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促进格林模式在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应用*

2015-04-19陈燕葛炜林辉印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陈燕 葛炜 林辉印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7]。不仅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发挥和人格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健康,因此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迫在眉睫。我国的许多教育机构也逐渐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较为系统的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尚未见到报道。

健康促进格林模式,是由Green和Kreuter在1980年提出的知识获得和行为变化发展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首先应进行系统的评估,以找出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从而进行实施与评价[8]。该模式既注重健康知识的补充,又注重在信念和行为上的干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健康教育评估和健康教育干预研究中。

格林模式包含了9个基本步骤,该模式指出在进行健康促进时要综合运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针对性识别问题和评价干预效果,见图1。另外,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

图1 格林模式示意图

本研究尝试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从而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本研究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问卷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总结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普遍压力大:有81%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其中新教师、高中教师、男教师、年龄低于40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大。(2)存在职业倦怠:有67%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更倾向于发生职业倦怠。(3)存在人际关系问题:56%的教师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4)有不良的情绪体验:调查显示焦虑、抑郁是教师主要的不良情绪体验,其中焦虑情绪尤其在新教师中尤为显著,而抑郁情绪往往发生在教师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回报,如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或者在各类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时未达到既定目标等情形。(5)出现躯体化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26%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躯体化表现,如失眠、头痛、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头痛、背痛和肌肉酸痛等。

2 运用格林模式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评估

2.1 社会学评估 通过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系统问卷对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和文献[9]回顾,发现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教师的焦虑倾向比男教师高,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人际敏感、偏执比较明显。

2.2 流行病学评估 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运用格林模式构建系统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质性访谈等,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中的最优先问题为心理压力大。中学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同时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呈现逐年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因此,从预防和干预角度看,中学教师群体应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对象。工作倦怠是比较突出的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工作压力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2.3 行为环境评估 通过文献[10-12]回顾、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校各项政策制度和工作环境、家庭的支持系统是影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三大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最终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关键。

2.4 教育生态评估 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影响目标行为的相关因素,将其分为3大类,即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倾向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个人心理因素、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以及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促成因素包括教师可获得并利用的各种资源,如学校是否定期开展职业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有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咨询,是否定期对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建档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强化性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来自国家、单位和家庭的支持。

2.5 管理政策评估 通过管理政策评估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计划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3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师个体不能正确进行职业认知、个体心理不利因素的存在等。

3.2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目前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仅有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心理健康仅仅是其中设计的小部分内容,行政部门也无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职业卫生领域中职业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匮乏。

3.3 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 强化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包括国家、单位和家庭支持系统。目前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家对心理健康问题讳莫如深,不能正视,从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

4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的对策与建议

格林模式指出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据此,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法律法规的完善 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来预防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在美国,有国家投资的心理保健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有保护职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计划,有心理治疗的保险项目。我们国家也应该制定关于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如从法律的高度规定单位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政府能购买心理保健保险和心理咨询项目,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2 针对倾向因素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内容可包括教师的职业定位与特点、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等。邀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家根据教师心理特点和工作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来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3 针对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行组织干预 (1)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努力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首先,应帮助教师解决在工作方面潜在的消极问题,包括减少行政性会议的时间,例行会议要言简意赅;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给教师增加额外职责,尤其是与教学安排相冲突的额外职责等。另外,对工作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正面引导,包括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通过激励的方式努力创建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加强教师间相互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2)完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保健体系:学校应创建并完善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体系。配备专业人员(如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组成专门小组,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监测系统,以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制定保健方案;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公共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交流平台;建立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机构支持,校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当教师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能早期进行疏导,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开展适当的文娱活动,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13]。

5 讨论

5.1 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中学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一类群体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文献[14-15]回顾结果一致。来自升学的压力尤为突出,另外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个体,由于不能满足每位学生及家长的要求,教师的身心极易疲惫和受挫,心理问题的隐患比较大。

5.2 提高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依从性 教师应首先正确地看待自身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积极地去调适自己适应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自我发展中应重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坚定寻求自身心理健康的信念,从而主动寻求心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补救。

5.3 应综合运用健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策略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强调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的针对性,通过系统评估充分认识目标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分析,为健康教育开展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提出对策。提倡运用健康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综合策略进行干预,相对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更注重行为的改变,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倾向因素,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改变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1]刘立立,缴润凯.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0(12):54-56.

[2]张金秀,李义安.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1):10-13.

[3]于宏图.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韩明明,万红,赵作龙,等.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能力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11):1515-1518.

[5]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12-23.

[6]陈志明.罗定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172-173.

[7]尼玛卓玛.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J].西藏科技,2014,39(11):33-34.

[8]Kreuter M,Green L K.Health promotion p1anning: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M].3th ed.America:McGraw-Hill Companies,1999:621.

[9]杨睿娟.不同职业类别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4):45-51.

[10]周旻,张涛.基础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18-1319.

[11]郭琪,王雪蕊.教学周期对不同岗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3,15(5):385-386.

[12]刘志哲,刘静.我国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3):29-30.

[13]张少卿,侯江渊,汤印超.体育锻炼对河北省特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161-163.

[14]杨东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89-91.

[15]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3):295-302.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教师作品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中学教师教学自主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