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

2015-04-13李建中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

摘 要:传统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现代性”与“实践性”之目标,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已有的理念及实践表现出形式主义倾向而忽略传统人文学科在精神领域的现代转换以及授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式践行。有鉴于此,应倡导新的教改理念:师生同创青春版。“青春版”理念用于教改实践,一是授受并重,师生共同发掘并阐扬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价值;二是尝试课堂学术辩论、诗性文论创作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等“师生同创”模式,使传统人文学科的思想精华和诗性言说方式,真正融入当代青年学子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人文学科;教改理念;青春版;师生同创

笔者在高校讲坛一站就是三十多年,所讲授的课程均属于传统人文学科,如“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典美学”、“中国文化概论”,以及“《老子》《庄子》导读”、“《世说新语》导读”、“《文心雕龙》导读”等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征有二:一是“古”,属于“很久很久之前”;二是“玄”,属于“玄而又玄之道”。如何通“古”于“今”,如何施“玄”于“用”,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学理的层面论,传统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现代性”与“实践性”之目标,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虽时有涉及,但“现代性”多偏重于教学媒介或手段,而“实践性”则偏重于实践教学或教学实践,其共同特征是表现出形式主义倾向而忽略了传统人文学科在精神领域的现代转换以及授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式践行。比如发端于美国并正进入中国的“慕课”,开创一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并以游戏过关式的互动贯穿课程,虽然有着较高的创新性与较大的冲击力,却或多或少体现出一种偏重形式的“现代性”和“实践性”。

有鉴于此,笔者倡导一种“师生同创青春版”的教改理念。所谓“青春版”有双重含义:一是授受并重、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掘并阐扬传统人文学科诸多课程的现代价值及当下意义。二是尝试课堂学术辩论、诗性文论创作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等“师生同创”模式,将这些“古”字号、“玄”字号课程的思想精华和诗性言说方式,真正融入当代青年学子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意义与实践价值得以完满实现。

一、“青春版”创生:激活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价值

五年前,笔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青春版《文心雕龙》”的理念。笔者指出:台湾作家白先勇将他的昆曲《牡丹亭》冠名为“青春版”。何为“青春版《牡丹亭》”?对永恒爱恋的唯美言说。这正好是当下所缺乏的,因而构成对现实的批判性回应。同理,何为“青春版《文心雕龙》”?对“文”(文学和文论)之永恒价值的美的言说。这也是当下所缺乏的,因而也构成对现实的批判性回应。《文心雕龙》的解读史,其实就是青春版不断被创造的历史。龙学是显学,《文心》是美文,学理与诗性同体,美文与青春共在。《文心雕龙》之青春版,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话语方式,给当代中国文论带来“泰山遍雨,河润千里”[1]。实际上,笔者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在自觉地建构并践行“青春版”理念:不仅要在龙学界创生出“青春版《文心雕龙》”,而且要在大学讲坛上讲出“青春版《文心雕龙》”;不仅要讲出“青春版”的《文心雕龙》,还要讲出“青春版”的《中国古代文论》,“青春版”的《中国文化概论》,“青春版”的《中国古典美学》……一言以蔽之,要在传统人文学科的诸多课程中创生“青春版”。

“古老”与“青春”,作为时空层面的两端,在心灵和精神的层面却有着相融相通的可能。在大学讲坛上讲授传统人文课程的教师,一个神圣的也是艰巨的使命,就是如何用自己的执著和智慧去实现上述“可能”。这要求我们既放弃对人文传统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态度,又力图在精神层面打通古与今、知与行的文化通道,激活传统人文学科的文化生命力,使之融入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为传统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教改理念和践行路径。

笔者的“青春版”教改理念,在2013年有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笔者主讲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在“爱课程网”上正式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这门课程精选《典论·论文》、《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童心说》和《人间词话》共六部经典,系统讲授中国文论之人文性思想内涵、文学性言说方式和诗意化人生境界。一典一讲,每一讲解读三大问题:一是“说什么”,即文论经典内在的诗性精神及人文蕴藉;二是“怎么说”,即文论经典的诗性言说方式;三是“为何这样说”,即文论经典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与一般的古文论讲授不同,这门课在对古代文论经典的解读中凸现其现实意义及当代价值,把文论的诗性与理思应用到当下的文化阐释中来,具有鲜活的青春气息与深刻的时代意义。比如,用《典论·论文》的“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解读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藉《文心雕龙》的“等观三界(即儒道释)”诊疗当下学界的“失语、失体”之焦虑,以《沧浪诗话》的“熟参”和“妙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经典意识及鉴赏能力,引《童心说》的“天下之至文”针砭当下文坛的浮躁与虚空等等。笔者还注重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在叙事、抒情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例如讲《文心雕龙·物色》篇时说,“如果刘勰还在世,我会给他打一个电话,建议他将《物色》改为《心物》”;讲到“文体风格”时说“鸟叔的《江南style》把‘style(风格)这个词的美感和风采给糟蹋了”……这门课的考试也有着“青春版”特征:将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的“赞曰”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典雅”改写为现代诗。《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上线不到一年,收视近四千万人次,点评近五百条。如“上下求索”说:“李老师的课是一顿精神文化盛宴,深入浅出,让中国文化爱好者受益匪浅!”又“hbwqh”说:“听李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能够感受到学术逻辑的力量,一堂课就像一篇严谨、缜密的论文;又能够感受其中的激情,李老师如数家珍一样盘点学术,对于传统文论的喜爱溢于言表。”而“2013yy”的点评更有诗意:“就一杯清茶,听李老师的课,回头看珞珈山细雨濛濛,乐哉!”这既是中国文论的魅力,也是“青春版”的魅力。endprint

二、课堂辩论:变“单传”为“同创”

中国高校传统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其日常景观是: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到底”,学生在座位上“一听到底”。教师的任务只是“讲”,讲完了拎包走人,至于下面的学生是否听懂了甚至是否听了,那是学生自己的事。而学生的任务只是“听”,当然还要“记”,因为要考试:上课时听写,课后复习时抄写,闭卷考试时默写。这种教师“单讲”、学生“三写”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授”与“受”分离,授者与受者缺乏必要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单向传授,只管“授”而不问“受”,常常是一厢情愿,与学生何来共鸣,又何谈“同创”?因此,建构并实践“师生同创青春版”的教改理论,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改变课堂教学重“授”轻“受”、“授”“受”分离的弊端,是如何将“单传”转换为“共创”:师生共同创造出学术成果,共同创造出传统人文课程的“青春版”。

笔者在高校执教三十余年,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师生同创”,每一次新开课或开新课,首先与学生约法三章:不能只是我一个人讲,同学们也要讲。此其一。同学们有随时提问的权利,更要学会提问,要善于提问。此其二。同学们不仅要会“讲”,会“问”,还要会“辩”,学会学术辩论。此其三。在长期的教改探索及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尝试并改进“师生同创”之方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就一节(次)课而言,依时序有课前必问、课中突问、课间闲谈、课后漫谈等;就一门课而言,则是每堂课必有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学术对话,每门课必有同学之间的学术辩论。下面以“中国古代文论”这门课的课堂学术辩论为例来讨论“师生同创青春版”的理念及实践。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的高潮在唐宋,而中国古代文论的高潮在魏晋南北朝。对于后者而言,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魏晋玄学的影响。玄学的内容是老庄,玄学的形式是清谈即学术辩论。古代文论一些核心的论题大多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清谈场上辩论过的:如言意之辩、形神之辩、情理之辩、才性之辩、文质之辩、本末有无之辩、(文章)有用无用之辩、(音乐)有无哀乐情感之辩等等。更重的是,这些辩题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因此,将学术辩论引入“中国古代文论”课堂,不仅是“师生同创”的需要,更是“创生青春版”的需要。

课堂学术辩论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先要根据课程设计辩题,并为每一个辩题开列参考书目,然后和各辩论组的同学们沟通、讨论。同学们要做的事则更多更复杂:组织辩论队,分工协调、检索文献,阅读资料,讨论辩题,撰写辩论稿……这些都还是属于准备阶段,到了辩论现场,就更加紧张更加复杂:时间、节奏、深度、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现场感,还有张与弛、雅与俗、立与破、辩与辨等等。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辩论小组,同学们自主选择辩题和辩论立场。每一场辩论由“场上”与“场下”两部分组成。“场上”部分包括三大板块:正方与反方的临场辩论,场下同学与场上辩手的对话,教师的点评以及对辩题的学术阐发。“场下”部分除了前述之辩前准备,还包括一项重要内容:辩论结束后,同学们围绕自己的辩题及辩论立场撰写学术论文。在笔者的“中国古代文论”课堂,学术辩论不仅是一种课程进行方式,而且是结课考试方式:每一位同学作为“辩手”的临场表现,与作为“撰者”的学术水平,成为这门课期末总评成绩的主要依据。

课堂学术辩论既是对古代中国玄学清谈的借鉴,也是对现代西方大学seminar模式的引入。seminar模式发源于德国,以师生的学术对话为主要方式,以学术自由为价值追求,在大学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国内已有高校将此种模式引入课堂教学。而笔者则直接用它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以激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师生同创”。如果说,课堂学术辩论使得“师生同创青春版”有了一种现场感或当下性,那么以学术辩论取代闭卷考试则可以革除“三写”式课堂教学“授受分离”的弊端,从而开创一种“授受并重”的新风习。这种覆盖教学与考试的课堂学术辩论,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据《光明日报》报导,武汉大学2009级人文科学试验班邱经天同学认为,这样的考试就不再是给学生贴上分数标签的工具了,而真正是能力的锻炼和考查,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而我们在课下准备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的不仅是本学科的知识,还有思维和学术能力[2]。

笔者还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期末考试中,尝试“学生自拟考试题”的考核方式:学生拟一套完整试卷,包括5个名词解释题、4个简答题和2道论述题。所拟考题要求覆盖《中国文化概论》教材一至七章以及导论和结语的内容并有轻重主次之分。只拟考题,不作回答3。无论是“课堂学术辩论”,还是“学生自拟考卷”,都是变教师“单传”为师生“同创”,不仅是对“受者”主体性的尊重和培养,也是对“授者”职业伦理的提升和学术青春的焕发。

三、诗性书写:融“辨理”于“练文”

传统人文学科的诸多课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概述型,如“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美学”等;一类是经典导读型,如“《老子》《庄子》导读”、“《文心雕龙》导读”、“《世说新语》导读”等。由于这两大类课程的共同特征是偏于理论,故课堂教学难免会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授者照本宣科,受者束之高阁;授者玄之又玄,受者昏昏欲眠。故“师生同创青春版”,除了要连接“传统”与“当下”,还要打通“理论”与“实践”。本文上一节的“课堂辩论”,是从“授受并重”角度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而这一节的“诗性书写”,则着重从“受者主体”的角度讨论学生如何在传统人文学科的课堂上施“玄”于“用”。

中国古代文论及文化,历来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文心雕龙·神思》篇有“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前两句讲“辨理”,后两句说“练文”。而且刘勰特别强调作家的写作才能,《文心雕龙》一书专讲“练文”的篇目就有《熔裁》、《声律》、《章句》、《丽辞》、《练字》、《指瑕》等等,所谓“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4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既讲“读书穷理”也讲“别材别趣”,既讲“妙悟”也讲“熟参”5,也是“辨理”与“练文”并重的。严羽以禅喻诗,其诗禅之别往深处说则是:习禅以悟为止境,而习诗(包括赏诗与作诗)则以悟为起点;习禅者一悟百了,习诗者悟后须言,须将自己的所悟所思言说出来,须将所悟所思文本化。endprint

毋庸讳言,由于应试教育、文理分科等各种原因,在校大学生的文学及学术书写水平(亦即将思想文本化的能力)偏低。学理科的同学缺少文学及学术书写的训练及实践自不待言,即便是学文科的同学也常常有“眼高手低”之尴尬:想得出,写不出;或者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杂乱无章,思想见识与学术书写的水准不相匹配。基于此种现实,传统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辨理”的基础上“练文”。如何“练文”?转移多师乃吾师,中国古代文论及文化的经典作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文论及文化经典是美文中的美文。

笔者在“《文心雕龙》导读”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文心雕龙》为楷模,将“辨理”与“练文”结合起来。《文心雕龙》用骈体写成,“二马相并”曰骈,骈文将汉语言所特有的对句艺术及骈偶之美发挥到极致。《文心雕龙》不仅有俪辞有文采,还有秀句有隐喻,有排比有起兴。笔者在讲授“《文心雕龙》导读”课时,要求学生既辨析刘勰的文学理论,又练习将刘勰的言说方式亦即骈体文书写自觉地应用于各种文类的书写实践。比如,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名信片,不再写“节日愉快”而是改为“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春游或秋游后写游记,来一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给恋人写情书,先感叹“知音其难哉”,后约定“清风与明月同夜”或者“白日与春林共朝”……而同学们在“《文心雕龙》导读”课上融“辨理”于“练文”,其最大收获或成果是创作出《青春版文心雕龙》。

从2003年开始,每学期(年)的“《文心雕龙导》读课”,均要求选课的同学以某一个文学理论问题为题写一篇骈文,然后集结成书,名为《青春版文心雕龙》。这一项教学改革坚持了十年,十年来出现了不少既有思想又有文采且符合骈体音韵及修辞规范的佳作。比如2003级人文科学试验班王觅泉同学的《书信》篇:

求学异地,为宦他乡,行商海内,服役边陲,学业或有精进,仕途似显渺茫,举目乡梓不见,低头孤影相随。知音难觅,独向信笺诉别情;乡愁难耐,惟有家书释愁怀。千滋百味萦胸,欲言又止;万语千言凝笔,吐而后快。辛苦委屈之情,轻描淡写,惟恐二老担虑;甘甜喜乐之事,详告尽呈,但愿亲朋慰欣。

语言骈偶而情感质朴,辞句铺排而议论详切,用古老的骈语将现代书信体的情感功能论述得准确而生动、详尽而透彻。又如2010级汉语文学专业的同学用《文心雕龙》的“赞曰”方式评点各种流行文体:

手机短信 微型信笺,心随指动。轶闻趣事,有无互通。喜怒哀乐,春夏秋冬。言短意长,情蕴于中。

论坛帖子 言不在多,骇人则名。辞不在精,心诚则灵。疑难感慨,尽可道来。五湖四海,与你同在。

微博 短小微博,大千世界。嬉笑怒骂,兴之所至。一呼百应,天涯比邻。善恶美丑,无所遁形。

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风靡流行。耽美穿越,步步惊情。玄幻武侠,天马行云。盈乎消遣,乏乎隽永。

上面所评点的几种文体,同学们经常使用,十分熟悉,所以评点时能抓住关键,击中要害。语言上虽小有瑕疵,略显通俗,但言简意赅,基本上能借用骈文的“赞曰”的体式道出当下流行文体的优长缺陷。

本文所提出的“师生同创青春版”的教改理念,在国内教学研究领域尚属首创。这一教改理念及实践,既冲击以“授”(教师照本宣科和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又纠正过于强调“受”(学生主体)所导致的“放羊式”弊端,从而以“授受并重”的教改新思路,创新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研成果。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笔者有理由相信:“师生同创青春版”的教改理念及其一系列教改方略,不仅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大学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还可应用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及实践;不仅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还能够应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和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李建中. 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J]. 中州学刊,2011(1).

王怀民,邓宇晴. 武大:这个考试很不错[N]. 光明日报,2012-03-19(16).

3 夏静.武大考试现新招,学生为己出考卷[N]. 光明日报,2011-01-23(04).

4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3.

5 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47.

[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前期成果,项目编号:2013017]

[责任编辑:陈立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关于大学哲学专业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浅谈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人文科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试析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人文学科教改的实践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习范式构建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