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孟子》中“其”字用法的考察

2015-04-14成一林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告子梁惠王虚词

成一林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关于《孟子》中“其”字用法的考察

成一林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其”字是古代汉语里用法最复杂且使用最广泛的虚词之一。文章通过对《孟子》中的“其”字进行逐一分析,梳理总结“其”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和语法功能。

孟子;“其”字;语法功能

“其”字无论在古代汉语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虚词。现代汉语中“其”字的含义沿用文言文,因此,分析研究文言文中虚词“其”字的用法及意义,对于现代汉语中“其”字的规范化使用具有现实意义。

古代汉语中,“其”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它是由上古实字演化而来的,“其”字本义是“箕畚”。《说文·竹部》:“箕,簸也。”从字形上看,“其”为象形字,后来为了区别被借用表音的“其”,古人又为“其”的本义造了一个“箕”字,“其”就单独用作虚词。可见虚词“其”与本义无关,而是假借字。“其”字可作代词、副词、连词等使用,先秦典籍中已有先例,《孟子》中就多次用到“其”字。现将《孟子》中“其”字的词性、用法及语法功能逐个进行分析。

1. “其”字的词性分析

1.1 “其”字作人称代词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87次(含引文),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功能多样。其中,用作人称代词的频率最高,共出现488次。“其”是指示代词演变来的。它在句中作人称代词,按照指称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1.1 第一人称代词

有时由于说话语气的关系,人称代词的“其”字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称,指代对象包括说话人、对话人自身,或仅指说话人、对话人自身。也可以作为己称代词。可译为“我(们)的”、“自己的”[1]。这种用法共出现9次,分别如下:

(1)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梁惠王下》)

(2)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4)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尽心上》)

例(1)、(4)中“其”字用法相同,表示说话人自身,可译为“我(们)”;(2)、(3)中“其”字活用作己称代词,表示“自己的”。

1.1.2 第二人称代词

“其”字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一般含有敬称的意思。《孟子》中,“其”作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只出现了2次。如:

“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旨。”(《告子下》)

在这句话中,“其”字表示敬称,表达对听者的礼貌,译为“你的”。

1.1.3 第三人称代词

“其”作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他称,指代第三者身份的人、事、物,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通常译为“他(它)”、“他(它)们”、“他(它)的”或“他(它)们的”。《孟子》中,这种用法的“其”字最为常见,共出现477次。如:

(1)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梁惠王上》)

(2)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

(3)相秦而显其君於天下,可传於后世,不贤而能之乎?(《万章上》)

(4)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梁惠王下》)

(5)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

上述例(1)中,“其”字指代第三者的身份的“牛”,可译为“它”;例(2)中“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复指前边出现的“孩提之童”,表示复数;在例(3)、(4)、(5)中,“其”都表示单数第三人称身份的人,译为“他的”。

1.2 “其”字作指示代词

《孟子》中的“其”字大部分除了用作人称代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作指示代词,指示人事物的具体范围,或强调某具体事物。可译为“那”、“那个”、“那样的”。这种用法共出现78次。如:

(1)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梁惠王上》)

(2)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梁惠王上》)

(3)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公孙丑上》)

(4)无寓人於我室,毁伤其薪木。(《离娄下》)

(5)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尽心下》)

在例(1)中,“其”字特指“那一个”;例(2)中,“其”字表示范围,可译为“那里的”;在剩下的三个例句中,“其”字可翻译为“那些”,是对具体事物的一种限制。

“其”字除表示远指外,还具有表示近指的功能。如:

(1)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告子下》)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在这两个例句中,“其”字也可译为“这样的”,从而表示近指的功能。一般来说,“其”字用作远指代词的用法比较常见,而近指代词通常也可看做远指代词。

《孟子》中“其”字作为指示代词,可以与其他语素合用,如“其后”、“其下”、“其次”等。现代汉语继承了这些用法,并使之成为一种固定结构。这种用法在指示代词中出现了3次。如:

(1)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万章下》)

(2)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告子下》)

(3)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告子下》)

上述例句中,“其”本身仍是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已出现的对象。后来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其次”、“其后”这样的复音词。

1.3 “其”作语气副词

《孟子》中的“其”除作为代词使用外,还常作为语气词使用,只表达一定的语气,不表任何具体意义,在句中既不充当任何成分,也不修饰任何成分。

“其”作为语气词,在句中用来表达某种语气,比如揣测语气、祈使语气或反问语气等。这种语气词“其”字在《孟子》中出现了17次。

1.3.1 表示推测语气

“其”用在陈述句中,出现在句首或谓语动词前,通常表示对过去或将来的人或事物的推测,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大概的含义。这种用法在《孟子》中出现了6次。例如: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梁惠王上》)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

(5)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为乡原乎!”(《尽心下》)

1.3.2 表示祈使语气

“其”用在祈使句中,常常表示一种委婉的请求、商量的语气。在翻译时,可译为“还是”。这种用法出现了1次。如:

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万章上》)

这句话中的“其”字可按照“还是”来理解。

1.3.3 表示肯定语气

“其”字用在肯定句中,可以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用法的“其”字在《孟子》中出现了1次。

孔子曰:“舜其至孝也,五十而慕。”(《告子下》)

在这句话中,“其”字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对事实的一种肯定,起的是加强语气的作用。

1.3.4 表示反问语气

“其”字可以用在谓语前来表示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等,共出现8次。

(1)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

(3)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梁惠王下》)

(4)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公孙丑下》)

(5)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告子下》)

(6)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万章下》)

1.3.5 表示疑问语气

仅出现1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其”字表示疑问语气,一般用在疑问词之后,在上述例子中,“其”用在“何”之后。

1.4 连词

“其”字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或者选择关系。共出现2次。

1.4.1 表示假设关系。

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出现1次: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离娄下》)

1.4.2 表示选择关系

用于并列复句中,可译为“还是”、“是……还是……”。这种用法只出现了1次:

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诛之乎?(《万章下》)

在这句话中,“其”字用在复句中,表示选择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其”只能出现在复句中,和前边的句子一起来表示对情况的一种选择,当“其”字单独使用时,则不存在选择情况。

1.5 词头

词头不是一个具体的词,它只是词的一个构成部分,词头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在形容词或者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在《孟子》中,“其”字作词头的用法出现了2次。如: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滕文公上》)

这一例句中,“其”字都用在动词前,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也没有任何词性。

2. “其”字的语法功能

代词是代替名词以及其他实词或词组的词,因此它具有实词的属性,在句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但作为语气副词、连词以及词头的“其”字则属于虚词的范畴。虚词在句中不充当任何句法成分,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关于“其”字作为语气副词和连词以及词头的用法,前文已经讨论过,现在来看“其”字作为代词在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及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2.1 作定语

《孟子》中“其”字最常见的词性是代词。作为代词的“其”字,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做定语,修饰或限制人、事、物。《孟子》中,作定语的“其”字共出现459次。如: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上》)

(2)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梁惠王下》)

(3)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公孙丑上》)

(4)无寓人於我室,毁伤其薪木。(《离娄下》)

(5)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

上述例句中,(1)、(2)、(3)句是人称代词“其”作定语,(4)、(5)两句是指示代词“其”作定语。

《孟子》中“其”作定语,还可以用在数词前,用以称代人或物的全体,可译为“其中的”,仅8例。如:

(1)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梁惠王上》)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告子上》)

(3)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公孙丑下》)

(4)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尽心下》)

2.2 作主语

“其”作为代词修饰后面的名词已获得公认。但“其”能否做主语,语法界尚有争议。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字指名两用,一为续之起词而居主次,二以附名而居偏次。‘其’为续之主次者。或‘其’续为一句之起词,或为一句之止词,或‘其’续有连字而词气未全者。至承接之续,则‘其’字仍居主次,而为接续代字,非此例也。若‘其’字附名,或指前文,或代己字,或有指示之意,则皆先乎名而居偏次,与静字无异。”[2]马建忠认为“其”可做主语,具体来说就是主谓短语中的主语。黎锦熙同意马建忠的观点[3]。但王力[4]、郭锡良[5]、吕叔湘[6]等则认为“其”字的意义等于“名词+之”,并且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此观点,如:“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意思是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师之入也”,强调“之”字不可省,但又说这些“之”字不能译成现代汉语的“的”字,句中的“其”也不能译成现代汉语的“他的”,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其”的主语地位。

因此,不承认“其”字的主语功能,一律地把“其”换成“名词+之”的说法,把“其”看作只能处于领位位置的词,是比较偏颇的。如:“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告子上》)(不看清脚样去编草鞋,我准知道他不会编成草鞋)这个句子结构本身非常清楚,是一个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其”在“其不为蒉也”这一主谓短语中充当主语。如果把“其”字看成是“名词+之”的结构,则十分勉强。因此,“其”字可以作主语。除了上述例子外,“其”在句中或《马氏文通》所说的句续中,作主语的例子很多,共出现107次。例如:

(1)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梁惠王上》)

(2)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梁惠王下》)

(3)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滕文公下》)

(4)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离娄下》)

(5)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离娄上》)

在例(1)、(2)、(3)中,“其”字作主谓词组的主语,整个主谓词组充当前面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在(4)、(5)中,“其”字作分句的主语。

3. 《孟子》中“其”字用法总结

3.1 作为代词

“其”字在《孟子》中作为代词使用得最频繁,共出现567次,占“其”出现总量的96.6%。其中作为人称代词共出现478次,占“其”代词用法的81.4%。由此可见“其”字主要用作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

3.2 作为语气词

“其”字作语气副词、连词、以及词头的用法共占总量的3.4%,其中“其”字作语气副词的用法较为常见,帮助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气。连词以及词头的用法很少。

3.3 作为定语

“其”作定语的情况最多,占作语法成分总量的78.2%,作主语的情况占18.2%。这与上文认定的“其”主要作代词的语法功能相一致。

总之,“其”字由上古实字虚化而来,主要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还可作副词、连词、语气词等[7]。阮元在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序中说道:“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因此对“其”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虚词作穷尽式量化分析研究,对于古籍尤其是《孟子》更进一步的研究大有裨益,对于规范现代汉语中“其”字的用法也有实际意义。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黎锦熙.比较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 孔占奎)

H13

A

1008-7257(2015)01-0018-03

2014-05-09

成一林(1989-),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猜你喜欢

告子梁惠王虚词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告子眼里的人性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职场“性福”指数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告子人性论探析
从告孟之辩看告子的人性思想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