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形识文 悟意析情
——浅谈2015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

2015-04-19安徽省天长二中魏为秋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学类意蕴命题

☉安徽省天长二中 魏为秋(特级教师)

☉安徽省天长二中 吴正鹏

2015年高考已落幕,各省市的语文试题全部露出庐山真面目,在所有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中,散文占据了半壁江山,有十个省市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散文体裁,由此可见这一文体备受青睐。

散文有其文体的独特性,它形式自由,表达灵活,突破了韵文的束缚,且其意义指向又是十分明确,主题表达十分清晰,因此也就形成了散文文体的一个总体特征——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指散文谋篇布局自由,取材也比较自由,例如今年北京卷的《说起梅花》、上海卷的《雪天》、福建卷的《纸上故乡》,其行文就洒脱自如。而“神聚”指散文的主题明确,文本的意义指向很明确。从今年选取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呈现来看,命题的原点都基于“形”和“神”这两个大方面,都是从形式结构到主题意蕴的试题呈现。

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命题归类

我们粗略梳理一下相关省市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将涉及到散文体裁的相关命题进行筛选,进行归类提取,详见上页表格。

首先,看选文特点。命题者的视野比较开阔,选文涉及的面比较广,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总体看来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散文篇章。十篇选文中以描写自然角度切入的文章占了一半,从社会生活角度切入的也有三篇,另外两篇侧重于科技知识的传达,应该说命题者对于选文是精心筛选,下了一番苦功的。

其次,命题的理据必须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目标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应用·拓展: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发现·创新: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于此,课标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方面还各提出了九条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当然应该成为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的依据。

对照上述课标要求,我们不难从命题的呈现形式清晰地看出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对我们日常的散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不难看出解读散文的有效途径乃是辨形识文,悟意析情。

所谓辨形识文,就是从文本的结构和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文本的结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绝不是孤立的,作者对作品的形式选择是有一定需要的,文章脉络就是作者思维形式和情感模式的体现。

如北京卷第23题:“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考查的就是文章的结构安排与主旨表达的关系;江苏卷第14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考查对文章结构线索的把握,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福建卷第12题考查的也是对文本结构的把握;山东卷第19题:“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考查了句段的作用;湖南卷第15、18题,湖北卷第17题,广东卷第17题,四川卷第15题,都从结构角度命题,因此散文的解读要清晰地梳理出结构特征,因为结构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这一类命题的目标指向除了侧重于知识能力的积累与整合外,也注重对作品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所谓悟意析情,就是要在把握结构特征的同时,注重对主题意蕴的把握。在散文的解读中我们要有穿透意识,要体悟语言文字背后呈现的情感。文字是符号,结构是符号的情感形式,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解码,并进行再度阐释。散文的主题一般不是直接呈现的,这就很值得我们品味分析,在此过程中考查学生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素养。分析十套试卷的散文阅读类命题,无一例外都突出了主题意蕴的考查,并且分值很大,可见对散文主题的解读极其重要。

要想准确解读散文主题,需要我们穿透文字表层意义,理解文本结构组织形式的意义,深入挖掘文字的深层意蕴,悟意析情,分析文本究竟想传达出怎样的信息,作者和命题者想表达的意图是什么。

如上海卷第10题:“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需要结合语境,体味老妇人的行动和话语对我的触动,引起“我”的人生思考,从而呈现主题意蕴。

广东卷第17题:“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这道题的设置,需要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件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第18题:“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直接呈现出了选文的主题价值,“蔓延”的真正意义在于人们内心的自觉。

四川卷第16题:“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此题仍然需要回归文本,确定区域,概括选文的思想和作者的观念态度,这恰是主题的集中体现。第17题:“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此题则需要穿透表层含义,回归文本,从而体悟文本主题。由此看出从主题理解的方向命题是散文阅读命题的一个重要命题原点。

这几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通过对细节咀嚼来领悟丰富的内涵,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既是对鉴赏方法的考查,也是对思维品质的检测。

再比如北京卷第25题:“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该题以词句理解为起点,需要解释词的本义,但更多的是解读文中内涵及情感主旨,需要穿透本义,将梅花放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系统中进行解读,运用已有知识系统进行再度阐释。

天津卷第18题:“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此题的命题指向比较隐蔽,实质上需要对引号的意义加以解读。这里有一层象征意味,“梯田”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化的象征,这样的解读需要穿透文字表层意义,解读出“梯田”的象征意味,结合文本中的价值取向分析主题意义。

福建卷14题:“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此题清晰地展示了对散文主题意蕴的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既包括他人对故乡的“纸上”表达,也包括自己对故乡的“纸上”表达。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

这几组问题的命题指向除了相关的语用知识,还要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文本进行深度鉴赏,提升到文化层面。

而江苏卷第14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这一小题堪称好题。对线索的作用设问,则是直接将结构设置与主题表达连接起来,需要仔细分析文本的线索与主题呈现的密切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省份设置个性化解读的试题,当然还是无法跳出主题框定的范围,只能是带着主题的脚镣曼舞而已。

综观2015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我们可以看出散文阅读命题的两个重要指向:一个从结构形式出发,一个从主题表达出发。这两个方向是散文命题的原点,呈现出了散文命题的二元指向。因此我们在解读散文时要辨形识文,理解文本的形式特征。并要透过文字表义和结构形式,悟意析情,体悟主题意蕴。这是解读散文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解读散文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文学解读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点具有重要价值。

从高考散文的命题原点来看,在阅读中必须要吃透文体的典型特征,回归原点。我们应从散文的体裁特征出发,从命题原点出发,辨形识文,悟意析情。从阅读的原点出发,从整体感知文本,理解字词、句子和语段的内涵及关系,体悟文本的主题表达、文本的价值取向。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文多是作家体验生活、深入思考后形成的委婉感悟和含蓄表达,有的内蕴丰富,有的曲折有致,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正是这些未尽的表达意味耐人琢磨,引人深思,感人肺腑,彰显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只有读懂文,才能做好题。

猜你喜欢

文学类意蕴命题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文学类
意蕴难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