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对接“三农”致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建设科技管理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2015-04-14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对接三农



多措并举,对接“三农”致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建设科技管理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贺明贤,贾合林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芦溪县工作站,江西芦溪337024)

摘要: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搞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等,大力发展农业,扶持、推进农村建设的一项惠农新举措。电大系统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送到农村,为农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七三”并举;对接“三农”

国家开放大学芦溪学习中心自2012年招收学员以来,主动对接“三农”,自主探索创新,大胆整合资源,在办学条件、基地建设、运行机制、教学模式等方面积累一些经验与做法,为培养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建设科技管理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七三”并举,全方位科学管理

(一)完善“三块条件”。一是完备设施设备。争取政府支持,加大投入,建设成拥有多媒体室、多功能报告厅、计算机网络室、普通教室、心理健康咨询室、电子阅览图书室等功能室。接入宽带外网,架设100M校园网,建立远程教育学习网站,丰富网上学习资料及课程教学视频。二是精良队伍素质。加大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五个一”学习读书活动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讲好一堂讲座、搞好一个调研、读好一套书刊、做好一本笔记、写好一篇文章。出台《科研工作管理和奖励办法》,专兼职教师若不能完成年度调研、科研任务的,在年终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近年来20多次派教师到南昌、九江、赣州、吉安等地的电大和高校学习进修和培训。三是建设示范基地。重点建设“一村一”实践基地,让学员能走出教室,回到田间,已建成沂源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宣风栗湾村的苗木实践基地、竹垣村的火龙果实践基地、新泉移民村的柑橘实践基地等。基本做到“六有”,即有集中培训场所、有教学实践现场、有专业农业技师、有先进教学设备、有制度保障体系、有教学活动安排。为确保“一村一实践教学基地”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先后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践指导方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目前,沂源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已批准成全省“一村一”先进示范基地。

(二)整合“三类资源”。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重点是改革过去主要依赖于系统内部力量办学,过分强调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创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开放灵活的办学模式。一是实行“多合一”办学体制。实行教师进修学校、党校、行政学校、电大教学点等资源整合,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体制。采取行政与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多校办学并举、互动、共赢,全面构建以教师、干部、企业职工为主体,集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家庭教育、老人教育为一体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实行“上挂下联”整合资源。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企业、村社的联合办学模式。与县教研、电教等相关机构实行有机整合,建立全县教科研中心。继续与清华大学、中央电大、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南昌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等高等学院联合办学,广泛开展农业、医药、电瓷、教育、工商等行业学历函授和教师培训。建立多层次的实践基地。三是对接主导产业。与农业局、就业局等部门联合,实施“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为企业职工、农民工开通“免费培训”的绿色通道。依托全县电瓷、旅游等主导产业,借助园区优势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在企业文化、质量品牌提升上下功夫,形成短期培训与学历提升互补共赢机制。

(三)实施“三课改革”。为进一步加强“一村一”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水平,有效结合理论知识,在教学方面大胆进行改革。一是课制改革,实行大课制模式。为克服学员学习的工学矛盾、解决参加面授率低的现象、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大班课制授课。主要实施方法是,在相近专业挑选一些专业性通用的课程作为示范课,教师提供自制教学资源,认真备课并写出详细的教案。相近多个专业多个班级的学员集中统一听课。实行说课、讲课、评课“三课制”。根据评价反馈情况,真正解决学员到课率低,注重授课的质量和实用性,提高授课效果。二是课程改革,实施校本教材。除国家开放大学规范课程外,结合当地特点,增设《菊花栽种》《菊花制作》《金银花栽种制作技术》等课程。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与基地技术人员在原有品种上,提出合理建议,开发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三是课堂改革,实行“田间课堂”。一分期教学,即按基地栽种的时期进行教学,按生产的时期进行实践。二分批教学,即按年级进行,按地区进行。三分杆教学,即按“立标杆”的要求进行教学,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标杆、实践标杆。形成以点带班,以班带区现象。

(四)推行“三边三学”。即:边学习,边经营,边创收;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积极组织在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把课堂从教室搬至种植地,跟随花卉、果树种植能手,一边讲一边做,一边学一边记,讲理论,做农活,学技术,记心得,使理论生动化,让知识渗透到实际劳作中。经过多次实践教学活动后,“一村一”学员受到启发,积极加入到企业加农户的经营形式,一边在学校在实践基地认真学习,一边在自留地栽种菊花、火龙果、果树等经济作物,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栽培护理,已挂果丰收,后由企业统一收购产品或果实,形成一定的经济效应。学员在实践基地不仅交流感情,还在交流信息、知识;既体验劳动实践的乐趣,又听到创业者的经验传授;并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让学员在劳动过程中领会党的方针政策,让学生获益菲浅。

(五)实施“三个模块”。一是实施分组交流学习模块。“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具有身份相似性、职务同层性、工作互学性、交往频繁性,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环境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班级中组建两个组织。即组建党小组和组建班委会。二是实施分片交流学习模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区域划分情况将学员按大安山区,宣风银河,南坑上埠、芦溪源南分为四个小组开展实践交流活动。三是实施分类交流学习模块。我们根据学员发展意愿和各村实际按苗木、果树、蔬菜、菊花等分类为几个小组开展交流实践活动。近三年来,分别以分片小组为单位举行活动,如组织到宣风镇竹垣村参观火龙果基地;到银河镇参观供港蔬菜基地;到上埠镇下源村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通过一系列参观、学习、交流、集餐等形式的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加强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成为学习上的领头羊,致富能手的排头兵,产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良好效应。

(六)运用“三种服务”。结合电大远程教育及开放教育课程资源丰富的特点,为进一步方便管理教师、课程责任教师和学员的信息畅通、课程辅导、思想沟通、提高服务质量等,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实现三个服务手段,三手齐下,保障信息畅通、服务周到。一是建立师生QQ群。班级管理教师通过群发布面授、讲座、班级活动等通知及温馨提示,并由同学之间互相转告。课程辅导老师运用群共享资源,上传相应科目的摸拟试卷,形考作业的参考答案及中央电大优质教学案例等。二是建立手机飞信。考虑到有一部分学员年龄较大,对计算机不熟练,又建立手机飞信,及时联系及通知学员。三是运用手机通信。通过语音通话联络学员,更容易增深师生感情,对学校对老师有亲切感,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七)落实“三项环节”。在落实教学计划方面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教学环节:一是精心组织面授辅导。高度重视“一村一名大学工程”的教学工作,制订《教学工作实施细则》,明确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学员的学习方法和要求,重点强调面授和网上学习。主要有从校外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任教和从学校中层干部以上挑选骨干教师担任管理教师和课程辅导教师。利用双休日进行面授教学,课时数符合计划要求,到课率平均达到88%以上。二是认真组织网上学习。课程辅导老师强调网上学习过程,并提供网上学习资源,指导网上学习方法,在课表上公布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网和电大在线的网址,并规定学习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还安排《开放教育指南》《农村政策法规》等课程集中网上学习多次,课程辅导老师当场解决疑难问题。三是努力抓好形考作业。学校制定《形成性作业评分办法》,课程辅导老师强调、督促学员积极完成形成性作业,学员全部完成形考作业,并且做得很规范、工整,课程辅导老师做到全批全改。

二、对接“三农”,服务功能更突出。

1.培养创业先锋,造就科管人才。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种植和制作等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创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使他们逐步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人。除积极组织“一村一”学员的正常实践活动外,还将村干部培训班和“金蓝领”就业培训的课堂也搬到实践基地,让“一村一”学员与培训班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大大提高实践和培训效果,一批优秀的村干创业队伍脱颖而出。

2.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乡村建设。依托当地农业部门或种养殖大户,建立大量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课上,老师当场示范讲解,答疑解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积极打造“田间课堂”,到田间地头学本领,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组织的一大特色。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一村一”学员多数来自各村的“两委”干部、创业先锋或优秀后备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因此,在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座谈会、经验介绍会等多种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推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3.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对教学实践基地的设施设备、政策法规和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带动当地的产业迅速发展,解决当地的大面积就业问题,特别是当地的一些留守妇女和老人都能在自家门口找到赚钱门路。同时,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减免学费和教材费、实施经济援助、提供专项奖学金等方式,减轻农民大学生负担。学习包等教学资源按注册名册直接配送到县级电大,减少发行费用。实施过程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且积极争取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经费支持,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发展和壮大。

责任编辑:钟晓红

[作者简介]贺明贤(1969-),男,江西萍乡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4-12-10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37(2015)01-0062-03

猜你喜欢

对接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分析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途径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