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2015-04-18王文东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洋务运动

王文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19 世纪中叶,清政府的统治以及外来列强的入侵使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民族危机的触动下,上层统治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为了改变清政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以及“亦何须乎‘卓为有用’的人才?”[1]599的状态进行了教育方面的改革。笔者将以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来阐述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一、我国的早期教育制度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以礼教制度为基础的,以忠君爱国为主要宗旨,在教学内容上多以“四书五经”为教学中心,采取读和背的教学方式,学习书写八股文章和诵解儒学经典。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的形成已经持续了二千多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但本质上却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我国早期教育层面狭窄,只有少数人有机会接受教育,直接影响了当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自从隋炀帝确立进士科,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促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奋发图强,希望通过参加考试走上仕途的道路。但是,因为录取名额有限,不可能公平地通过考试使所有士子都能走上仕途之路。因此,有些人为了进入官场从而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卖官鬻爵的交易,导致官场制度相当混乱和腐败,统治阶级无法为大众服务。在传统教育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许多知识分子受封建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也无法打破这种僵局,从而完全被束缚在当时教育体制的牢笼里,生活在一种幻想的世界里。

二、我国新式教育的兴起

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传统教育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旧的教育体制必将被革新或取代。当时,先进的洋务派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虽然他们兴办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但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革新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一)兴办新式教育的目的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洋务派在进行教育事业的实践活动中,渐渐地“意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性而逐渐举办的,是适应洋务活动的具体需要进行的。”[2]146在设立京师同文馆的时候有关于这样的阐述:“虽然规定所聘西洋教习一人,要取能通算学,有裨西学之实用者,但馆生所学,也只在能将西洋语言文字翻译成书,派充将军、督抚、监督各衙门翻译官。”[3]4-5但慢慢的洋务派的认识超出了这一范围。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是以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随着发展近代工业的需要,促使对科学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强,特别是翻译人才的缺乏使洋务派认识到了这种局面的紧迫性。洋务派的中央代表人物奕䜣则说:“在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会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4]24从中可以表明其对教育的认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升华,进而使兴办新式教育更好地为统治集团服务,巩固其统治。

(二)兴办新式教育的措施

大力兴办新式学堂。“事实上,洋务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像他们推行其他新政一样,并没有一个事先的一定之规,也是随事情之来,按照临时出现的需要而被迫接受外国侵略者的改造,一项一项兴办起来的。”[1]581洋务派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若不从根本上用工夫,即习其皮毛,仍无俾实用。”[5]43因此,洋务派将创办新式学堂摆在一个中枢的位置。1862 年创办的为了应对外交事务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渐渐演变成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与此同时,在1866 年创办了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1880 年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等等,这些近代学堂如雨后的春笋一样。学堂的创立对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向现代教育体制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冲击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拉开了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大批幼童出国留学。伴随着洋务运动思想的深入和兴办洋务事业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对于当时的洋务事业来说,仍然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因此,洋务派要寻找一条新的育人之道。之前赴美留学的容闳提出了派遣幼童出国留学的倡议,得到了洋务派的赞同和支持。1872 年清政府派遣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堪称“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6]19赴美留学的幼童在国外刻苦学习深造,在不同的领域掌握了不同程度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熟练的技术,并且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与思想氛围。但是这些留学生在学业未成的情况下却在1881 年被清政府“一律调回”。李鸿章对此表示赞同:“并乘机把他们一股脑的纳入他的北洋水师和船政局,上海、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和军工部门学习当差。”[7]16这些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近代化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派遣留学生出国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我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又克服了当时我国国人狂妄自大、大国至上的心理,打开了我国出国留学的那扇大门,也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并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促使国外的一些先进思想的传入和吸收。

三、洋务教育改革对我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洋务派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措施,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封建的性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我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从传统的封建教育走向教育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由此开始,并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推动了我国早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为了富国强兵,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的同时,洋务派对创办新式教育的认识程度也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来创办我国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各类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接受教育对早期教育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莘莘学子出国深造回来报效祖国创造了雏形。虽然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但在客观上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特别是“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做对外交涉中的译员,还是做科学技术等图书的翻译,都有御外侮的目的。”[8]149同时,使国人进一步了解世界,实际上也是对“旧的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并极大地否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新旧交替的过渡形态。”[9]虽然洋务教育在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但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对于新型知识分子的形成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孕育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启蒙性的思想源泉。

(二)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的第一步,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作用。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应该看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它有助于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升华,弘扬进步的时代价值观,加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1 世纪的今天,我们更要将教育创新摆在首位,不断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思想和血液,教育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针,把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型人才,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对于“洋务运动在兴起教育初期那么没计划,或者有计划,但并无远景计划和战略目标”[8]146的这种不利于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举动我们要坚决地摒弃。

四、结语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所需要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8]146,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希望,促使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虽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洋务派是为了培养兴办洋务事业所需的人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革新,但对中国教育事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洋务教育的兴办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变通了传统的教育制度。尽管洋务派在变革封建教育制度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阻碍,但是其推行的措施却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迎来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开端。洋务派兴办的新式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性价值。

总之,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客观上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解放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1]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一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2]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毛鸿宾.开设教习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同治三年六月初十日)毛尚书奏稿[M].第13 卷.

[4]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三日奕䜣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M].第71 卷.

[5]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李鸿章.肄习西学请奖折(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日)奏稿[M].第5 卷.

[8]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侯耀先.洋务派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4).

猜你喜欢

洋务派洋务洋务运动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洋务自强》
论国人自办报刊兴起及其洋务舆论的构建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