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息化基础网络现状和发展

2015-04-12王宇翔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2期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形势信息化

王宇翔

摘 要:各高校校园网基础网络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普遍达到了较大规模,为校内各类用户提供了较好的网络接入服务,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各种信息化应用得以发展,基本应用服务能力有了很大地提升。当前校园网基础网络由较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阶段已经进入到了以无线校园、运维管理以及应用服务为主的新阶段。该文分析了当前校园网基础网络建设现状,并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基础网络未来的发展设想。

关键词:信息化 基础网络建设 形势、机遇与挑战 发展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b)-0215-02

过去的几年是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的重要时期,并利用信息化提升学校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提升教学能力;利用信息化加强高校治理;利用信息化提升学校服务;利用信息化实现高校文化传承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承载这些信息化应用稳定高效运行必然少不了校园网基础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没有一个覆盖面广、高效稳定、易于接入、服务完善的基础网络,信息化应用将没有施展的空间。

1 高校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现状

高校校园网基础网络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普遍达到了较大规模,基本都可以为各个校区的所有楼宇提供网络接入,公共区域及重要楼宇均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

(1)基础链路。基础链路包括园区光缆系统以及综合布线系统。各校区间普遍采用租用运营商多条多芯数的光缆互相链接,校区内各楼宇也基本实现了大芯数光缆的接入。综合布线系统深入楼宇内各个房间提供终端接入,楼宇内都各有独立的网络配线间实现光缆和综合布线系统的汇聚。

(2)网络结构。校园网网络结构基本以3层架构为主,少数高校已完成了校园网扁平化改造。校园网核心层设备均采用高端核心交换机并实现了至少万兆互联。出口接入了多家运营商网络,为校园网提供多元化的互联网接口。重要的是汇聚楼宇采用万兆接入,全部的楼宇均实现了千兆互联,用户桌面以百兆接入为主,保障重点区域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单独组网,统一SSID,方便使用。

(3)用户认证。各高校目前均使用统一的认证系统对接入校园网的用户进行接入认证。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在部分高校已经实现,大大方便了用户认证,也简化了管理人员对校园网认证计费系统的管理。

(4)基础应用。各高校均已自建了基础网络应用。DHCP为全校用户提供统一的IP地址分配服务;DNS为全校用户提供自有的域名解析功能;邮件系统承担了教职工及学生的日常通信功能;网络运行管理维护系统为网管人员提供了监控校内所有在线设备以及机房动环监控的工具;VPN系统提供用户校外方便接入校内资源的途径。

2 信息化基础网络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明确与迫切,各高校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近年来MOOC、SPOC、混合教学等已经为高校教育改革与信息化教学应用带来新的活力,各高校高度重视并进入实践阶段。高校的信息化是高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学校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在面向全球的信息服务、科技交流、对外宣传、文化传播等方面,信息化必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基础网络是实现以上所有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基础网络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基础网络建设存在机遇,也充满挑战。

3 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思路与目标

高校要立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要为全校各级各类单位及师生用户服务,首先,从服务全校、全面支撑的理念出发,将现存的局部、具体及部门问题通过建设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IT信息化整体架构去解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突破现行部门服务局限,解决服务资源条块分割、缺乏协同的碎片化服务问题。其次,有效地提升运维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服务管理意识,树立工作规范与标准,为用户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必要服务。注重落实人员政策等保障条件,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云计算先进的技术架构,通过建设实现基础资源(网络、计算、空间)的横向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达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现代化服务模式,能够将CPU、内存、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为用户及单位提供稳定、可靠、安全的服务,形成一整套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为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决策支持。

4 未来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发展框架

未来的信息化基础网络整体建设框架要体现“三化两核心”的主体思想:三化是以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为建设的基本要求,两核心是以高质量服务与精细化管理贯穿建设目标。基础设施框架主要分为硬件资源、运维管理、数据分析、应用业务、服务平台这5个层面,以及保障机制。

(1)硬件资源层:构建双覆盖、高可用、有线无线融合的校园网络,并与私有云融合形成基础硬件服务设施。以云架构、虚拟化、扁平化等为技术路线,实现全校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覆盖,融合异构计算存储资源形成统一服务资源池,为上层各类应用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2)运维管理层:以IT服务管理的国际实用标准ITIL为指导,结合实际需求,建立规范的IT服务流程,建设信息化服务中心(HELP DESK),配套完善相应的设备、业务、资产等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础设施的高效地管理。IT运维服务管理建设主要解决IT基础设施的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问题,确保基础设施可靠运行、应用业务高效持续服务。量化基础设施运行的各层面状态数据,实现统一集成监测,并能够对IT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优化IT设施运维流程。并基于数据分析对于各类设施、服务等运行状态和日志的综合分析,挖掘知识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充分发挥IT管理平台的保障作用。

(3)数据分析层:将运行日志、上网日志、业务日志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一方面为运维管理提供有效地支撑;另一方面为学校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用户认证、流量、NAT等日志的查询能够快速查询定位用户,基于大数据通过对各类日志进行分析,对当前网络及业务安全及运行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学校主体业务提供决策支撑服务,主要三个方面功能:当前异常流量检测,及时发现内外网安全漏洞、木马病毒、入侵等攻击行为;量化校内外资源服务的用户访问情况;为学校提供相关数据分析服务。

(4)应用业务层: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及用户需要,建设基础认证数据库、虚拟化管理业务、邮件系统等基础性应用,强调业务系统的服务功能设计,不断地提高网络基础服务水平。邮件服务已成为全校各类用户普遍使用的基础性服务,扩展形成教师、学生、校友的三维融合的一体化邮箱解决方案,建立全周期邮件申请使用的规范流程,配套建设邮件归档服务,逐步将邮件服务作为各类消息推送的核心引擎。建设高性能计算平台为学校文理学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对于高性能计算具有一定需求的学科提供包括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在内的公共计算服务,面向全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开放。

(5)服务平台层:以业务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支撑,构建一站式流程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全周期的线上服务,包括网络服务大厅、移动服务APP。整合校园网各类业务及应用服务的咨询、申请、变更、报修、查询等业务,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线下服务流程,强化基础服务职能,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一站式”服务平台,让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在线办理相关业务。

(6)保障措施:健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的保障制度,规范建设及运行机制,加强政策激励导向,重视服务团队建设,确保信息化建设有序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信息化基础网络是保障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做好基础网络建设规划和优化十分重要。未来高校通过大力发展基础网络建设,做好基础网络的规划框架,可以更好地为全校信息化发展服务,实现高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代华,陈宓宓,章翔飞,等.基于扁平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校园网基础平台建设[J].软件,2014(8):59-62.

[2] 吴文博.校园网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营销,2013(2):171.

[3] 俞凯兰.高校校园网的组网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5(2):123-125.

猜你喜欢

机遇与挑战形势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