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层次示范 助人生“出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5-04-20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出彩产教职业院校

□ 本刊记者

▲学校承办的2014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高峰论坛会议现场

▲学校3D打印、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协同主办2014第11届武汉光博会3D打印时尚秀

2014年是教育部确定的教育综合改革元年,在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批示,要求职业教育办学者要“把握服务方向,促进就业的方向”,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探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40多年的办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一直走在改革创新的路上:如“关注社会贡献,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推行‘五全’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以加快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职教育著名品牌的路上阔步前行。为一探学校发展的奥秘,本刊记者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如何渐次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实地探访。

落实全面质量观 “出彩人生”起航

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质量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程度。要想使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必须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和标准。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素质高、能力强、知识扎实的毕业生。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贯彻全面质量观,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都有必须的增量,进入社会不至于有明显的缺陷。

如何成就高职学生?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洪渠认为,优秀的学生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指的是专业知识和通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如表达、合作、交往、创新等),素质是指专业素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知识是通过听课、看书学来的;能力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训练,才能获得;素质通过熏陶、影响、启发、震撼、感动而内化成的。职业院校需从这三方面要求出发,系统化设计教育、教学、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院长李洪渠提出,突破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不是靠专升本,而是学校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培养能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学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玲教授(左四)代表学校与联想集团校企合作签约

为此,学校坚持以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为了落实全面质量观,武职要求做到“五全”。一是“全员”参与。通过制度约束和教育号召的方法,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学校的每个员工都是老师,都参与育人环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二是“全景”熏陶。学校亭、台、楼、坪、园被建设成具有职业感召力的文化长廊、雕塑和景观,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参照企业真实模式设计和运行。学校每个角落、每一面墙、每一个活动场所都有教育作用,用心营造育人环境,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全程”渗透,从接到入学通知书到领到毕业证,必须不间断地实施教育管理,尤其是假期,要安排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受益。近年来,武职要求每个学生利用寒暑假完成“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即“打一段假期工、拜访一个职业人、调研一个企业、读一本职业指导书、写一篇实践报告”,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是“全面”影响,要分析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缺什么,就要补充什么,不能让学生带着明显的缺陷走向社会。五是“全体”受益,也就是面向每个学生,尤其是躲在角落不敢说话、不敢上台的学生。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的高质量就体现出来了。

实行精细化管理 构建“四方三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近年来,职业院校服务对象多样、办学形式多元,经费条件不足,内涵积淀不深,内部管理更加复杂,成为了大部分职业院校发展的“通病”。为了化解这一“通病”,武职积极探索,实行精细化管理,构建“四方三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即构建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同时由学校、二级院系、教研室三个层次强化预防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的重点在引入企业“精益”文化,实行精细化全面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精、准、细、严、快、全”,具体说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的工作要做到最好、最优,每一件事情都做成精品;信息传递、情况表述、数字表现都做到准确无误;各项工作细致入微,关注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细节;各项管理严格严密,不留漏洞,避免疏漏;服务、保障、应急等事项快速反应,立即行动,不拖延敷衍;考虑问题全面,心中有全局。这些要求在工作中的充分体现,会使学校运转更加高效顺畅、和谐温馨。

学校精细化管理体现在专业教学上主要是精育,即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放过每一个培养环节。近年来,学校实行常态化“聚焦课堂”,设立了专业与课程研究室,指导各二级院系组织校内外专家团队立足产业发展前沿,系统解构、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依托各教研室引导全体教师悉心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全面推行理实一体、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精心开发每门专业课程的职业素养培育点,融职业文化传承于专业教学之中,向每一堂课要质量。在对校外实训的质量监控上,形成对合作企业的“六有”筛选机制(即:有生产规模、有产品市场、有高新技术、有企业文化、有大的格局、有学校情结),确立校企共同监控机制,总结出校企合作条件下学生实训的12种典型形式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产教融合 创新“人生出彩”方式

职业教育的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告诉我们,必须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的学生接企业的“地气”,受企业欢迎,尽量做到每个学生的人生“出彩”。学校党委书记张玲认为,产教融合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必须聚焦就业、重在实践、实施第三方多元绩效评价,通过灵活高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优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赢。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发教材、开展教学等,实现了人才培养对接市场要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职业标准与技能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工作)过程,形成了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与东风公司、华中数控、楚天激光、联想武汉基地、施耐德电气制造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开办订单班,订单培养人数超过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0%。通过学校自建、企业在学校建、学校到企业建等方式,建立了集“教学、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53个校内实训基地和370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产业,组建了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和生物4个全省性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从零散的、单一的项目带动转变为政、产、学深度融合的战略联盟,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同时,学校多渠道吸纳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人人有舞台、有阵地,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生因能做事、会做人、爱生活,知识全、能力强、素质高成为人才市场上“人见人爱、不可替代、丰富多彩”的香饽饽。学校73个专业共开设课程1636门,其中工学结合课程953门,约占60%,形成了国家、省、校三个层次的重点和特色专业群,直接面向湖北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化药品、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等28个行业、产业。

经过积累、探索、实践,武职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涵发展中,成就着每个武职人的“出彩人生”。目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共开设了73个专业,跨越12个专业大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艺、经、管相结合的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布局体系。2014年,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6660人,初次就业率超过了96%。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在全国率先由自己尝试发布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贡献力报告》(2013)。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重大荣誉。2014年12月,代表高职院校,先后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国家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上做经验交流。

如今,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谷之心、高职旗舰、能者武职、银领天下”已经成为社会认同的高职著名品牌。展望未来,他们仍在改革的路上砥砺前行,正在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贡献力等方面,努力探索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主体办学模式,完善学校开放式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区域产教融合上形成特色。■

猜你喜欢

出彩产教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彩电企业还能“出彩”吗
初中物理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中小银行的“出彩”机会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