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领导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015-04-20卞钢达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领导人才

□ 卞钢达

明显的超越性思维方式

在创新型领导人才眼里,创新思维已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他们一般不会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思维活跃,反应敏锐,不仅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还具有明显的超越性思维方式。一是逆向思维,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对倾向性一边倒的意见不盲从,热中能冷,冷中能热,时常会产生一些与倾向性思维大相径庭、超出常规的新奇观点。二是超前思维,在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时,一般都能站在未来的高度,准确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其行为后果并制定相应对策。三是演进思维,思维开阔、联想丰富,善于旁征博引、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思考问题,在一个较短的时空内,往往会出现二次、三次或多次思维客体的大跨度变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流畅、灵活与新奇。

极强的开拓能力

一是环境应变能力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决断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火花,抓住机遇,及时调节对政策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对生活方式、工作状态的应变能力。二是非权力管理能力强,善于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人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决策影响力、情感影响力和行为影响力等非权力因素施行管理,实现各种活力要素的最佳配置和组合。三是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用简洁明晰的语言表达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的超前性思想,并敢大胆实践,特别是以自己创造性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思想的正确。

强烈的竞争意识

创新型领导人才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其特点:一是勇于进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既得的成功,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不断地向新的高度攀登。二是善于创新,能够不按常规办事而又行之有理,能够不落俗套而又从实际出发,想他人之所未想,干他人之所未干,走前人所未走过的道路。三是争强好胜,不怕失败,敢为天下先,敢冒风险,牢固树立“没有功就是过,没有创新就是错”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四是逆境图强,面对旧传统、旧习惯、旧力量的种种非难,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顽强拼搏,不怕挫折,勇于献身。贝多芬曾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创新型领导人才正是这样一种卓越的人。

不懈的改革精神

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得这些同志常常对平庸的现状极端不满,对落后的现实十分痛心,而对兴利除弊、除旧布新的改革事业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枕,这种热枕既体现在他们勇于改革的雄心和胆识上,也体现在他们创造性的设想和蓝图上,还体现在他们善于开创新局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才能上。这些同志一旦走上领导岗位,便会以改革为己任,给事业带来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安于现状,不思改革,只求四平八稳,是不会打开任何新局面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创新型领导人才。

科学的工作态度

这样的同志处理问题,开展工作,进行决策,决不靠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凭主观的感觉和印象,而是注重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在他们看来,改革意味着探索客观规律,驾驭客观规律,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把事业推向前进。改革意味着辩证的稳定思维与科学理性的风险意识,明白改革不进则退的特点。这里需要的是理智而不只是感情,需要的是科学而不仅是经验,需要的是务实而不是浮躁,需要的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而不是苦心迎奉某个上级的个人好恶和主观意志。因此,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唯实而不唯上,是衡量创新型领导人才的重要尺度。

非凡的政治勇气

回顾历史会发现,历朝历代的许多变革,都有赖于政治家的勇气。《史记》记载,当年秦孝公召集御前会议商议秦国的改革大计时,大臣甘龙和杜挚等纷纷反对变法,一代明君秦孝公最终听从了商鞅的劝谏,于是才有了改变中国历史那一场改革。而有“拗相公”之称的改革家王安石,则面对阻力发出了改革的最强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对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做出重大贡献的前总理朱镕基,他推行的大规模行政体制改革,减员分流,是许多人至今怀念的“大手笔改革”。“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98年,刚刚就任总理的朱镕基以此番极富个性的话语表达他改革的决心,让全国人民为之动容。他曾声称,“抬着棺材”也要改革,的确也为时至今日的中国经济打下了框架性的制度基础。他所培养的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今天正处在中国经济的各个关键岗位上。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初那一代锐意进取的领导人物,正是因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在国家求新、求变中所能释放的巨大政治能量和勇气。没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一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最真诚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这种能量和勇气何由而出?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但改革之破局,无不需要创新型领导人才的果敢、坚毅、决断,正是有了这样非凡的政治勇气,才能成为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方能成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方能成非常之功,这是古今中外历史的普遍规律。

娴熟的用人艺术

人才是创业之本,是资本中最大的资本。如果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组织管理是改革大业奋飞的两个轮子,那么,人才就是贯穿这两个轮子的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宣称:如果把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和资本全部夺走,但只要保留我的机构和人才,几年以后,我还是钢铁大王。所以,做为创新型的领导人才首先应该是识才的“伯乐”,爱才的“萧何”,用才的专家。靠单枪匹马去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是无法想象的。领导者只有合理地组织起一个各展其长的人才集团和组织网络,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有所创建。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明,容才之量,护才之胆,用才之方,那么他的周围就可能成为庸碌之辈撞钟混日子的乐园,或者互相倾轧、内耗很大的官僚机器。果真如此,不要说进行改革是一句空话,就是一般的工作怕也难于应付。有人说:“当官若不用人才,不如自动退下来。”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超常规的时效观念

创新型领导人才,都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尤其能适应快节奏的市场经济,唯有创新型领导人才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了赢得时间,提高效率,他们敢于独立负责,善于当机立断,提倡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作风,尤其讲求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战果,在较短的时间里做出较多的贡献。他们深深懂得,时间不是再生资源,既不能贮存,也不能逆转,且稍纵即逝;而效率的提高,正意味着时间的节约和速度的加快。在他们眼中,过分的求稳思维,风险稍大的做法就可能不会尝试,改革的探索就有可能趋于保守,然而谨小慎微的做法,往往会使改革机遇在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之际丧失。而一味拖延、贻误机遇的后果就是使难题解决的条件越来越不具备,解决问题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越来越高。

广博的知识素养

有知识不等于有才能,但有才能必须有知识。雄才伟略、足智多谋,属于知识丰富的大脑。广博的知识素养是一个创新型领导人才最起码的条件。没有知识就没有领导权,当今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科学不断涌现;新情况、新事物、新课题层出不穷。面对这种形势,一个身居领导岗位的同志,如果没有求知的紧迫感,不能尽快进行知识更新,怎么能适应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带来的新挑战?怎么能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无数事实已经充分说明,缺乏足够的知识,眼界狭窄,要想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审时度势,有所创新,是不可能的;相反倒容易步入盲目蛮干的歧途,给事业造成损失。可见,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人才,必须一专多能,知识面宽博,既懂政治,又懂经济,并在求知的道路上做一个不知疲倦的开拓创新者。

聪慧的智力和旺盛的精力

智力是人的知识能力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除了同一定的学识相联系外,应当包括洞察力、记忆力、思辨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因素。精力则是同人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这两点同样是一个创新型领导所必不可少的。他们担负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复杂而又繁重的劳动。没有聪慧的智力和充沛的精力是难以胜任的。智力与精力又是辨证的统一,精力旺盛,年富力强,是开发智力、增长才能的前提条件;而智力的发挥,才能的施展,同样需要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体力。不难想见,一个精力衰退、思维迟钝、朝气不足、暮气有余的人,怎会产生创新性的设想?又怎能从事创新性的领导工作呢?

上述十个方面,是一个创新型领导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各个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它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创新型领导人才也不例外。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基本素质具体反映在某一个人身上时,不可能尽善尽美,即便是比较全面,也不可能各个方面都齐头并举,都得满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要靠领导集团的合理结构来弥补,但决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求全责备,贻误创新型领导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创新型干部,绝不是那种理论脱离实际,只善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的人;也不是那种盲目赶时髦,花样翻新,惯于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的人;也不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搞短期行为邀一时之名的人;更不是那种毫无全局思想与政策观念,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骗组织、欺骗群众的人。创新型干部,应当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应当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坚决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猜你喜欢

创新型领导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