戏是个整体,任何一个角色表演中的得失都会影响全剧。

把台词化成动作

台词和形体动作是话剧表演艺术的两根支柱。观众毕竟是来剧场“看戏”而不是单纯来“听台词”的,如何把台词化为动作,让台上的人物动起来、活起来,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这是心理学和所有演员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谈了这次演出中台词方面的成功之后,让我们再看看形体动作方面的情况。

演员们在台上的形体动作是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通常都是同台词融为一体的。如万尼亚舅舅正兴冲冲地捧来玫瑰花想献给教授夫人时,却亲眼看到了她和医生的相爱举动,这巨大的刺激使他禁不住地把花束拆散,让它四处撒落。可剧本中原来的“舞台提示”却是“将玫瑰搁在椅子上”,这一创造性的设计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再如医生给教授夫人讲解自己的环境研究的场景,原著中是让她看图片,展现在台上的是幻灯片,这既符合医生多才多艺的性格,也让观众同夫人一起接受了讲解,这样,夫人的“不感兴趣”就更让观众体会到了。

如果说,把图片改为幻灯是一次改进的话,那么,给教授洗脚则是“无中生有”, 但确实是一个精彩的设计。夜半三更,教授还在折腾,这疼那痛,怎么侍候也不行。其实,他是在演戏,在折磨别人。如果只是把相关台词读一遍,会过于平面,现在,导演放了一个脚盆在台上,让他一边洗一边唠叨,让夫人和索尼娅一边服侍他洗脚一边跟他对话,一切便都变得“立体”了。教授的自私、固执、狡黠和两个女人的善软弱与无奈,在动作中表现得一览无余。最有趣的是结局,面对教授无休止的胡闹,最后是奶妈上场,连哄带骗、软硬兼施,三下五除二地把脚洗了,把他支开。这一段戏处理得有点喜剧色彩,但对人物尤其是教授的刻划很有力度。能找到洗脚这一细节,也可见导演和演员们的功力。

舞台上设计了两架秋千,有一段戏舞美还映出秋千成林的景象,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最成功也是最难忘的,是全剧的结局。万尼娅舅舅坐在秋千上,索尼娅边推着秋千边深情地述说着安慰和鼓励的台词。随着秋千上下高低来回不断地升降,“我们会有休息的”呼唤在空中回荡,舅甥二人对新的生活的追求也在逐层传播,直渗透到观众的心中。这里,随着秋千的使用形成了动人的节奏,使结尾充满了淡淡的诗意。

黑格尔说:“动作起源于心灵。”之所以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实在是因为这样“从内心出发”寻求与设计动作的演出值得肯定,甚至可说是对传统表演技巧的传承和创新,那些哗众取宠虚张声势的表演与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古今中外,戏剧宝库,琳琅满目。像《万尼亚舅舅》这样的经典剧目应当常演常新,它不但能造就一代代导演、演员,而且能培养一代代观众。我们应当借助它的魅力,使我们的话剧园地向百花齐放的美景跨出更坚实的步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索尼娅秋千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荡秋千”的由来
下次还要用
荡秋千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再见啦,秋天!
过去的理想
荡秋千
话剧《惊梦》
NO.4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