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分析

2015-04-11奚昕

三明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教师队伍

奚昕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新建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分析

奚昕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具有将专业知识理论有效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具有较高的从事实践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能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特征。新建本科高校在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理念、认定标准、考评管理、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明确目标,采取相应的培养规划、培养流程及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批新建本科高校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新建本科高校既具有普通本科高校共有的办学规律和基本要求,又具有新建性、地方性、应用型等特点,主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性、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转型等必须有应用型教师队伍的支撑,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提升也依赖于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当前,新建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高水平人才引进及团队培育、教师转型培养、青年教师培训等方面,教师转型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调研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双能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一)“双师”与“双能”之说

2000年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 “双师型”教师概念,指同时具有教师系列和非教师系列的“双职称”,或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的“双证书”。教育部教高司函[2000] 36号文中首次提出“双师素质”及工科类“双师型”教师概念。200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具体要求。可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既要求教师职称,又规定教师的实践与科研,旨在加强实践教学,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保证教师专业技术的先进性、适应性及经济社会效益。[1](P73)

2005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借鉴职业教育领域经验,提出了“双师”“双能”等应用型教师概念。江苏、河北、陕西、江西等省本科高校大多沿用“双师型”教师概念,而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中的十多所新建本科高校则提出“双能型”教师概念,认为双能型教师既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力,既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又能指导示范他人开展专业技术实务或应用技术研究等工作。[2](P120)“双师型”或“双能型”教师,还反映了队伍整体素质与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即教师队伍中不仅有高水平的理论课教师,还有具有行业或工程领域工作经验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践型教师。

(二)双能型教师特征

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有本质区别。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高职院校面向岗位培养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理论,直接从事实践操作的一线技能型工人,是企业和行业未来的技师或能工巧匠”,本科高校则面向职业和行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理论,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企业和行业未来的工程师、经济师、管理骨干”,因人才培养任务、职业和岗位的起点及发展方向不同,两类教师应具备的学术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其次,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不同。本科高校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具有硕士学位的达80%、博士约10%、副教授以上职称达35%;教师学术背景和学缘结构较好,理论功底扎实、执教能力和科技潜力更大;以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为主,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1](P73)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同。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起点更高、力度更大,注重高水平人才引进,教师学术水平持续提高、专业能力结构更趋优化,如加强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具有综合素质、较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将快速成长。[2](P121)

二、双能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对应用型教师队伍的要求,近五年来,江苏、河北、陕西、江西等省新建本科高校纷纷启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安徽省新建本科高校则相应开展了“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双能型教师的认定与管理工作。通过确立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推行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专业技术培训、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应用型教师培养,引导教师走入行业企业、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科技研发及服务社会能力;此外,各校还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企业界的战略合作,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及支柱产业调整,改造学科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实践创新能力建设。

(一)理念思路方面

首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定位及工作思路不清晰。各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研教研及社会服务的理解不一致,对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协调不够,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绩效奖励等方面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政策引领与系统配套,教师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动脑轻动手”等倾向,尚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3](P235)其次,缺乏培养双能型教师的主动意识和快速行动。高校管理层虽已明确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但缺乏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缺乏搭建平台培养教师的运行机制,对于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产学研合作,许多高校仅仅在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方面履行了签约责任,而在协议执行并转化为培训条件保障方面却没有落实到位。

(二)认定标准方面

首先,许多高校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偏低且不够规范。[3](P235)在启动双能型教师认定工作之初将标准定位较低,尚可以理解,而当各校双能型教师已具规模,则应提高并严格认定标准。其次,双能型教师认定条件结构不合理、难易程度不相当。认定条件一般包含若干项并列条款,实际认定双能型教师的仅用少数条款,其他条款形同虚设。此外,许多高校对双能型教师认定工作缺乏统筹谋划。安徽省多数高校都采取了“先易后难、先认定再分级管理”的工作策略。为使双能型教师队伍有序、健康发展,应加快出台双能型教师分层认定、动态聘用、严格考评等配套政策,将已认定的双能型教师归入初、中、高等不同层级,对后续双能型教师直接分层认定,形成有利于双能型教师个人专业持续发展和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的常态化工作思路。

(三)考评管理方面

在部分高校双能型教师队伍调研中发现,双能型认定标准比较明确且相对统一,但对工作职责要求却很模糊,既无双能型教师考评管理制度设计,更无双能型教师个体及队伍整体的考评管理。双能型教师考评如何区别于传统考核?如何将双能型教师考评机制与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奖励等政策挂钩,调动教师积极性?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双能型教师如何进行整体性考评?整体考评的关键因素包括哪些?可见,新建本科高校应尽快制定双能型教师考评细则,应体现出双能型教师本质特征,如:实践教育教学、专业技术、产学研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以区别教学型及科研型教师。对双能型教师队伍整体评价时,不仅要分析不同学科专业双能型教师队伍的结构比例,还要分析队伍整体的专业实践、素质能力、分层分级等情况,以及未来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趋势。

(四)培养机制方面

首先,双能型教师培养制度体系不健全。高校虽大力倡导双能型教师培养,但实施过程中功利意识明显,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双能型教师的前期与后续培养培训明显缺失或进展缓慢;教育主管部门对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缺少针对性的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培养规划、培训策略及评价激励等制度缺失。[3](P235)其次,新建本科高校对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缺乏总结凝练。该类高校哪些教师应向双能型方向发展?教师双能素质主要体现为哪些能力和技术?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何时、以何种内容和形式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双能培养需要哪些资源和平台支持?由于高校提供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的政策及资源不到位、培养机制不完善、培养模式未形成,从而造成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后续乏力。

三、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目标一般三至五年,旨在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能力互补、素质多元、结构合理的双能型教师队伍,通过各种实践训练项目,提升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并不断调整队伍整体结构。长期目标需要八至十年,不断优化和提升教师个体能力素质,使队伍中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双能型教师普及化,直至教师个体双能素质与队伍整体能力结构基本匹配。

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首先是进行战略层面谋划,分析教师当前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判断教师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素质需求,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管理变革、教师队伍转型、人事人才政策调整等影响因素,预测未来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取向。其次是研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将队伍长远规划与近期任务进行系统对比和逐级分解,明确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的策略、方法,学校职能部门协同教学院部共同制定并落实双能型教师队伍阶段性建设任务及实施方案。

(二)双能型教师培养规划策略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队伍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队伍整体转型提高任务艰巨,应采取 “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策略。首先是初步形成队伍整体双能型结构,即教师队伍中既有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又有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技术型教师;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又有具备行业专业背景和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其次是逐步扩大双能型教师比例,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的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训,分学科、分层次、分阶段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增加实践工作经历、丰富专业行业背景、创造产学研合作机会,逐个培养具有双能素质的教师。最后是形成教师个体与群体同步发展、层次结构合理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即双能型教师队伍中的每位教师都具有双能素质,且处于不同的双能型岗位层级,结构比例科学合理。[4](P77-79)科学设置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体现分步推进双能型教师队伍转型发展的策略,每一阶段培养规划都包含不同的目标、任务、措施及实施方案,涉及相应的培养对象、内容、时间、形式、方法、考核指标体系及培训效果评价。

(三)双能型教师培养流程再造

教师双能素质培养任务长期而艰巨,必须合理规划各阶段培养任务。依据新建本科高校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及培养规划,可形成三段式培养方案。首先是双能型教师整体培养工程,合理设定不同学科专业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目标,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开展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训练,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产教融合,或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训练、行业职业资格认证,通过“干中学”式培训,使更多教师接受实践能力培训及双能素质熏陶。[5](P18-19)其次是双能型教师分层认定管理工程,推行双能型教师管理的制度入轨、普及培训,固化教师双能素质,对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教师,学校应提供优惠政策,实施专门性和针对性的特殊培训。最后是双能型教师精细培养工程,主要针对双能型教师晋升层级、丰富双能素质内涵,教师双能素质培养的形式、内容、政策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可以从校本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教师自我培训中选择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培训资源平台可扩展至更多的企业、行业、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以上培养流程,最终建立“分层培养、差异培训、动态考核、全面激励”的培养机制,在普及提高教师双能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高水平的实践创新型教师。

(四)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凝练

就调研情况来看,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尚未建立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未凝练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未营造出双能教师的培养环境。为此,应加强高校、企业、行业、政府等相互沟通与协作,形成“三个平台与三个通道一体化”的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即构建“高校校际资源共享平台、校企合作互动平台、高校服务社会平台”,利用校内外资源和社会环境培养培训双能型教师,同时在三个平台之间建立“互通互联、共享共建”通道,使高校主动服务企业并贴近政府,企业乐于接纳高校并整合资源,政府发挥政策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三个平台之间的人才、技术、信息等协同创新格局。[6](P53-55)

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保持高校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对称,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教师能力素质应紧跟社会需求,甚至创造社会需求,高校须主动认知企业和社会,积极向外寻找市场和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和开发双能型教师。二是找准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共赢点,利用企业培养双能型教师是提升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在企业挂职任职也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专业问题,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援。三是调动教师自我培训与开发的积极性,教师须主动认清学校发展战略、师资政策要求及双能型教师的培养需求,主动调整个人的专业和能力结构,抓住职业发展机遇。

[1]张道文.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1).

[2]康艳,赵利军.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3]王金华,刘俊芹.论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4]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J].高教探索,2006(4).

[5]凌明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培养与评价机制研究——基于皖西学院师资队伍“四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6]段延梅.基于三维三层的应用型民办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3(2).

(责任编辑:林 泓)

The Analysis of"Dual-talented"Teachers'Construction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XI X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Dual-talented"teachers i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possess the follow ing features:having the teaching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 ledge and theories to students effectively,being provided with superior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ap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engaging in practical work and the competenc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ies systematically.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ideas and concepts,qualifying standards,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s of"dual-talented"teachers'construction in new ly-built universities.Therefore,the aims of"dual-talented"teachers'construction should be definite and its corresponding training plans,process and pattern should be adopted.

new ly-built universities;dual-talented;teachers'construction

G648.2

A

1673-4343(2015)05-0006-04

10.14098/j.cn35-1288/z.2015.05.002

2015-08-07

滁州学院教研项目(2013jzb001);滁州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委托课题(2014zxxm03)

奚昕,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