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5-04-18温映雪郑传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温映雪 郑传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民群众价值观中“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有其广泛而牢固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6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核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100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道德内核。

首先,社会主义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一,富强是千百年来中国执政者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管子·形势解》说:“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侯,诸侯不敢犯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管子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就要做到让“国富兵强。”战国时期的法家把国家富强与巩固统治紧密相联,是富国强兵的积极倡导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追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富民强、国强民强、国富民富、国强民富等相辅相成的深远意蕴。第二,“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s”,意为人民,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的思想渊源。民主与“专制”相对立,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和发展过程。“中国封建社会中强调君权主义,但在这个基础上社会依然发展了传统的‘民本’的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3]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到了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坚决反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要求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当家作主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主制度。第三,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 多年文明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文明是国家的价值追求,也是人民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追求。把“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例如“四大发明”为世界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长城的建设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瓷器、茶叶的制作工艺为世界人民所赞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礼仪习俗等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而且远播世界各地,特别是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一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使世界人民无限神往。第四,和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尚求合”“以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等都体现了古人追求和谐的思想。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华民族追求的和谐是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次,社会主义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第一,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庄子是论自由的第一个思想家。但他更主张自由实现的途径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古代老子也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4]可以看出,自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向往。第二,平等、公正作为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封建社会中,历代人民起义、反抗都是遇到了不公,遭受了剥削和压迫的结果。正如清朝何起所说,“公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深刻体现了平等、公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平出于公,公出于道”也体现着平等观和公正观早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与诉求。第三,虽然在封建社会之中,由于君主专权的统治,法治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施,但许多文人志士早已经拥有了法治的意识。墨子曾提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唐代的欧阳询也曾在《艺文类聚》中写道:“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这均表明了法治观点古已有之。

最后,社会主义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千古绝唱《离骚》中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徐锡麟用“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些爱国人士的名言佳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代的爱国人士用他们思想与行动谱写着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篇章。第二,敬业品质根源于中华民族勤劳的精神。“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古训教导人们只有专注其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之时,才有可能取得成就。第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反映了诚信作为一个行为表现,在中国古代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也很注重诚信的教育,“言必行,行必果”长辈常用这句话告诫晚辈立身处世之道。中华传统文化深刻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莫因善小而不为”从根本上体现了古代思想家认为对待他人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基本的道德准则,而善待他们,宽以待人,这些传统的优秀品德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出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给予了现代人丰厚的文化宝藏。然而当我们进入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际,就必须对过去的一些由于思想相对闭塞,科技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传统观念重新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更是适应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继续传承传统文化中永恒不变的优秀内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需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首先,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一,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我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评价来自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文字略显简洁,但内涵却更加丰富的24 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递出了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现代的表达方式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时代感。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整体层次的表达方式上,在每一项具体要求上也凝练了全新的表达。中国自古有“民本”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相结合,在立足于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强调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体基础上,发展性地提出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在内容凝练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创新发展。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新要求,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近年来,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问题受到人民关注,平等与公正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共识。中华民族过去长期处于皇权统治的封建社会中时,统治者更加注重德治和人治,而如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治来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提出,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需要,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更好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交锋不断进行,中国作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大国,要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能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具备全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和谐的价值追求已不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含各国互利共赢实现包容式增长的内涵,也就是说各国要在尊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差异的前提下,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协同别的国家共同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的进步。在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办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都充分体现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新形势下被赋予更多内涵。

(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5]

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形势予以合理扬弃。文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不断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的痕迹。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长时间处于皇权统治下,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如忠、孝等观念就是如此。忠在过去的理解是忠于帝王,虽然在当代中国已无实施对象,但它所包含的诚信要求和履责的义务,始终没有过时,我们就有必要对之进行理论转化,要把对专制君王的‘忠’转化为对现代国家、职业、家人、朋友的忠诚。”[6]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扬弃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合理的要素。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主义大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顺应新的形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生机活力。例如,民主便是对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时代发展,这里民主并不等同于美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下赋予“民本”思想的新内涵,他要求:“我们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听取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群众幸福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拥护,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7]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二、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一)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传统途径,是高校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首先,高校应从理论修养与道德修养两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学团队,才能传递给学生准确的知识,增强学生互动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应注重在日常言行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以端正的思想与切实的行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得到学生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其次,高校可以设计或订阅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与论坛,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认同感。最后,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引导,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关键思想意识的形成逻辑,在尊重其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有针对性、有效率地传递正确的思想准则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发挥社会实践培养作用

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避免片面性,即只注重关于传统文化的道德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8]277高校应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倡导同学在实践中主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首先,学校可将课堂搬出校园,带领同学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或红色景区。通过参观历史遗迹,感受先人的智慧和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沉淀过程。通过参观红色景区,了解党和国家历经的时代变迁,学习了解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将党的功绩和国家的变化联系起来,培养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其次,高校可借助当地特色民俗节日,传递和弘扬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最后,学校应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让同学们有机会耳闻目睹感触社会这个“大课堂”。响应国家“三支一扶”的号召,为帮助更多的人而努力,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与实际奋斗联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努力使得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重视新兴媒体传导作用

团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平台,已成为大学生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扩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特别要把新媒体作为引领青年思想的突破口,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发挥新媒体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利用互联网,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学会运用“网言网语”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倡导同学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博、论坛等大学生舆论主渠道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提升舆论的引导能力。[9]218其次,发挥新媒体的便利作用。在校园网开通中华传统文化专栏,同时将文化专栏与各种新媒体渠道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随时学习专栏内容。亦可开发一些有趣的网络互动游戏,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接受、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最后,充分发挥新媒体传递作用,在互联网上发起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推出以歌曲、诗词、微电影等形式为载体的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文化精品,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

(四)加强校园文化陶冶作用

课堂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隐性教育。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校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学校应该加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建设。文化是一种修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一个品位的过程、体悟的过程、涵养的过程,不能以“突击班”形式去进行,因此“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陶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校园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调控着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每个学生的知、情、意、行,约束着不良品行的发展。但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发展的沉淀。一个学校有怎样的人文环境,决定了这个学校能培育拥有怎样价值观的学生。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可利用名言警句、书法字画,雕塑等形式,将中华文化精神、传统习俗典故,融入校园人文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改善校园生态环境,通过增加教育宣传栏,增设读书亭的方式,给予学生一个轻松愉快、随时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形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素养,增添日常生活情趣,陶冶高尚道德情操,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配合家庭教育关键作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教育者,要一致行动,为了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协作。首先,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与家庭应一直保持着互相沟通的态度,配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教育中,学校与家庭应共同鼓励青少年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激发其“有为者当若是”的豪情壮志。其次,学校可邀请家长来到校园进行参观,让家长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针对学校现有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家长成为学校的决策者。第三,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指出:“学校可以传授道德观,但是学校的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或祖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模范。”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应构建相关信息平台,提供有指导性、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引导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通过家规、家训等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规范行为,明辨是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白洁.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J].创新,2013(2).

[4]夏尚民.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

[5]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 年9 月24 日)[J].党建,2014(10).

[6]肖琴.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再探讨[J].湖湘论坛,2014(5).

[7]程林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桂海论丛,2014(5).

[8]江传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9]吴庆.共青团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